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摆论"是在对线性进化论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从晚清到五四若干人文主义者的文学史叙述中。晚清之时,章太炎在对新世纪派的批驳之中,提出了"俱分进化"的观点,而王国维则首次将钟摆论移用于文学史叙述,提出了优美、壮美两种风格交替呈现的文学发展形态;五四时期,周作人与胡先骕同时对胡适线性进化文学史观提出质疑,而吴宓与胡怀琛则通过文学史叙事的具体实践,进一步证明了文学发展中的钟摆规律。钟摆论被运用于文学史叙述,是对当时流行的矢量进化观的修正与补充。两种进化话语的对峙与对话,客观上丰富了现代文学史观的内涵,构成了新文学发展历史观的复调。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现代文坛涌现一批富有"内倾型"人格质素的作家,其主观幻想和孤寂善感的特点决定了话语风格趋向个性化和诗意性,在文学创作上多表现为日记、书信、童话、诗歌等极具个性色彩的抒情型文体形式。五四时期日记的"私语"体式、书信的"倾诉"体式、童话的"想象"体式和诗歌的"抒情"体式正是这种"内倾型"人格质素的外化。它们在与五四小说的互渗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叙述修辞,如复合叙述视点、感伤氛围渲染和自然意象叙事。该叙述修辞映现了这一时期创作主体独特的生命情怀,即自由自适的心性、青春的忧郁以及超越现实的姿态,烛照出五四时期创作主体普遍诉求的存在维度——"诗性"之维,标识着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发展变迁的本质性和规律化内容。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五四"作家从外国小说里看到了有别于传统的审美品格和崭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新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基于表现内心真实情感的内在要求,"五四"作家大胆探索,创作了一大批突破传统的抒情小说。库普林小说对"五四"时期中国抒情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弘 《云梦学刊》2005,26(6):22-27
研读新版《吴宓诗集》,结合吴宓的文化立场与诗歌见解进行考察,可以见出,吴宓的古体诗写作系近代诗界革新的继续努力,是他“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主张的自觉践履,也代表了20世纪白话诗以外的另一创作方向,文学史与诗歌史研究均不应回避。吴宓诗作表现了他在抒写感情方面的现代特征,及贯穿其中的文化理想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写障碍基本扫除,"五四"文学的启蒙性、世界性、现实性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钱理群等人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较好地处理了"立人"与"立国"、"自律"与"他律"关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重写范本。当代文学史方面,审美与民间、个体性与一体化、共和国与新中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几组关键词。90年代后期,思想界"新左派"与"自由主义派"论争公开化,文学史研究成为现代性反思的一个重要场域,审美现代性、资产阶级现代性和反现代的现代性是其三个主要维度。文学史是经验事实与价值意义的结合体,不管何种叙述方式,都应葆有它的鲜活性和在场性。  相似文献   

6.
季桂起 《文史哲》2004,(5):55-61
心理学对于"五四"小说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五四"小说借助于心理学的影响,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问题,是小说把艺术表现的重点由人的外部生活世界转向人的内部精神世界。这形成了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实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当然主要是文化环境的变革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但心理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心理学为"五四"作家提供了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加深了"五四"小说对人的认识和表现的深度,促成了以情感抒发和心理显示为主要追求的"心理小说"写法的大量出现。其次,心理学帮助作家去深入探讨人的深层心灵活动,使他们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直接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探求,从而能够塑造出具有现代人精神深度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五四"小说作为"人的文学"的内涵。再次,心理学促进了作家对小说性质和特点的理解,推动他们对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述技巧和描写手法等艺术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最终形成了小说艺术模式的全面变革。第四,心理学帮助作家深化了对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理解,为"五四"小说借鉴外来新潮小说艺术从而实现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变革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及与之紧密联系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是我国现代革命史、文化史及文学史的伟大开端.我国现代老一辈知名作家,不论进入文学创作领域的迟早,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五四”时代浪涛的冲刷和启迪.1957年5月4日,老舍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五四”给了我什么》,回顾和总结了“五四”精神对他思想和创作的影响.老舍只说了“五四”给予自己的方面,而事实上在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丰富和发展新文学运动的  相似文献   

8.
纵览中国现代文学史,会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相当多的现代作家,与中国现代史上的革命运动、政治斗争、民族解放战争和国内战争关系密切,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几乎就等同于一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政治斗争史.有相当一批现代作家,主要不是为了实现"文学梦",而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梦""救国救民梦""劳苦大众翻身梦",而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刘德彬,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五四是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新文学的摇篮里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而其中,以自己独特的光辉闪烁于那个星空的,则有一批年轻的女作家,她们是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凌叔华、苏雪林……这样一串名噪一时的名字,写在新文学史的初页。她们的作品,即使今天读来,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烟尘,也令人感到一股清新、热烈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五四后期作家,沈从文与五四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主张恢复新文学传统,弘扬"热情"、"天真"的五四精神,重构现代文学新的生态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沈从文与五四人的交往构成了他五四观形成的重要中介,而作为编辑与读者的相互制约和创作与评论中的反思则促进了他五四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门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是没有的,但现代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文学品种却在"五四"时期就出现了.1922年鲁迅的《补天》便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一篇发轫之作.自此以后,一些著名的现代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王统照等也先后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到了三十年代,茅盾也秉笔创作历史小说,鲁迅则在这个时期又连续写下了五篇历史小说.除鲁迅、茅盾而外,郭沫若、巴金、郑振铎、严敦易、施蛰存、宋云彬等均有历史小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知识共同体基本上实现了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学术转型.体现在文学史及其研究中,初步建构起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研究方式.特别是他们的文学史写作,具有自觉的文学史观念,并按照现代文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分类.其"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主要体现在白话语体和人的文学观念方面.在白话语体的建设中,他们明确意识到语言与思想文化、语言与文学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建设现代白话文的具体设想.他们的现代文学思想观念,是建立在现代人性论基础上的人道主义,以此批判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常.五四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式,为现代文学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式,并在形成规约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传统的同时,留下了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学史期的"政治异质书写"有两种情形,主流作家的书写源于其对民间物质立场的忠诚及由此而来的意识形态紧张;非主流作家的书写源于其对"五四"思想文化路线的坚持.本文在既有"政治异质书写"理论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当代意识形态内部,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蕴与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时间里 ,都是以展示中国现代作家“与人奋斗”的精神快感为己任的 ;崇尚文学的政治功利主义和艺术审美的思想意识形态化 ,无疑使中国现代作家自觉放弃了个性主体意识的理性立场 ,进而从对现实生活的激情主义和感性认识出发 ,无条件地把自己投入到了变革现实政治的社会解放斗争之中。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转换的内在要素之一 ,就是以阶级群体意识全面取代个人理性意识 ;所以从 2 0世纪 2 0年代末开始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后发动的第一场战役 ,便是对“五四”人文精神的彻底清算。从此以后 ,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逐渐被淡出了文学艺术的表现领域 ,而强劲的阶级斗争观念则成为了中国现代作家神圣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6.
也谈晚清和“五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多年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语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常见常闻的关键句之一.但这是一种诱导性提问,意在强调晚清作为文学阶段的重要性,而质疑"五四"的开创性意义.五四时期出现了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有理由命名为"新"的文学,而如今问责"五四"者往往混淆了文学史和文学史叙述,将窄化了的文学史叙述作为批评"五四"的依据,透露出其对"五四"的反思也肇于逆向观照的运思逻辑.  相似文献   

17.
1920~1924年中国学界出现一股"泰戈尔热",其根本原因是泰戈尔的思想、风格与"五四"文学的现代诉求相吻合.当时,刊登泰戈尔的载体众多、特点各异,翻译泰戈尔的作品数量巨大、体裁广泛,并形成了强大的译介与研究群体."泰戈尔热"不仅启迪一批五四作家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促进了中国旧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化;而且还引起了五四知识界激烈的思想文化论争,促使五四知识分子思考如何对待新文学、传统文化、东西方文化等一系列关乎中国文化走向的重要问题;此外这股热潮还沟通了中断千年的中印文化交流,奠定了印度中国学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印度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时间里 ,都是以展示中国现代作家“与人奋斗”的精神快感为己任的 ;崇尚文学的政治功利主义和艺术审美的思想意识形态化 ,无疑使中国现代作家自觉放弃了个性主体意识的理性立场 ,进而从对现实生活的激情主义和感性认识出发 ,无条件地把自己投入到了变革现实政治的社会解放斗争之中。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转换的内在要素之一 ,就是以阶级群体意识全面取代个人理性意识 ,所以从 2 0世纪 2 0年代末开始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后发动的第一场战役 ,便是对“五四”人文精神的彻底清算。从此以后 ,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逐渐被淡出了文学艺术的表现领域 ,而阶级斗争观念则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神圣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12):129-135
在民初短篇小说创作与理论的热潮中,通俗作家做出丰富贡献。他们的创作量极其可观;除此之外,在小说理论译介方面,也有所作为。这一点,在现代文学史中,一直被忽略。藉由对西方理论的借鉴和引申,围绕“短篇小说”这一蓬勃发展的文学形式,通俗作家确立了新的文类意识;另外,以同时代“五四”作家的理论探讨为参照,通俗作家的选择体现出文学观念的分化。而他们在理论上的特定取向,最终可以反过来在他们的写作实践中得到呼应。  相似文献   

20.
论革命文学转型背景下的左翼启蒙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左翼启蒙派是指在五四启蒙思潮与鲁迅精神与创作影响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的一批作家,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过程中仍然坚守五四启蒙话语,重视文学的社会批判和思想批判功能,显示出与左翼功利派文艺观念迥然不同的理论品格与创作倾向。这一派系在左联后期开始萌生,分别在1940年代的解放区和国统区形成气象,但随后在革命文学向工农兵文学全面转型的过程中遭到"规训与惩罚"而逐渐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