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对储蓄的影响,通过一个两期的世代交叠模型分析,显示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减少了储蓄,而基金制养老保险对储蓄则没有影响.提出在当前中国储蓄过度而消费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原有的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有助于降低储蓄率,增加居民消费,进而实现经济的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2.
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取得不少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应不断扩大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同时向农村推广,最终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次,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是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方面,我国目前完善养老保险资金筹资模式的目标是做实个人账户,在适当时机逐步加大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最终实现现收现付制下的“给付确定”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相似文献   

3.
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是养老保险筹资的两种基本模式.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制,在本质上是部分基金积累制。现收现付制可以实现养老金的代际转移,在支付规模小、人口负担较轻的情况下这种养老制度具有可行性,而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此制度受到严重挑战,于是各国养老金制度纷纷向基金积累制过渡。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分析现收现付制与统账结合制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结果显示统账结合制会使储蓄减少25%,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养老金制度变迁过程中转轨成本的消化会对城镇居民储蓄产生负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人口结构相继出现老龄化倾向,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选择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成为现阶段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通过对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两种筹资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及对中国“统账结合”的运行机制进行评价,可以得出向基金积累制过渡不是惟一的选择,但基于中国老龄化的特殊性等原因,中国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应实现向基金积累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两种养老体制,我们得不出基金制比现收现付制更优的结论。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以来,统筹账户入不敷出,个人账户出现空账运转。国内处于过度储蓄,企业投资收益不高,宏观经济实际上处于动态低效。这些问题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出路和现收现付制在现阶段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个体生命分为三期的世代交叠模型下,分析了现收现付制公共养老保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个体是无私的;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于对个体工资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接着,财政收入被分配到老年人的养老保险和公共服务两方面.我们证明了虽然现收现付制公共养老保险有可能增加社会福利,但是妨碍经济增长.相应的,本文说明了我国应该完善养老保险改革.  相似文献   

7.
从养老保险基金的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的两种基本筹集模式优缺点比较着手,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后实行的所谓的部分积累制,对实行这一制度后所产生的“空账”问题做出客观评价,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转化为统账结合部分积累制,个人账户是统账结合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目前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使统账结合制度形同虚设,破坏了原制度模式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使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蜕变为现收现付制度.采取国家补贴、降低个人账户规模、延长退休时间、扩大征缴面等方法,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以保证我国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够顺利推行.  相似文献   

9.
美国、瑞典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和瑞典分别为投保资助型和全民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典型。本文通过对这两个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状况,借鉴其成功经验与不足, 提出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必须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规,严格基金管理制度,实现养老保障筹资方式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根本转变;大力整治现存体制中的拖欠、拒缴、逃避缴费现象,确保基金能够得到积累并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养老保险融资机制存在三重侧面,即法规文件上的"统账结合制"、实质规范上的"完全基金制"和现实运行上的"现收现付制",表现出中国养老保险融资机制规范与事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极大阻碍了制度的有效运行。养老保险制度应促进劳资协作和社会团结的制度目的,决定了"统账结合制"区分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并由用人单位承担绝大部分养老保险费率的做法,很值得商榷。尽管现收现付制在面对人口老龄化时会相对较快地表征出支付不能,但出于互助共同体的本质要求,养老保险融资机制也应恪守"保险原则",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以使养老保险基金能在最大程度上远离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确保养老保险收支的稳定性,减轻政府的政治和经济风险,避免国家被资本垄断所绑架,故而现收现付制相比于基金制更为可取。在充分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之后,未来中国养老保险融资机制应考虑通过废除"个人账户",贯彻养老保险收支当期平衡,以实现单一账户制下的现收现付。  相似文献   

11.
从养老保险基金的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的两种基本筹集模式优缺点比较着手,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后实行的所谓的部分积累制,对实行这一制度后所产生的“空账”问题做出客观评价。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国外的学者们运用不同的工具分析了不同筹资模式社会保障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影响,认为现收现付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本投资。论文按照待遇计发办法将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划分为收入关联制与均一费率制,运用两时期的交叠世代模型分析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基本结论是收入关联的社会保障制度比均一费率的社会保障制度更能激励家庭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老保险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养老保险需要以充足的资金作为其运行的基础性条件。文章由养老基金入手,考察了国外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积累制和部分基金积累制三种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的优势和缺陷,阐述了我国现阶段"统账结合"型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的选择和特点,分析了该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讨论了有关养老保险体系转轨的几个基本的经济学问题。首先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马上向基金制转轨是否是最优的选择 ?文章还阐释了基金制下的收益率的决定因素并对基金制与现收现付制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比较 ,最后对养老保险体系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国、瑞典和新加坡三国养老保障制度是投保资助型、全民福利型及强制储蓄型三种养老保障体制的典型代表国家,且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借鉴别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博采众长,阐明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筹资模式要实行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根本转变、养老基金要实行统帐结合和分开管理的原则、退休年龄要适当延长以缓解人口老年化的压力,养老保险要建立多层次的层层设保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国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着力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必要分析这项制度对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的影响机理.建立一个两时期的交叠世代模式,分别对自由放任或基金制经济和现收现付制经济中家庭的生育决策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进行了分析.发现现收现付制经济中家庭倾向于减少对子女的投入,从而产生了一种内在的、自动的降低生育率的机制.因此,建议在农村建立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变农村的养老模式,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促进和就业培训,促使农村人口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待遇优厚、筹资渠道单一、现收现付的筹款方式、待遇确定制的计发办法以及单位管理为特点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造成了机关和企业养老金差距过大、退休与在职时收入差距扩大、地区行业单位间不平衡,以及不利于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问题。对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进行可行性分析,建立包括公务员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和廉政公职金在内的"3 1"目标模式制度。  相似文献   

18.
瑞典旧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是以规定受益制为特征的现收现付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直接导致巨额养老金难以支付的结果,迫使政府将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制部分地向规定缴费制的基金制转型;新执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为每个工人建立由瑞典政府代表个人管理的名义个人账户和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账号上的资金可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并可以以遗产的形式继承给相关的受益人.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该改变养老金受益的计算方式,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分离,开辟养老保险基金按账户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确保个人账户上养老基金的投资增值;并且要加强和培养养老保险的精算人员.  相似文献   

19.
波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现收现付模式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背景下进行的.它借鉴了智利的成功模式,新制度目前运行较好,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甘肃民族地区养老保险改革中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从现收现付代际转嫁模式出发来分析其问题,并就建立和发展民族地区养老保险制度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