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疾病”的隐喻与影视剧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济远  王建成 《东岳论丛》2012,(11):114-116
疾病作为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是人生“生、老、病、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自然而然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隐喻是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的基本特质,艺术对于“疾病”的表现与表达,不只是简单地再现现实中的“疾病”,更多的是赋予“疾病”以某种道德和情感色彩,同时囿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艺术创作中这种对“疾病”的隐喻在价值判断上泾渭分明.现当代影视剧叙事中,疾病的隐喻始终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阐释世界,使得“疾病”表现出浓重的道德含义和商业化标准.疾病的隐喻渗透进影视剧叙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一、“变形”是艺术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变形”在意识领域内是一种普遍现象。只要认识主体对于客观存在是一种能动的反映,那么,“变形”现象在意识领域内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变形”作为宽泛的美学概念,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既陌生又熟悉。说它“熟悉”,是因为“变形”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普遍的艺术法则,在艺术创作的各个重要的环节上都发生着“变形”现象,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变形”。说它“陌生”,是因为长期以来把艺术反映论等同于哲学反映  相似文献   

3.
于德山 《江海学刊》2004,(1):207-211
时空观念是中西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从叙述的角度来看 ,不同的叙述媒介表现出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特性。本文从“语—图”互文的角度入手 ,重新探讨了中西艺术创作中的“时空”问题 ,认为不同的哲学基础决定了中西不同的艺术时空观念 ,也决定了中西不同的叙述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我于1962年《新建设》第12期上发表了《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一文,其中有两点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一,为“无差别境界”或“没有矛盾的境界”;二,为对“时代精神”的解释,或所谓“时代精神汇合”论。 (1)“无差别境界”的提出,是反对艺术无冲突论的,故曰:“无差别境界,不仅没有艺术创作,而且没有一切创作的活动可言。”反对者把这个用意搁在一边,专们来谈“无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工智能在绘画、编曲、作诗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艺术创作活动的“属人性”受到极大挑战,“人工智能艺术”的可能性问题也逐渐成为艺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目前的人工智能艺术基于特定的计算机算法机制,具备了极强的“智能性”,但“智能性”并不等于“属人性”,称其为“类人性”可能更为恰切。一方面,作为人工智能艺术“大脑”的“算法”最终是由人来操控的,算法不可能真正独立于人的世界之外;另一方面,“属人性”艺术活动的“求真”“致善”“臻美”的自由本质是人工智能艺术所不可能真正企及的。从生产主体维度来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主体是以人类为主导因素的新型合作主体;从生产机理维度来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依赖于模仿、融合和创造的算法机制;从生产客体维度来看,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只具有有限的创造性,本质上是基于经验回溯机制的“类人创作”。当前人工智能艺术生产活动无法超越“属人性”意义上的自由创作,只能成为“类人性”意义上的“平庸创作”。  相似文献   

6.
张大千的美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文化名人张大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着自己的美学思想。本文从“铸造风骨,浩气长存”、“博采古今,力求创新”、“遗貌取神,表现真美”、“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五个方面探讨、分析了张大千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吟咏性情”,而情的生发又离不开“兴”。兴而致情,情生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美学主张。由兴致情的诗歌艺术主张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审美艺术创作中一种颇具积极意义和艺术原创价值的理论,这种艺术创作主张也不单单地局限于诗歌艺术领域内,实际上它已扩展到整个艺术领域中,成为一种较为健康扣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欣赏方法。  相似文献   

8.
19世纪30年代,在德国出现了一些冠以“倾向小说”、“倾向诗”、“倾向戏剧”的文艺作品。这种“倾向文学”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和艺术创作规律,脱离生活和艺术真实,表现出浓重的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李琼洁 《船山学刊》2009,(2):173-175
本文主要论述了郑珍作为“宋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对上接宋诗派、在艺术师承方面“不墨守盛唐”的同光体诗人陈三立的影响,主要突出表现在诗学思想、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艺术创作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 春风化雨,万物充满生机。在社会主义祖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随着社会主义文艺的日益繁荣,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艺术创作也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三次“骏马奖”评奖活动的开展,更使得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艺术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日渐增多和提高,创作队伍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这种情况下,冷静地回顾思索一下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创作中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代初期,我省文艺界曾经对含蓄问题进行过将近一年的讨论,当时的《奔流》杂志以百家争鸣的精神,组织和号召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61年8月到62年7月,前前后后陆续发表了十二篇不同观点的文章。讨论的结果是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含蓄是文艺作品的艺术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作品成功的条件之一”,并明确指出:“一件艺术品如没有含蓄,则一览无余,值不得你去回味的。”第二种意见则与此正好相反,认为“含蓄是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含蓄有含蓄的特色,直叙有直叙的长处,它们并不互相排斥,并不发生谁为贵谁为不贵的问题”。如果把“含蓄这个艺术创作上的非规律的东西说成一个‘基本规律’,对艺术创作是无益的,首先,容易导致作者去为含蓄而含蓄;其次,大家都去追求含蓄了,就可能形成表现方法上的‘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12.
孙焘 《船山学刊》2011,(2):82-85
与礼的原始形态——事神致福的通天巫术密切相关的“文”、“物”、“象”、“兴”是华夏艺术理念的人文源头。这些用来彰明与协调意义世界的成系统的符号工具,使得华夏艺术在源头处即通于一个韵律化的秩序观念。中国艺术创作和美学思想因之而虚灵无滞。避免了“物质”与“精神”的割裂。  相似文献   

13.
张艳艳 《兰州学刊》2004,(6):274-276
“观”在整个中国审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仰观俯察”、“无往不复”的游目是它的观照方式,“以物观物”、主客融通、物我不二是它的思想根基,由此其贯穿于整个中国古典的审美文化与艺术创作之中。这样的审美观照方式构成着中国传统文化体认宇宙生命和进行审美表达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审美理念中,天人同构和合中介着这样一个重要方面——“人的自然化”.人与自然的亲和融合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得以尽现,这样的创作和鉴赏过程是人法自然、师造化、身与物化、神与物游,又于“观”、“品”、“悟” 中大彻自然之天机,回到自然、获得真正自由、至乐和大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离骚》后半部分的描写是述梦、记梦,是由梦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离骚》“自我”是梦者的自我感知。而《离骚》“梦”的产生,又与诗人的生理、病理有关。“梦”这种潜意识活动与艺术创作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二者之间又有着重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其本质就在“形式”里.“形式”是所有艺术向外部世界敞开的媒介,是艺术创作过程的终点,形式一旦生成即进入独立的艺术“形式王国”.而艺术形式具有“形相、功能、结构、意义”四个维度,且“结构、功能与意义”这三个“隐没的维度”如同“冰山”下的巨大冰体,它们是主导“形相”这一“呈现的维度”生成的本源性力量.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思”与“诗”结合的典范。本文择取《雄浑》一品,从其哲学思想渊源及其发用,探析其蕴含的体用哲学思想,从而窥探中国传统哲学对诗歌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震云通过小林形象的塑造,充分表现出他艺术创作的胸襟与气度,即同情并理解小林之异化,“反讽”并“抗议”造成小林异化的现实环境。这种胸襟与气度和现代启蒙者“狂人”与古代士大夫精神相比,还远不够雄远和高逸,还有极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9.
在《庄子》众多的寓言故事中,“解衣般礴”是在艺术创作的语境来揭示了艺术创造的根本规律的,故而它具有特别的美学意义。本文拟从“解衣般礴”的哲学基础,“解衣般礴”与审美观照以及“解衣般礴”的现代美学价值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解衣般礴”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0.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定位,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