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讨论这三个转折连词的程序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提出转折连词"但是""不过"和"只是"的区别有待进一步探讨。提出它们制约听话者的推理过程,减轻听话者对话语理解的劳力。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虽然p,但是q,所以r”句式的层次划分存在分歧。本文从语料统计和语义表达两个角度论证了这类句式应分析为转折一因果型。讨论了三方面的内容:语料统计结果表明“转折标+原因标”比“原因标+预转标”的语用频率高,因果复句的原因分句难以包含转折关系;从语义角度对因果复句的原因分句难以包含转折关系的现象进行了解释;以多重复句实例验证了转折关系包孕因果关系这一复句联结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让步连词即使由假设让步连词即和使同义复合而成,而假设让步连词即与使是由与之同形的假设连词进一步语法化而成的,语法化过程中语义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从[±转折]到[+转折]和[-让步]到[+让步]的转变,语法化发生所依赖的句法环境是转折假设复句。 相似文献
4.
郑丽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1-146
"若"类让步连词与假设连词在语义上具有关联性,而且"若"类让步连词的使用年代均不早于与之同形的假设连词,根据语法化相关理论推断"若"类让步连词是由与之同形的假设连词语法化而来的。语法化过程发生的句法环境是转折假设复句,语义上则经历了从[+假设]、[±转折]、[?让步]到[+假设]、[+转折]、[+让步]的转化。这两类关系密切的连词在表义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有否前项,能否表示周遍性意义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让步连词“即使”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使”是一个让步连词,表假设是它的语境意义。“即使”明代初步语法化为连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完成语法化的过程。它由假设让步连词“即”+使役动词“使”演变而来,大致经历了三个语法化的步骤。“即使”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有句法结构、语义的变化及语用表达的影响。“即使”的语法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语法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何鑫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5):71-74
元杂剧中"怕"分别有动词、副词、连词等用法.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其中副词"怕"的形成是经历了"怕"动词实义的逐渐减弱及其句法功能的扩大.在副词"怕"的基础上,由于本身的语义及所处的句法位置,加之语境的诱因,最终"怕"产生了表假设的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7.
"虽然A,但是B"让步转折句,其主观推测层面的认识是0P{B/A}≤0.5;其客观反映层面的认识是P{A}=1、P{B}=1。说话人选用"虽然A,但是B"让步转折句的目的就是为了反映说话人大脑思维中的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对客观现象认识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9.
章敏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35(3):59-63
文章从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变的角度对“准”的语法化路径进行梳理,并尝试对具有情态意义的“准”是情态动词还是情态副词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当“准”表示道义上的“许可”“必要”时,呈现出较多情态动词的特点;当表示“必然”性推断的认识情态释义时,呈现出较多认识情态副词的特点。笔者认为,“准”正处于从情态动词向情态副词虚化的语法化历程当中。 相似文献
10.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9-63
文章从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变的角度对准的语法化路径进行梳理,并尝试对具有情态意义的准是情态动词还是情态副词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当准表示道义上的许可必要时,呈现出较多情态动词的特点;当表示必然性推断的认识情态释义时,呈现出较多认识情态副词的特点。笔者认为,准正处于从情态动词向情态副词虚化的语法化历程当中。 相似文献
11.
郑丽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4):141-146
"若"类让步连词与假设连词在语义上具有关联性,而且"若"类让步连词的使用年代均不早于与之同形的假设连词,根据语法化相关理论推断"若"类让步连词是由与之同形的假设连词语法化而来的。语法化过程发生的句法环境是转折假设复句,语义上则经历了从[+假设]、[±转折]、[?让步]到[+假设]、[+转折]、[+让步]的转化。这两类关系密切的连词在表义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有否前项,能否表示周遍性意义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王建鑫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23-128
关于汉语“子”的语法化研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观察考量,但是在语料挖掘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以传世口语文献为语料基础,主要从历时研究角度结合共时研究平面对“子”的语义发展演变及其虚化路径予以描写和解释,指出“子”大体上经过了名词、代词、形容词、名词后缀的较为连续渐进的语法演化历程,同时分析研究语法化过程及其演变背后产生的动因和机制。其中,话语交际及人类认知因素是其重要动因,重新分析和类推是其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3.
焦浩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37-142
近代汉语处所名词“处”以处所义为起点,在“时间”和“虚化处所”两条路径上发生语法化。时间路径上,“处”的语法化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时间名词到假设助词、话题标记和从时间名词到赘余成分的语法化。虚化处所路径上,“处”的语法化也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虚化处所到事情所达到的程度、地步和从虚化处所到结构助词的语法化“。处”的语法化显示出语法化路径的多重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14.
语法化研究所采取的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及其取得的成果大大促进了汉语的词法和句法教学,打通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之间的壁垒。这样既促进了语言学科的繁荣发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汉语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朱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11):459-461
“之所以”结构语义极其明确 ,但其句式却有诸多不同。同时 ,它由古代的一个凝固结构发展为现在的一个连词 ,是有其语法化动因的。本文试就此做一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红卫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4):131-135
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路径及其机制,把情态动词“能”的语法化放在世界语言语法化的范围内来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两条路径——“能力〉(中性条件)〉许可”和“能力〉(中性条件)〉知识可能”也普遍存在于其它语言中,是世界上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普遍路径。推理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主要机制,原来认为许多由隐喻机制所引发的语法化,其实是由推理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17.
18.
曹小云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3):70-75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离不开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支撑和指导。文章对目前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中经常运用到的语法化理论和“重新分析”等研究方法作了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郎久英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35-36
“与”是先秦汉语里一个比较活跃的虚词,它的用法也比较丰富。本文认为“与”用为介字或连字是有区别的,为介词时表示对待和协同,引进的是介入某一事物的对象;“与”为连词时,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尹海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111-116
基于2 633余万字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对现代汉语中词语"别说"的分化及"别说"句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描写分析.主要区分了"别说"的三种语义类型,重点研究了语法化后的功能性话语标记语"别说2"和关联词语"别说3"的篇章衔接功能,并追溯了"别说"的历时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