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制订专门的法规,调整复杂的经济关系,用法律来领导、管理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已是人们公认的了。有如在国际法学界的争论一样,在我国,对于经济法这个新法律部门的一些问题,也还有不同的意见。这就是:一、这些调整经济关系的法规,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二,是否应以民法作为基本的经济法,再制订一些单行经济法规,共同构成经济法体系;三、经济法应该包括些什么范围等,现拟就这些问题作些讨论。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主体是经济法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目前最有分歧的问题之一。当经济关系中的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与其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由经济法调整为经济法律关系(即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时,这些特定经济关系及其升华后的经济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法定资格,已远非传统法人理论所能包容,这就需要确立一个新的法律概念——经济法主体。本文试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略加剖析,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政府经济职能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源,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政治决策选择适当的经济学观点作为指针,并将那些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经验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使这种正确的经验获得法律效力并在更广的范围之内实现。经济学借由政府的经济决策而对经济法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得经济学所探索的经济规律获得了法律这一新的力量为自己开辟道路。而经济法一旦制定,同样可以为经济学研究设定制度性的框架,并可以使政府的经济决策在法律的框架内避免成为政治专断。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的理念与我国的经济法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高涨、国家经济职能不断强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国内外环境下,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提升经济法理念,完善经济法立法既是经济法建设本身的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学上借鉴而来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在论证经济法的产生方面存在局限性,也无法有效论证经济法的独立地位.政府经济职能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源,政府将那些被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经济学观点上升为法律的形式,从而形成经济法.民商法为经济法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微观基础,而行政法则确保依据经济法履行经济职能的政府能够合法行使职权.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未认识到这一点的原因往往是彼此未能深入了解对方所致.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是国家管理、指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制定并监督执行经济法规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之一”。我国经济法是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意志的体现,它是确认和调整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它经济实体在国民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的地位及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国家制定和实施经济法的目的,是为了调整、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以保障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经济集中,是指经济权威组织管理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力以及为实现上述经济权力而制定的制度和程序.经济民主,是指经济活动主体行使权利的自由以及为实现这些权利所设定的制度和程序.经济法的精髓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对立统一;在政治领域的动因和表现为国家机器职能的转变;在法学领域的动因和表现是"社会本位"法理念的兴起和传统法学理论的突破;在法律领域的表现是经济法这一法律部门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上的技术性规范,是一种将假定条件与行为模式中涉及的技术性事项加以数据化,以确保经济法律、法规顺利运行的独立规范类型,具体包括标准、准则、指南与规划4类。在立法层面,特定的技术性规范产生调制效果,辅助单行经济法律、法规成为国家干预市场的依据;在执法层面,为执法主体参照做出决定;在司法层面,为法院参照以补充发挥调制职能。经济法中的技术性规范属于经济法渊源,效力应等同于规章。独立的技术性规范与单行经济法律、法规形成了二元规范结构,其构建应遵循法定、公平与效率3项基本原则。针对现阶段经济法中技术性规范存在的法治问题,应进一步明确技术性规范的经济法律、法规依据,制定主体与制定程序,推动经济技术性规范向经济法律、法规、规章的转化,从而确保技术性规范在经济法治环境下的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概论”不论在法律专业还是在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是重要的课程。“经济法概论”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是直接体现经济法学这门重要的法律学科的内容和要求的 ,是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概论”教学中运用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新经验。我们学习“经济法概论”应该与党和国家的这些重要文件及有关经济法律、法规结合起来。学生在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为了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经济危机,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如何作为?法律界提出了法律生态化的主张.经济法作为国家管理经济和协调经济运行的法律,经济法生态化本体论应如何构建?从法律生态化的概念入手,剖析了法律生态化两大传统学说即立法理念说和趋势说,考辨了范畴与范式等法哲学概念,提出了法律生态化本质是一种范式,经济法生态化是一种范...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法律关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经济法律关系的形成受制于计划经济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安排、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深层矛盾以及权力本位的根深蒂固,从而导致其在主体、内容、客体方面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但同时,经济法律关系也必然随着政治、经济、思想基础的变化发展产生重构的现实要求。在中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准确把握经济法所具有的体现政府意志与市场意志、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以及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特质,是实现经济法律关系重构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经济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经济全球化必然对国际经济法产生重大影响。国际经济法对经济全球化已作出3方面的回应:国际商法统一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国际商事交往的管理的弱化;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中彼此约束的加深。未来国际经济法的走向将受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的斗争、妥协将决定国际经济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商人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将是对未来的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的3大主要力量。在国际经济法日益走向体系化、完备化的今天,更需要加强对现实中的而不是理想中的国际经济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长秋 《南都学坛》2005,25(6):80-84
中国经济法学自产生以来,作为其法律构成的竞争法始终未被确定为经济法的核心,由此导致中国经济法学同国际不接轨,并对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缺乏前瞻性指导作用,这种情况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认识的原因。中国经济法学应及早确立竞争法的核心地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4.
对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产生与发展及与其它相关部门法的关系等诸多基本理论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本文从经济和法律的依存关系中,特别考虑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背景,认为国际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干预下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对其历史、现状和发展作了阐述。此外,通过探讨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国际商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对国际经济法调整对象三个层次划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进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一样,法律全球化的概念也肇始于西方学者。受经济全球化、法律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经济法的发展进路,应既要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也要考虑法律全球化的因子,同时,还不可忽视本土资源的重要影响,只有如此,中国经济法才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更新,实现其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讨论了经济全球化与法律全球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法等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法的发展之路,必须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考虑法律全球化的因素,更不可忽视本土资源的重要影响。只有如此,中国经济法才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更新,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极大地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经济法的理论创新必然受到这种经济转型的深刻影响.本文旨在初步探讨知识经济对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以期从总体上把握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经济伦理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伦理是经济生活领域中固有的伦理道德现象,它形式上是社会伦理要求与经济运行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本质上则是由经济必然性所派生的伦理应然性,具体表现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伦理理念、伦理行为方式以及经济活动主体间的伦理关系。经济伦理的公正守信原则就在于能够从经济交往的最一般规则出发来维护经济主体的人性,进而可以在最低限度上避免破坏经济效率的人性异化现象的孳生蔓延。经济伦理唯有在获得外在权力(首先是政治权力)的明确支持时,方能够对经济生活发挥广泛的影响,并成为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维持经济生活秩序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律规范中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内涵模糊不清,公共利益的归属主体与代表主体混为一谈。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经济法不可能对公共利益给出一个定式的界定。经济法的功能在于维护权利和控制权力滥用。因此,不论社会如何变迁,经济法只要秉承经济宪政的理念,明确经济法维权与控权的目的,将公民的基本权利看作公共利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并维护和促进其发展与实现,这本身就是公共利益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是公权力进入传统意思自治领域的结果,与公权力有着天然的联系,公权力的存在是经济法的一个特质,经济法在历史舞台上的兴起可以归结为两个可以相互独立的原因:一是市场失灵;二是为了应对社会化所致的社会问题而借助公权力对包括市场在内的全部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合理性.经济法在用公权力去矫正权利失衡的同时,自身也要受到来自形式理性的制衡和它的对立物--权利的制衡.经济法在实现自己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应当着力规范公权力运行,实现经济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