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长期以来,哲学界意见分歧,不能统一,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我们建议,既然双方对哲学基本问题范围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都没有异议,那就不要再抓住意识能不能决定物质来讨论,同时也不要在概念(“决定”)上转圈,而回到这个问题的实质上来。我们以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估计意识(精神)因素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问题。这样,问题的提法就应该是:能不能说意识(精神)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中,王若水、撒仁兴等同志认为思维存在共处于物质世界、人类世界、社会生活的统一体中。诸松等同志则认为:这统一体是实践(见“理论与实践”今年五月号),并且认为:如果承认思维和存在共处于物质世界、人类世界、社会生活这一统一体中,就会得出唯心主义结论。那么,究竟那一种观点正确?本文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3.
个例同一论作为一种弱同一论,它既承认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同一,又承认心理状态的可多样实现性,因而从特定的角度为"世界除了物质什么也没有"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提供了根据和论证.这是当今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变革"中较为激进的一种形式,它引发我们对"在什么意义上才可以说人有心"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思索.我们既吸纳个例同一论的合理成分,也借鉴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还重新解读了马恩的经典著作,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处于本体论地位的只有物质实在,但是在现今条件下我们并不能立即抛弃心理语言.  相似文献   

4.
对立同一思维律,是辩证逻辑的最根本的规律,它的逻辑特点就是对立同一。它是辩证思维的普遍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本文不打算讨论对立同一思维律的各个方面,意仅在侧重对“对立同一”这个重要范畴,就其内部关系和结构,作一些理论上的概述。 (一)对立同一具有自身内部的具体环节。对立同一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简单的范畴,它自身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内部却包含着同一、对立、对立同一等三个具体环节。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这一篇重要的哲学论文中,曾两处涉及这一点:“统一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又说:“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  相似文献   

5.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认真考察和探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进一步加深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有关论述很有裨益。 一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科学而又明确的概括,在哲学发展史上,是恩格斯第一次作出的。但是,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有其山定的思想来源。 任何一个科学的哲学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条件以及哲学史的特点相联系。当人类的祖先还未脱离一般动物的时候,不过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什么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之分。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自然界合乎规律地产生了人类。与此同时,人脑也逐渐发达起来,终于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意识,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区别。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在人类作为自然界的对立面并反作用于自然界之后,才产生的。那么,从这时候起,哲学基本问题自身的演化过程其大体情形是怎样的呢? 恩格斯指出:在远古时代,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以“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梦幻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意识——这朵"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2页)开放以来,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关注.但究竟什么是意识?目前人们对它的说明还只是停留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定义上.按照这一定义,就有许多东西既无法纳入物质范畴,也难以划归意识范畴.比如书本、雕塑等凝结着人类的精神创造,物化了的精神产品,说它们是物质吧,显然不具备物质的特性.因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而书本、塑雕等精神产品则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不能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没有人也就没有精神产品.说它们是意识吧,又同目前的意识定义相龃龉.因为目前的意识定义只规定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认识、映象.书  相似文献   

7.
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这个哲学最高问题的时候,肯定世界是从来就存在的,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因而认定物质世界自身就是自身的本原。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得以建构和它的全部内容得以展开的基础或基本前提。从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出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离开了物质,世界上什么也没有。一个从来就存在并且自身就是  相似文献   

8.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或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孰为本原的问题属于哲学中的所谓本体论问题,这是一切哲学世界观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目前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不存在什么哲学本体论问题;或者认为,本体论是古代哲学研究的问题,现代哲学已转向认识论方面;甚至有人宣称,本体论问题本来就没有意义,或者至少现在已经没有意义了。的确,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本身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观点和看法。离开了人的认识,当然也就无所谓本体论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本体论就是认识论。但是,本体论终究不能笼统地、一般地等同于认识论。我们坚定地认为,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常新的问题,决不会过时,而变得没有意义。何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之所以作为哲学得以存在的对象性基石。其他的一切哲学问题也都不能不受这个问题的制约。思维的内容及其源泉问题以至思维、精神的反作用问题,则只能在回答它们谁是本原的问题之后,才能回答。可以这样说,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肯定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也就是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但是,已往的唯物主义者对物质的理解过于狭隘,具有局限性,以致不能抵御唯心主义的挑战,而且一经踏进社会历史领域,自己也陷进了唯心主义窠臼。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对什么是本原的问题,作出了真正科学的回答,并提出了真正科学的物质观,又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的矛盾,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不论怎样相互排斥和斗争,都离不开对立双方之间的共同性、共同点和一致性。有共同性才能有同一性。什么是同一性?黑格尔写道:“自身同一的否定物和自身同一的肯定物于是就成为一个并且是同一个同一性。”“同一性这一本质的规定,在命题里,便是这样说的:一切事物都是  相似文献   

10.
西方的二元论思维模式是着重从对立、差异或一分为二的认知角度去认识,把握世界的一种分析型思维模式。西方古今思想从根本上讲是由二元论思维模式构造出来的二元论思想。而东方的不二论思维模式是着重从统一、同一或合二为一的认知角度去认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综合型思维模式。东方传统思想就其实质而论是由不二论思维模式构造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论证自然美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存在,蔡仪先生说: “在人类社会之前有没有美的问题,我想要考虑这个问题不妨参考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论。客观真理就包括自然界的真理,这种真理就是在人类社会之前就有的。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里曾说:‘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客观真理就是人的表象中不依赖于主体、不  相似文献   

12.
人类是自然物质的精华,思维是物质运动的结晶,反思自然宇宙之本是人类的当然使命,是人类思维的必然追求。 人类并不甘心居于自然世界产儿的位置,人脑也并不仅仅遵循物质运动的一定之规,人类的理性一经产生,便超越于自然物质世界之上而自由驰骋。何况,人类的大脑也远远不止一个,思考自然之本的答案也就难以划一,由此便形成了人类各民族五花八门的哲学宇宙观。在历史上长期无文字的各个民族民间保留至今的古老口承文化中,人们不难看到各色各样的原始形态的哲学宇宙观。  相似文献   

13.
人类物质技术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大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有机体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如果没有人类征服、改造、适应自然之能力的逐步提高,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丰富的社会现象就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4.
事物有分有合,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分与合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规律题中之义。如果把对立理解为分,那么统一就可理解为合。进一层说,如果把对立理解为分与合的对立,那么统一也就是分与合的统一。退一步说,如果把对立与统一理解为分,那么,对立与统一就包含了合。是——是,否——否;是——否,否——是。分——分,合——合;分——合,合——分。唯物辩证法就是这样毫不留情地嘲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毫不客气地肯定自己而又不断地走向反面。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具有多样性,同时也就有运动的复杂性。分与合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显著变化和相对稳定的状态和根据。只承认分,不承认合,只讲分,不讲合,不讲分与合的同一性,是讲不通也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5.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目前,我国哲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它的含义就是“世界可知不可知”,因而它的作用则在于依据对“世界可知不可知”问题的回答,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秦淮沙同志在《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上已撰文对此提出了否定意见。本文对秦文作一点补充和发挥,并就王金福和陈启曾两位同志的商榷理由进行一点分析。〔注〕一诚如秦文所说,确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其全部的立论根据,是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等于“世界可知不可知”问题。然而,这两个问题是不能互相等同的。  相似文献   

16.
<正> 在一九八二年第一期的《学习与探索》上,庞长富同志的《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的文章(以下简称《庞文》)认为:一、物质与意识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与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是根本不相符合的,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仅没有任何根据,而且早已遭到批判;”二、物质与意识两者是“相适应”的,但是,“‘相适应’或相统一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非笼而统之地都是对立的统一的关系”;三、“意识统一于物质所讲的‘统一’与对立面的统一所讲的‘统一’,是两个形声虽同而涵义具有原则区别的两个概念。前一个‘统一’讲的是世界的本质问题,是意识统一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对立面的统一所讲的‘统一’的重要内容之一,却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串通、相互依赖或依存,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失去一方它方就不能存在……”。归纳起来,《庞文》的观点是,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必须是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一方失掉它方即不能存在,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却是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能够脱离开意识而独立的存在,因此,两者构不成对立面的统一的关系。我认为,这—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邢亚玲 《阴山学刊》2005,18(5):78-81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建立了基础存在论。在关系世界中“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的本质是超越、“此在”的活动是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过程是《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人的研究相比,海德格尔基本上是在强调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看待二者共存,将外物、他人当作个人在世的相关物,认为没有此在(个人)在世,就没有世界在此,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的思想也起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社会主义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深入人心,唯心主义则全面失败,彻底的破产。与马克思主义宇宙观针锋相对的已不仅仅是唯心主义,还有形而上学的对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否只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呢?就有必要提出来加以讨论。我们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不只是一个,应当是两个。首先,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来看,并没有包括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何者第一性的问题,这把唯物论和唯心论划清了界限。另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从德文原文看,新唯物主义探究的存在是与实践相关的为人世界,它不是否定而是升华了“物质第一”的古老命题。对它来说,现实存在的确定依赖于主体对存在的认知、利用和占有。把存在现实化必须把哲学的时间向度调为“现实→未来”,所以新唯物主义的思维超越了既定存在层次,而在“存在是什么?”的基础上,提出“应该是什么?”和“能够是什么?”的问题。古代唯物主义把人统一于陌生的外在,近代唯物主义用心占有外在,而新唯物主义用实践使外在统一于人。为此,它提出了新的规律观,从而使规律观成为新旧唯物主义的一大分水岭。  相似文献   

20.
客观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具有很大意义。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争论,实际上是有没有客观真理的问题,一定要弄明白。列宁概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斗争时说:“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这是真理的本质问题,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回答绝然不同。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客观真理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凡是客观规律,都是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任何阶级、不依赖于人类意志而存在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唯物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