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友》2012,(2):67-67
所谓“七窍”,主要是指面部的七个孔窍,即眼二、耳二、鼻孔二、口舌,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所以五脏有病,往往能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内经》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也就是说.通过观察五官的异常情况。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肾可能存在的病变。  相似文献   

2.
身体密码都写在脸上 望诊的根据来源于脏腑、经络等中医理论,人体面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面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 “比如一个人的唇色不好,可判断他的脾胃不好,唇为脾之华,要判断一个人的脾胃好不好,就看他的嘴唇.五官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耳为肾之窍.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推断内脏的变化.”黄教授说.  相似文献   

3.
舌诊,是中医学的一种常规诊断方法,它反映了中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在望、闻、问、切四诊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又为心之苗窍。不少医家认为中医所谓的“心开窍于舌”,不仅是指心经有热、心血淤阻等病变能在舌上反映出来,而且还由于语言思维支配着舌的运动,因此当人觉醒时,舌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具有相应的形态结构和能量供应,当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发生紊乱时,便可在反应灵敏的舌上表现出来,使之成为一个判断内部生理病理变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人本有"四根":即"鼻为苗窍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耳为神机之根,脚为精气之根。"中医认为,冬季寒冷,易伤阳气,老年人起居调养尤需"封藏固本"。老年朋友如何"养根护本"延年益寿呢?鼻为苗窍之根苗窍为表露苗头和迹象的孔窍。鼻子位于面部正中,根部主心肺,周围候六脏,下部应生殖。鼻子作为气体出入的通道,将肺部与外界相连通。因此,"鼻为苗窍之根"。人体的正气充足与否,与鼻的畅通情况有很大关系。鼻子畏寒惧燥,建议老人多  相似文献   

5.
养心 五脏之中心为本,心神宁静人安和:按摩内关与涌泉,心肾相交睡得甜。少油低盐不吸烟,血管畅通寿延年 健脾 脾胃人生后天本,运化营养益全身。健脾养胃要结合,合理饮食讲科学、腹部按摩天天做,按足三里肠胃宁。  相似文献   

6.
开窍的日子     
《北方人》2007,(3)
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北京人,形容小孩处于懵懂状态,全然糊里糊涂,叫做“没开窍”。小男孩往往有“没开窍”阶段,很明显;小女孩往往没有,或者不明显。突然间,到了一定岁数,不知何故,小孩开了窍,简直判若两人,一下子变聪明多了。大人们对他的变化有明显的感觉,于是,用一句话来概括:  相似文献   

7.
黄存垣 《老友》2014,(6):59-59
正夏季阳光充足,万物生长最为茂盛,人体新陈代谢也十分旺盛。按中医理论,心在五行中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心与四时的"夏"相对应。故夏季抗衰老,宜从心而论。一、心的病理特征1.夏季炎热,使得人体阳气升发,阴气内伏,皮肤毛孔开泄,腠理疏松,易使人体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由于疏泄过度,常会伤及人体阴津,津伤会出现口渴贪饮、唇干舌燥、便干尿黄、体倦乏力等,在临床多表现为中暑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顺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之气,是自然界一切生命体的本能,顺之者生,逆之者亡。同时认为人体五脏以肝应春,心应夏,肺应秋,肾应冬,脾为后天之本,四时皆应。气候的变化会给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顺时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其中饮食调摄尤为重要。下面介绍冬季食养的几个小妙招,以飨中老年朋友。  相似文献   

9.
表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顾名思义,即表面和内里的意思。中医常用它来表示五脏六腑、经络的关系及人体的部位。就五脏六腑而言,五脏为里”,而六腑则为“表”,并且一脏一腑一一对应。心、肝、脾、肺、肾为“里”,而与之相对应的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则为“表”。就人体经络而言,以人体脏腑的名称命名的十二经络也有表里关系。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里”,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则为“表”。中医说的表·里指什么@如冰…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因为人体健康和疾病在相互转化过程中,除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外,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与人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祖国医学把人体视作一个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不但强调人体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而且特别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中医心理学思想在《灵枢·本神》中,有着朴素的认识:“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并把人的情志归纳为“五志”和“七情”:“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人有五脏化正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这样就把情绪活动与五脏功能对应起来,是一种朴素的“神形相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魏华存的《黄庭经》一书,融道教教义与医学为一体,用道教语言详细讲述人的生理状况,深入剖析人体五脏,并强调脑及魂魄、神、心、脾的功能,创立以黄庭三宫为中心的养生观。对《黄庭经》中的医学思想,从3个方面作一粗浅归纳。  相似文献   

12.
“五脏”的文化蕴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一词有着独特、深刻的中国文化底蕴 ,“脏”字曾经过一系列演变 ,其原型是先秦帝王贮存宝物的仓库———“臧” ,这种仓库的特征是珍藏珍贵之物 ,基本上只进不出。古贤取类比象 ,借用这种“臧”的特征来比拟人体五脏“藏精气而不泻”的特征 ,而这点在理论及临床应用上都很重要。五脏之“五”数的来历同五行相关 ,也有着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吴长欣 《老友》2012,(11):58-58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认识到,眼睛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灵枢》中说:"夫睛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中医的"五轮学说"也阐述了目有神采、视力清晰是人体五脏精气充盛的表现。中医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通过调理脏腑来调养眼睛。"五轮学说"指出,两眼内外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调心便于改善眼睛的呆滞无神、视物胀痛等症。两眼黑睛属肝,称为"风轮",调肝便可改善眼睛怕光流  相似文献   

14.
从事学术研究,首先应该懂得如何深入地解读原始文本,读出自己的感觉和问题,学会与历史巨人直接进行文化对话。这是一项治学的基本功,非常要紧。要把学问做大、做出彩,就必须为学术运思准备足够的精神空间的深广度。学术的进展,往往与反思有关。对于前代的学术传统,或者当下的学术空气,要考察其潜流,分析其优劣利弊,心中有数地开拓自己的学术方向、角度和空间。学术反思是学术起步的助推器。应该认识到,于此是否开窍,与研究者对学术本质的认识密切相关。灵窍一开,创新涌来,就可以开拓新的学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解玉明 《山西老年》2011,(12):59-59
7:00——早晨主动调温无论冬夏,都要给自己的颈椎以舒适的温度。 10:00——五分钟的颈椎操利用工间休息练习一下颈椎操:端坐,全身不动,单头部运动,分别做低头、抬头、左转、右转、前伸、后缩;顺、逆时针环绕动作。每天坚持五分钟,动作要轻缓、柔和。  相似文献   

16.
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相当于少猎杀2600万头麝鹿《医学入门》有言:"麝香,通关透窍,上达肌肉,内入骨髓……"作为一种珍稀的中药材,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过去,人们主要采用猎麝的方式取香,导致中国雄麝仅存5万余头。因此,  相似文献   

17.
贾充新论     
西晋贾充虽然为人无公方之操、声誉不佳,然而他具有很高的政治、军事才能。文章通过对贾充做过的4件大事的分析,认为他为西晋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西晋王朝的大功臣。  相似文献   

18.
5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中医认为,夏季气候炎热,在五行中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心"对应,也就是说夏季心阳最盛,有利于人体心脏的生理活动.但立夏时节正处于春夏交替时期,若起居饮食稍有不慎则易受寒而伤阳,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活动,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护阳养心是立夏时期养生调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生命本原说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讨论和比较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源于父母之精,生命过程的维系依赖于一身之气。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桥或气。因而在中医学中,不能说人体生命是由人体内之气生成的,而应坚持和发展中医学的精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气为人体生命之维系的理论,并逐渐淡化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  相似文献   

20.
湖湘学派与江西学派在学派渊源和学术思想上有密切联系和较为复杂的关系。他们的学术观点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是相通互融的,如道不离物,心为天地万物之主宰,性无善恶。在修养工夫方面,湖湘学派的“察识此心而后操存”与心学派“先立乎其大者”,都属于同一种致思方向。但二者又有差别,湖湘学派既有心学的倾向,又注重理的外在客观性,在重视体认本心的同时,也强调向外的格物穷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