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代中国人口》2005,22(2):11-11
Though 2004 saw a sharp rise in farmers‘ incomes,the income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continued to widen. Chinese officials consider this a major obstacle to what they call the “building of aharmonious society.”  相似文献   

2.
解决中国的经济、政治等重大问题,必须首先注意处理好农民问题,这是我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经验。作者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并提出了当前解决农民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梁颖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4):14-20,40-43
自1984年,中共中央出台“1号文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以来,“民工潮”就没有停止过。根据2006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外出农民丁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约为2亿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数据,统计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的分布情况,比较了老年农户和中青年农户在农业劳动时间、农业经营规模和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老年农业劳动时间占家庭农业总劳动时间的比例呈平稳上升趋势。老年农户经营规模化程度低于中青年农户,户均粮食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逐渐接近并超过中青年农户。老年农户的优势品种为水稻,中青年农户为玉米。从现有观察结果来看,老龄化暂时没有表现出对粮食生产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5.
贺书霞 《西北人口》2012,33(2):63-67
社会保障制度是有效的社会风险化解机制,对于以国家为主导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未来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供给的数量与质量,更取决于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政府对农民真实需求的了解、把握与满足程度。调查地区农民在养老保障项目上可承受的支付金额的平均值为32.06元/月,农民在养老保障项目上的支付上限值为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7.29%,高于此比例,则影响农民正常的生活水平,而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适宜比例值为10.61%。  相似文献   

6.
罗小锋 《西北人口》2012,33(2):36-40,44
本文以6个省1586户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运用序数Logistic模型,探讨农村公共事业、农民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对农民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其中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小。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在今后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政府应渐进增加农村公共事业支出比重,不断调整农村公共事业支出结构,并随时更新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以适应广大农民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迫切呼唤农民的知识化。只有自觉主动积极创设相应的物质、精神、政治条件 ,才能从宏观环境上保障农民的知识化。只有建构社会化的开放的多样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从体制和机制的结合上构建可操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才能从微观上创设农民知识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各地区农民基础养老金现行给付标准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完善农民基础养老金制度过程中需要将养老需求和养老供给相结合,建立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适度水平模型。文中依据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养老保险替代率和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建立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宏观适度标准.依据恩格尔系数和养老保险合意替代率建立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微观适度标准.对各地区基础养老金及基础养老金与土地养老、子女养老、社会救助养老联合给付的适度性进行了检验。提出各地区分层次、分阶段向适度区间调整、财政适度补贴、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洪银 《西北人口》2012,33(1):33-36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不同程度地遭受损害,农民市民化进程减缓。农民能否可以带着土地权益转为市民?研究表明,农民"带土进城"保障了农民土地权益,有助于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有助于农民享受城乡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农民"带土进程"不但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一个缓冲期,还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城镇化的社会成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为失地农民建立有保障的工作关系,既是确保失地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也是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根本举措。然而,文章基于宁波和周口两市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失地后普遍没有建立起稳定有保障非歧视性正式工作关系,所以无论在物质补偿较为丰腴的发达地区,还是补偿水平较低的不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对失地后建立起来的工作关系认同度普遍较低。这种情况除了与年龄、家庭成员工作关系、未来工作信心等因素有关,政府职能缺失也是各地区失地农民工作关系认同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何苑  王建兵  蒋钦 《西北人口》2009,30(4):101-104
农牧民是草原生态保护的主体。本文通过对农牧民的实地调研。了解农牧民对草场的依赖程度、参与草原保护的意愿、能力和态度等,分析农牧民草原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制订切实可行的草原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长沙大河西4个典型土地流转示范村进行农户土地转出意愿问卷调查,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及影响因素。在5%水平下。对土地转出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因素有中介组织、就业类型、家庭总收入、土地流转合同和家庭总人口,而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参保人数等对农户土地转出意愿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社会学定性研究的方法,以安居和乐业为视角,利用一些典型案例阐释了农民城镇化困境。研究发现,在农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和小城镇给予农民的是安居:便宜的房子、低成本的生活、熟悉的环境、剪不断的乡情;而大城市给予农民的是乐业: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不低。农民城镇化困境分为传统类型、新类型、特殊类型三大类,在困境中,农民的“安居”与“乐业”不能兼得,经过进城买房的利弊权衡和外出打工的策略选择,在没有最优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民选择次优:青壮年进城打工“乐业”,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安居”。农民的城镇化困境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乐杰  沈蕾 《西北人口》2014,(3):90-95,101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以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他们应具备什么素质,目前仍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包含四个维度:基本素质、经营能力、职业认同和生态素质。结果表明,职业认同的权重最高。该模型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培育政策以及农民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徐义海 《西北人口》2009,30(4):122-125
较高的参合率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运行的基础。从制度设计上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利于农民的参与。但是在运行过程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民的吸引力并不强,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并不高,个别地区还出现了退保现象,这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通过对青岛市的研究发现,制度是否稳定、农民从中获益程度、政府资金到住情况以及筹资标准、方式等因素对参合率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水平与农民需求存在较大缺口,客观上需要政府提高补助水平。但由于农民有限理性的存在,在个人缴费在先且与财政补助同比增长的制度安排下,形成了农民既需要参合补助,又不愿因增加个人缴费以获得补助的悖论,且此情况会因制度供给缺陷而激化。因此,需要对新农合的参合补助路径进行优化。设计灵活的参合缴费模式,调整农民缴费与政府补助的增长幅度,提高农民医疗补偿的比例都是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王振军 《西北人口》2014,(3):123-128
本文基于人类财险甘肃分公司和甘肃省627户农户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资料,就甘肃农户购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农户购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意愿与农民收入水平、种植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和政府对种植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标准等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农户的年龄和受教育年数等相关性不显著。针对甘肃种植业生产风险较高且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据影响甘肃农户购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利于促进甘肃及我国西部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前中国政府下大力气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政府成为农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创新的外在推动力,但以法律为基础的制度建设滞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保障没有确立;还缺乏推行合作医疗政策和合作医疗立法的原动力,即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体角色的农民,多数缺乏参加合作医疗的能力、主观积极性;作为主体的农民更多的时候是被动地接受各种规定,缺乏农民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机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内在缺陷。  相似文献   

19.
利用5省22个乡镇1573个样本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养老保障能力评估对农民养老风险感知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农民养老风险感知的普遍程度较高,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评估是影响农民养老风险感知的重要因素,新农保作为一种有限保障并不能降低农民的养老风险感知。第二,农民的养老风险感知存在代际差异,其中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评估和社会养老保障能力评估对农民养老风险感知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不同代际农民的养老观念、消费观念、所处的人生阶段存在差异所形成的。由此提出政府要正确认识农民的养老风险感知及其代际差异,着力在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新农保待遇水平两方面采取措施降低农民的养老风险感知,以避免养老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薛惠元 《西北人口》2014,(2):85-91,97
拥有财政补助政策是新农保制度最有吸引力的地方。选取养老金净转入额、农民参保缴费的机会成本来分析农民缴费意愿的可持续性,发现新农保是一项纯受益赚钱的制度,出于安全性、稳健性和收益性等方面的考虑,一个理性的农民是不会随便放弃参加新农保的。利用对湖北省仙桃市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72.4%的农民有缴费意愿;性别、是否了解新农保政策、对自己未来老年生活的担心程度等变量,对农民的缴费意愿有显著的影响。为实现农民缴费意愿的可持续性,建议加强新农保的宣传。实现政府政务公开;落实好“长缴多补”政策;加强新农保的行政推动.适时改为强制参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