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美国文学经典之作《觉醒》中女主人公爱德娜一直被奉为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义先驱,但评论界在为其高唱赞歌的同时往往忽略其自杀前的负面心理状态。从自杀心理学角度分析爱德娜的死因,探索她在女性意识觉醒时所经历的困惑、焦虑及冲突等复杂心理,深入了解爱德娜的内心世界。爱德娜尚未成熟的女性心理造成歪曲的自我认知及盲目的自我建构,导致她采取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的自杀警醒女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在凯特·肖邦的长篇小说《觉醒》中 ,“一个孤寂的灵魂”是作家给予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最贴切的标签。爱德娜的“孤寂”不仅体现在她的自我感觉上 ,还体现在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上。爱德娜在孤寂中思考 ,在孤寂中存在 ,在孤寂中觉醒。她对“妻业”、“母业”、贞操观的怀疑和否定成为后来女性文学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母题。  相似文献   

3.
正如希腊神话中的维纳斯,《觉醒》中的爱德娜也是爱与美的化身。在波提切利的著名油画《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从海洋中诞生,而爱德娜却在大海中拥抱死亡。本文试图从柏拉图的爱情观角度来探讨爱德娜的爱情观,并解读爱德娜最后悲剧性的结局。爱德娜的灵魂伴侣是一位集物质、肉欲和情感为一体的梦中人。他让爱德娜在精神上受孕,从而孕育出了"自我"。正是为了保护这个"孩子",爱德娜才选择了投海自尽。  相似文献   

4.
《觉醒》是十九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讲述了女主人公爱德娜·蓬迪里埃不断觉醒的故事。在格兰德岛度假期间,爱德娜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在宇宙间的地位。然后,她离开家庭去寻求自由。最后,她在大海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爱德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她没有正确处理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自由意味着责任,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肖邦的《觉醒》揭示了美国妇女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重构自身社会身份的努力和抗挣。本文探讨了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和爱德娜渴望自由之间的强烈碰撞,由于缺乏明晰而有效的抗挣方法,她自我实现的努力注定要失败;《觉醒》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女性追求自由,但自由又不可承受。这正是该作品的社会学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6.
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觉醒>中女主人公的觉醒,需通过理解文中大量的象征和意象手法的使用来解读.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爱德娜那种有血有内、有爱有欲的经典女性形象.同时,也更进一步认识到肖邦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而只是一个对女性的处境和心理相当关心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从《爱 ,是不能忘记的》和《祖母绿》到《方舟》 ,再到《红蘑菇》以及《只有一个太阳》 ,如果说张洁的作品映射了一个时代的话 ,那么应当更确切地说 ,她的作品铺筑的是一条新时期女性知识分子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将女性的个体经验及自我想象与对人生、对社会的思索结合起来 ,构成了张洁的独特的关于爱、关于女性、关于自我的梦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的人的反抗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两个方面分析研究了《简·爱》女主人公简·爱的反抗精神 ,剖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现状及女性的处境 ,目的在于借简·爱的反抗精神激励中国女性珍视和保持自尊、自立、自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凯特·肖班的长篇小说<觉醒>具有浓厚的女性意识被列入女性文学的经典.很多学者从女性主义、现实主义、超验主义以及心理分析法来研究这部作品.然而,生态主义也渗透在小说的始终.本文通过分析父权制度下的男女生态失衡、工业文明下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失衡和母亲生态角色的失衡来阐释主人公爱德娜的生态意识的觉醒以及回归生态本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女性诗人以诗的方式言说和寻找自我,经历了一个由蒙蔽到觉醒的漫长历程.由于女性传统地被置于社会的边缘,囿于狭窄的家庭一隅,"爱"成为其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成为女性诗歌最爱吟唱的主题.本文就中美两国女性诗人的创作进行比较,探索女性诗人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来言说自己,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女性意识这一角度出发,解读美国女作家凯特·萧邦的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探讨了这篇小说的思想主题和社会意义,旨在推进国内学术界对凯特·萧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艾德娜觉醒了吗--重读美国小说家凯特·肖邦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说文本出发,结合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将美国19世纪末的小说《觉醒》的女主人公艾德娜置于她当时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探讨她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艾德娜并非当下学者们所说的是新一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相反,她没有觉醒。她的思想言行是不切实际的,是浪漫自私和幼稚可笑的。她的这一切是由她对爱情心存浪漫幻想,对社会现实和社会思潮的"误读"造成的,因而不值得我们颂扬。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以“钢琴诗人”来赞誉肖邦的才华。肖邦创作的作品第38号《F大调第二叙事曲》是他所创作四首叙事曲中最短的一首叙事曲,也是它描写性和标题性最鲜明的一首。曲中的两个主题极端对比,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肖邦的演奏艺术随着他的离开而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在谈这位伟大的波兰钢琴家的演奏的时候,不得不主要依靠流传至今的当时听他演奏过人的评论。这些评论涉及肖邦演奏技巧的各个方面,使我们能够对他的演奏有一个相当清楚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是富有特色的新音色,具有高度表现力的和声;同时他们还采取不同的体裁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各自的民族精神。肖邦与李斯特钢琴艺术的独创性铸就了钢琴艺术史上的丰碑。肖邦在表现音乐的抒情性方面显示了他的独创性,而他那灵活多变的节奏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李斯特则发掘了钢琴中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同时他使钢琴艺术发展到了物理上可能的极限。  相似文献   

15.
肖邦传奇般的悲剧和其作品<觉醒>主人公艾德娜的厄运都向人们揭示了十九世纪末父权制传统势力之强大和对妇女压迫之深重.本文旨在用女性意识来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的丈夫、父亲、恋人、情人,揭示他们在亲情和爱情的面纱下表现出来的男性至上主义和对女主角的压迫与束缚,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传统父权势力是导致艾德娜悲剧的直接和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肖邦的钢琴前奏曲是肖邦钢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体裁。研究其创作特点和创作风格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肖邦及其它钢琴作品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肖邦钢琴音乐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邦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从创作的方法上和对生活的感悟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他也是一位爱国作曲家,在他的作品中,还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感,是唯一一位创作来源于生活的作曲家、钢琴家。这也是肖邦钢琴音乐的魅力根源。  相似文献   

18.
生命本质的孤独感让艾德娜完成了自我超越之后依然难逃死亡。无疑,凯特·肖邦对艾德娜这一悲剧性抉择报以无限同情,然而她极力回避对艾德娜之死的道德怜悯,以直陈事实的勇气和坦诚迎接后世评说,而不是简单的做出品行训诫。从巴尔萨塔的神学美学视角解读凯特·肖邦的传世佳作《觉醒》中艾德娜备受争议的自杀行为,可见神学美学将真善美融合统一,共同呈现了生命摇摇欲坠的惊心动魄。对于生死命题的倾心关注,将生死与美学相勾连,构成了凯特·肖邦的唯美主义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钢琴演奏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艺术,在钢琴教学中,需运用辩证统一的教学模式——即将读谱、演奏技法以及乐感的培养三者相互协调、促进。并通过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及乐感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循环认知、模式信息认知与演奏技巧创新认知等能力的培养。肖邦夜曲op.9-no.1音乐语言丰富多彩,通过肖邦的这部夜曲作品教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了解肖邦的创作追求,帮助学生增加抒情性乐曲的乐感与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于1899年创作的小说《觉醒》通过描述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几个层面的“觉醒”,努力塑造了一位要求个人自由、敢于表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敢于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新女性”。然而,艾德娜的这些顿悟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勇敢却痛苦的历程,远没有达到“醒”的目标。在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她的许多梦想一个个地破灭,让她认识到,作为一位女性,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超越了自己能够掌握的界限,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自己,最终迫使她彻底放弃自己的所求。作为一个创作和思想观念均先于时代的“新女性作家”,凯特.肖邦错误地选择了《觉醒》创作主题的时机,她的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究是她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也是她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