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李平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3(1):1-10
20世纪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开创期、发展期和繁盛期三个阶段。开创期为材料积累阶段,研究成果多属于概述评价的性质;发展期为专题讨论阶段,研究成果多带有歧义争鸣的特色;繁盛期为总结阶段,研究成果趋向于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我们有理由想念在“龙学”界同仁的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思考、蓄积调整,21世纪的《文心雕龙》研究,必将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2.
张叔宁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124-128
《文心雕龙》这个书名,既概括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该书形式上的特点,总起来说就是,以雕刻龙纹般的华丽的文采和精致的结构去阐述有关文学的理论问题。《文心雕龙》的结构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论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今本《文心雕龙》的某些篇章次第与原貌是否相同以及这些篇章的原来位次应在何处产生了歧义,其中分歧较大的有《物色》、《总术》等篇。但因为缺乏版本依据,迄无定论。纪昀对于《隐秀》篇补文真伪的考证奠定了基调,其为明人伪撰基本上为学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任雪山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799-803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巨擘,桐城派是近代文章学大宗,作为一位心系中国文学命脉的现代新儒家,徐复观与两者都颇有渊源,并对桐城派文论和《文心雕龙》之关系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它们有许多暗合之处。特别是在文体论和文气论两个方面,桐城派文论对《文心雕龙》都有继承和超越。通过对桐城派和《文心雕龙》关系的细致考察和疏通条贯,徐复观希望展现古今文学发展的轨迹,沟通中西文学理论,为建立中国现代文体论作奠基尝试。 相似文献
4.
陶礼天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3(2):31-38
牟世金先生是当代《文心雕龙》研究的著名专家,本文对其标志性研究成果《文心雕龙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和一系列代表性观点作了介绍和评价,并兼评其另外几部《文心雕龙》研究著作,以便使牟世金先生毕生之《文心雕龙》研究著述与主要贡献得到整体的呈现,为当代《文心雕龙》研究史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意象批评不同于印象批评,《文心雕龙》的文学意象批评由低级的印象批评和高级的意象理论批评两大层次构成,是采用意象化的语言运用意象思维而进行的文学批评。刘勰的意象批评自上而下,由宏观到微观,密密层层,交织成为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印象批评是意象批评的低级形态,属于再创造性的赏析式的文学批评,其用意象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主观色彩浓厚;意象理论批评是意象批评的高级形态,使用的意象侧重于抽象理论的解说,不具或很少带情感感染性,理性色彩较强。 相似文献
6.
张敬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着重讨论了写作的构思、风格、结构、修辞等问题。刘勰将《神思》称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列置全书“下编”创作论的开始,由此见出该篇的纲领性质。《神思》篇历来备受瞩目,总体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神思”与“灵感”之关联,与“物”之关联,与“想象”之关联,与“虚静”之关联,与“写作主体素养”之关联的探索;对“神思”篇辨疑、考释;对“神思”篇美学意蕴的开掘;对“神思”篇于《文赋》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作阐扬等方面。本文将众家研究成果一一梳理、分析,以期全方位把握《神思》涉及的相关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参阅资料。 相似文献
7.
戚良德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5):69-73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曾指出,<文心雕龙>与<文赋>有着渊源关系,但二者广泛而复杂的内在联系和重要区别,仍然值得我们予以深究.实际上,<文赋>与<文心雕龙>虽皆不遗余力追求文章之美,从而成为六朝"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明证,但其理论的逻辑起点却高下有别,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亦不可同日而语.从而其根本的理论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就貌同而实异.<文赋>是一首文的赞歌、美的赞歌,<文心雕龙>则是一部文的哲学、文的美学. 相似文献
8.
张连科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4):72-77
进入 2 0世纪以来 ,《文心雕龙》研究有突飞猛进之发展 ,已经成为一门“龙学”。从作者的生平思想 ,到作品的版本、校勘及其批评原理等 ,一大批学者孜孜不倦地进行深入研究 ,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前 5 0年以微观研究为主 ,代表人物是黄侃、范文澜和刘永济 ;后 5 0年以宏观研究为主 ,代表人物是詹、牟世金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开拓之功,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心雕龙》"心力"说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二是对《文心雕龙》社会批判思想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三是对文化比较的现代逻辑方法的开创性吸收和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创造性运用.这三大贡献无一不是《文心雕龙》研究中的独创,无一不是历史的丰碑.鲁迅是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激进性飞跃的奠基者与引路人,第一块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吕书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上古卜书<周易>的文学价值是自在的,最早对这一点予以关注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但是,此前人们对<文心雕龙>与<周易>的关系多有曲解,比如认为<文心雕龙>在结构上与<周易>同构、在语言使用上对<周易>多有称引、附会等等,这些并未构成<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修辞原则与修辞技巧的观照;文本建构与谋篇布局的观照;情感内蕴及情感表述方式的观照;形象思维与形象表述方式的观照. 相似文献
11.
余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55-58
《文则》是宋代的第一部文章学理论著作,和《文心雕龙》一样,其文章学理念也具有鲜明的宗经特征,但二书的宗经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文则》宗经偏重于理,推崇文句的简洁自然,《文心雕龙》宗经偏重于情,注重文章的辞采。这些差异既与其各自的时代思潮有关,又是文章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邓新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104-108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诗歌独特的文体体制规范逐步形成,确立了诗歌的审美特征。尤其是《文心雕龙》,无论是在语体、文体还是作家风格、时代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对后世诗学理论发展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少康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50-56
<昭明文选>和<文心雕龙>都对文体加以分类,特别重视诗和赋两种文体.但它们是两部性质不同的书,对文学分类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理论著作,重在研究和阐述各类文体的历史发展及创作特征;而<昭明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重点在选出各类文体中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品.前者偏重于从文学理论方面去研究文体的类别,而后者则偏重于从文学创作角度区别不同文体.前者以理论为标准,不论作品好坏,只要有理论上的意义,就需要提出来讨论;后者以创作为标准,选出优秀作品,有些文类没有好作品,则可以不选. 相似文献
14.
周振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98-100
《文心雕龙》中《杂文》篇对"杂文"的论述,与《文选》中诗歌对"杂诗"的分类,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谓"杂",就是对那些内容庞杂,难以归类的诗或文章的统称,同时,"杂"还表示不入正统,带有轻视的意味。二者还有一些相异之处,"杂文"重讽谏作用,"杂诗"重言情抒怀;"杂文"可以"各入讨论之域",而"杂诗"则难以归入其他各类;"杂诗"中有很多以《杂诗》为题的诗篇,且在以后有所发展,"杂文"则无此特点。但这些差异并不是主要的,有的差异还是因为二者的对象不同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汉末魏晋时代发生的纸简替代是文学传播史上具有技术革命意义的事件。纸作为传播介质相比较于简帛具有巨大的传播优势,而《文心雕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文论著作并体现那一时期文人丰富的文学传播观念。以第一卷为例,刘勰对于文学传播过程中传播介质、传播效果诸环节,均提出了十分重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童庆炳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6):5-9
用现代观点诠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不同意认为《物色》篇位置排列“有误”的观点,认为目前的《物色》篇的位置暗含了社会与自然并列的思想。《物色》篇提出的“阴阳惨舒”说揭示了人的心理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同构对应”和“物我交感”,也说明了自然景物是文学本原之一。本文认为“阴阳惨舒”说、“联类不穷”说和“情往似赠”说等三说,可以看成中国古代“绿色”文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即有记载,自西晋以来.以"自然"论文艺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直到魏晋六朝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发生上的"自然感吟",文章风格上的"自然之势".文学创作上的"率直委和"、自然"情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体系化、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定势》篇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61-64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 ,“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 ,“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 ,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飞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33-36
《文心雕龙·诏策》:"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关于"性"字的解释,文章采取归纳的方法。首先将结论加以悬置,转而讨论刘勰是如何得出此一结论的。通过刘勰得出此结论所可能依据的史料的归纳排比,从而论定当作"制性之本",并进而指出此一说法实揭示了"命"此种文体前后变化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