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西晋哲学家裴頠,他的主要著作是《崇有论》,这是一篇针对时代之弊而发的论战性文章。他见于当时“虚无之言,日以广衍”、“上及造化,下被万事,莫不贵无”的倾向,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崇有”的思想,犀利地批判了王弼等人的“贵无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在魏晋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裴頠的《崇有论》保存在《晋书》卷三十五《裴頠传》中。因研究不够,《崇有论》中  相似文献   

2.
<正>郭象(252—312)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散见于《庄子注》。 对郭象《庄子注》的评价,除唐长孺先生肯定其“崇有”、“唯物”(见唐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之外,多数学者认为它属于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甚至讥之为“黑暗哲学”。他们说:郭象“并不崇有而恰恰是贵无”,郭象所说的“‘玄冥之境’其实就是无的别名”,“是一种神秘的、看不见、摸不到的精神境界”。有的还不顾时间先后,硬说郭象只是“表面上接过了、承袭了裴頠的崇有论”,只是为了“回答裴頠的挑战”来讲自己的哲学的。(这些观点参见某些中国哲学史教科书、某些关于郭象的评传、论文。) 本人认为,郭象长裴頠(267—300)十五、六岁,且史称其“少有才理,慕道好学,记志《老》、《庄》。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文士伟》,又见《晋书·郭象传》,《庚(山豆攵)传》),其思想形成,不可能在裴頠之后,其“无不能生有”、“万物自生”、“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理论决不是对裴頠的承袭。这个理论,怎么也不能说“是直接继承王弼的唯心主义本体论”。恰恰相反,应属于朴素唯物主义阵营。  相似文献   

3.
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魏末玄学,以郭象为代表的西晋玄学和以"江左名士"为代表的东晋玄学。其中,魏晋玄学中的《庄子》文学阐释,代表着魏晋南北朝庄学著述中的《庄子》文学阐释,主要包括王弼等人的言意之辨、阮籍《达庄论》中以文学笔法阐释《庄子》、郭象《庄子注》中的文学阐释以及玄学清谈中的《庄子》文学阐释。虽然此期的庄学著述基本上还是以庄子的哲学思想阐释为主体,其文学阐释尚属次要的、连带的和有限的,但在整个《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上却开启了《庄子》的文学性研究,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裴頠,字逸民,河东闻喜人,西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政治家,崇有派的代表人物。他出身于门阀士族大官僚家庭,任过西晋王朝的尚书左仆射等官职。“八王之乱”中被赵王伦杀害,年仅三十四岁。他死得过早,留下的哲学著述只有一篇《崇有论》,但在魏晋思潮中却是异军突起、别具一格的。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不多,本文不揣浅陋,试述于兹,以求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5.
李延仓 《文史哲》2007,(4):29-34
庄子哲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贵道贱物",即强调道体"自然"而物不"自然"的倾向。郭象、成玄英分别从玄学、道教重玄学的视角注、疏《庄子》,改变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郭象《庄子注》解构道体,宣扬"物本自然";成玄英则不仅肯认道体"自然",又主张物性"自然",表现出一种二元的"自然"观念。  相似文献   

6.
郭象是魏晋南北朝玄学的代表,其玄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庄子注》中,而且体现在九条《论语体略》中.郭象《论语体略》九条包含有以“性”、“情”注“德”、“政”、“礼”的思想,“因循”思想和“与众玄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从经典诠释学视角研究郭象《庄子注》,郭象注《庄子》,展开于字、句、段、章、篇、全书等不同的文本意义单位,涉及语义解释、作者原意阐明和哲学意蕴抉发等不同义理层面,带有明显的解喻性质。郭象以"寄言出意"概括《庄子》的论说方式,提出与之相应的诠释策略,即"忘言寻旨"。在"述而作"的驱动之下,"寄言出意"又翻转为郭象自己的义理创新方法。由此观之,"阐发"乃是经典诠释中与"理解"、"解释"同等重要的方面,其中包含"述"、"作"、"为"等不同的要素。经典阐发同时滋养两种相反相成的精神气质:其一,诚之道,尊重经典,自觉地将作者与文本作为经典阐发的约束条件;其二,风流逸气,张扬个体的批判力与创造力。《庄子注》的经典意义还在于,它通过散播于注文各处的思想片断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邓晓芒 《中州学刊》2022,(3):101-111+2
向秀的《庄子注》与他以前众多注者的解释大不相同,尤其是对《逍遥游》的注解被人视为“逍遥新义”,但其实向注更切合庄子的本意,应看作“逍遥真义”,即取消“大”与“小”的绝对划分,不是脱离世俗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而是就在渺小的世俗生活中也可以逍遥和“成圣”。为做到这一点,向秀对老庄的实践模型作了深化和改进,不仅明确用“无为论”解释了“贵无论”,更是将“无为论”中隐含的“无心论”置于核心地位,解决了“无为”和“有为”的矛盾,避免了“为无为”的悖论。以这种彻底的贵无论立场,向秀既不同意嵇康那种刻意养生的生活态度,当然更不会服从儒家名教的束缚,但却无意中放弃了对名教的批判性,为郭象和裴頠向儒家妥协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郭象性分论束际成郭象(公元253年──312年)字子玄,是西晋元康永嘉年间玄学代表人物之一。郭象的代表作《庄子注》问世于元康年间。在郭注之前,注《庄于》的有数十家,同时代注《庄子》的也很多,有司马彪、崔撰、向秀等人的庄子注,李颐的集解。郭注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0.
今本《庄子注》究竟是向秀所注还是郭象所注?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考察了关于《庄子注》问题上历史的和当前的不同意见,并分析了其不同意见产生的根源。在分析以往意见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今本《庄子注》应该是郭象的著作。  相似文献   

11.
《庄子·逍遥游》篇中大鹏形象多受历代治庄者的关注。在讨论大鹏与逍遥的关系时,除了庄子寓言本身模糊性和多意性的影响,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也影响学者们对大鹏形象的正确定位。从郭象《庄子注》开始,对大鹏形象的认识多与逍遥境界直接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大鹏形象在《逍遥游》篇寓言中更深刻的用意。《逍遥游》中大鹏象征着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的主人公,鹏飞图南所代表的是一个由凡入圣的动态过程,也是通往逍遥至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郭象(公元252——312年),字子玄,西晋元康时期玄学的主要代表。魏晋门阀势族经过多次的内部纷争和杀戮,展转进入西晋元康时期,虽说其政治,经济的统治暂趋稳定,而其腐朽性寄生性却暴露无遗。郭象作为当权的门阀势族的思想家,他的哲学的出发点就在于为这一极不合理的社会作唯一合法的论证。 郭象的哲学思想是通过诠释《庄子》来阐述的,他既作了《庄子注》,又写了《庄子序》。然而《庄子》一书的观点,是要超世俗、离世间的,是要否定儒家的礼法名教,恢复到无君无臣的“至德之世”的,这就同郭象哲学的出发点大相径庭。那么,郭象为什么还要  相似文献   

13.
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纂集了从西晋的郭象至南宋的林希逸等十三家注,是现存最早的《庄子》集注作品。该书纂集众注,断以己意;兼顾音训,注重义理;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在庄学研究史上意义重大。褚伯秀身为道教中人,却以独特之“视脚”涵摄了儒释道诸多视角,努力克服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弊端,他的这种通化的根性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4.
《四书集注》(全名是《四书章句集注》)是对“四书”的注解,又是朱熹最主要的哲学著作,即又以注释经典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这是中国古代著述的一大特点。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早有人提出过的“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的问题,如同西晋时期郭象的《庄子注》,究竟是“郭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郭象《庄子注》在经典"阐发"过程中的哲学话语创新。经典"阐发"是创造性地朝着诠释者特定的哲学方向忠实地阐发经典的义理潜能。哲学家在阐发经典的过程中回应时代问题,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实现理论与现实及德性之间的互动,实现"述而作"与"作而为"的统一。在经典阐发的过程中实施哲学话语创新,旧语汇之安顿和新语汇之开发往往相辅相成;旧话语体系中的中心词可以翻转为新话语体系中的边缘词,旧话语体系中的边缘词亦可以翻转为新话语体系中的中心词;而新话语"体系"需要包含一系列相互支撑的新语汇。  相似文献   

16.
裴注《三国志》为史学之典范,其中含有大量的韵语材料。本文以裴注《三国志》韵语为研究对象,剖析了与诗歌相比,散文的韵式特点。  相似文献   

17.
虽然《周易》与《中庸》在周子的体系建构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有所不同。其中《周易》在周子的体系中主要起着建构本体论的作用,如他以"太极"作为"诚"的依据,而《中庸》则在其体系中主要起着建构心性论与工夫论的作用。如从心性论上说,无论是"诚者,圣人之本"还是"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主要都是以《中庸》为基础而进行立论的。从工夫论上说也是如此,"立诚"与"至中"的修养工夫显然是基于《中庸》而立论的,而"主静""知几""立志"都是围绕"诚"而进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诚"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张振军 《文史哲》2013,(1):64-71,166
裴骃《史记集解》是最早的《史记》注释之一,其特点和学术价值主要是:保存了早期不同版本中珍贵的《史记》异文和评注资料;展示了早期《史记》注解的特点,包括徐广所开创的以《史记》注《史记》的研究方法;裴氏以深邃的识见、精当可靠的征引,"增演徐氏"。  相似文献   

19.
《时代公论》作者群是国民党知识子分的典型代表,在30年代"五五宪草"起草的过程中,站在国民党的立场赞成建立三民主义性质之宪法,站在蒋介石的立场要求宪法赋予总统及行政院独裁之权限,站在中央政府的立场呼吁宪法弱化地方尤其是省级政府之权限。《时代公论》作者群对"五五宪草"的支持体现出了国民党知识分子的政治选择与其言论主张的吻合。  相似文献   

20.
儒道两家都重视命,但与民间流传的“宿命论”迥异。儒家侧重于应然之命,即道德使命;道家侧重于本然之命,即本真之命。郭象对传统命论的最大贡献,是将儒道两家的命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玄学之命。郭象发挥了性命与遇命,前者主要基于道家,后者主要基于儒家。郭象通过《庄子注》,比较成功地调和了儒道两家的天然对立,不仅复活了道家,而且将儒家的入世主义和道家的出世主义融合创新,从而将中国文化的生命哲学和人生境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