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3 毫秒
1.
去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热火朝天地展开。绝大多数地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也有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把功夫下在动员农民集中居住上,不顾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的苗头出现了;还有一些地方搞资金集约型典型,集中大量财力物力搞中看不实用,不能推广的所谓新农村建设样板……凡此种种,都是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缺乏认识的表现。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有必要从理论上搞清楚这一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胡锦…  相似文献   

2.
王昀 《江海纵横》2006,(3):9-10
去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热火朝天地展开。绝大多数地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也有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把功夫下在动员农民集中居住上,不顾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的苗头出现了;还有一些地方搞资金集约型典型,集中大量财力物力搞中看不实用,不能推广的所谓新农村建设样板……凡此种种,都是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缺乏认识的表现。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有必要从理论上搞清楚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6年两会以来,“新农村建设”五个字热得发烫,因为热得发烫,所以令人担忧。“建设新农村”的首倡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表示,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让农民拆房子、盖新房。在有关农民的民主权利、基本财产产权等制度根基不牢的情况下,“建设新农村”一旦成为口号,距离运动式的“逼农致富”和大拆大建就几乎只隔着一层窗户纸了!更何况在“建设新农村”冠冕堂皇的口号下,乡村干部乃至地方官员都有巨大的“政绩”利益和经济利益在其中。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给大学生谋就业、为新农村找人才的“双赢”之举,它对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干部群众和大学生村官自身在认识和行动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以至于走入了一些误区。试图对这些误区加以剖析并探讨避免走入这些误区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广西自治区出台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制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工作重心下移的一个探索性举措,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农业生产发展和调解农村纠纷矛盾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这一制度在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运行机制问题和局限,这进一步表明了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实现“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通过“政府下乡”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完善政府下乡机制,实现“政府主导”向“农民主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涂俊明 《社区》2014,(27):45-45
这些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不少农民“洗脚上楼”进社区,成为新农村里的“新居民”。但是,他们依然身为农民,不少社区农村居民仍然耕种着土地,他们是“居民型的农民”。农民进社区,加之不少地方实行“村委改社区”“街道变社区”,农民、农业、农耕元素大量加入进社区天地里,构成了新型独特的社区板块。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里的各种农事、保健、科技等“告示文化”悄然兴起,渐渐地成为新型社区文化的一道别样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使农民组织起来。农民组织化是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组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近70%,而农民的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我国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这将极大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将更加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充分发…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要为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新教育就没有新农民”。新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石。本期“新农村新教育”笔谈顺应建设新农村对新教育的诉求,回顾历史,观照现实,对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以郑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郑州市在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做了一些扎实的工作,但是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也存在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现象,甚至更为突出。要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必须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更加和谐文明。  相似文献   

11.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新教育就没有新农民”。新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石。本期“新农村新教育”笔谈顺应建设新农村对新教育的诉求,回顾历史,观照现实,对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新教育就没有新农民”。新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石。本期“新农村新教育”笔谈顺应建设新农村对新教育的诉求,回顾历史,观照现实,对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关于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新教育就没有新农民”。新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石。本期“新农村新教育”笔谈顺应建设新农村对新教育的诉求,回顾历史,观照现实,对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新教育就没有新农民”。新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石。本期“新农村新教育”笔谈顺应建设新农村对新教育的诉求,回顾历史,观照现实,对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新教育就没有新农民”。新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石。本期“新农村新教育”笔谈顺应建设新农村对新教育的诉求,回顾历史,观照现实,对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城乡教育差距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新教育就没有新农民”。新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石。本期“新农村新教育”笔谈顺应建设新农村对新教育的诉求,回顾历史,观照现实,对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干部建设新要求出发,加强新农村基层干部建设的必要性在于农村基层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亟待加强、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民主法制意识急需加强。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结构现状急需调整,政策水平偏低,服务意识淡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主导作用缺失,民主意识弱化;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发挥集中优势、注重素质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强宗旨意识、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先富带后富,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自富带富的科技素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民主管理乡村事务的素质;加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以直接造血带动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选拔好、培养好、维护好、监督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主体倒置、农民话语权丧失、干部出国“取经”泛滥、建设成果未惠及广大农民、建设的“示范点”未起到示范作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困扰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障碍。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国情出发,确立发展模式;严格贯彻以人为本战略,调动蕴藏在民间的创新力量;通过建立信息流、资金流等相关的新制度,确保“新力量”主宰整个建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中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战略、新实践。广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和基本依靠力量,因此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必须要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但当前却存在不少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致使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而且此类相关研究较少,故笔者试就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作简要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全方位参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三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