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上海图书馆所藏翼圣堂刻本《笠翁一家言全集》封面的启白,《闲情偶寄.器玩部.笺简》中的相关陈述,是李渔创建芥子园书坊的确证。李渔的芥子园书坊不仅售书,而且刻书印书。翼圣堂作为其刻书的堂名;而芥子园书坊则是对外销售的"门市部",分别设在金陵承恩寺和书铺廊两处。李渔无论出游在外还是居家,均是出书计划的策划者,书铺经营的决策者,是一代潜心著述的书坊主人。《芥子园画传》初集、二集、三集的成书均有李渔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芥子园画传》作为传统绘画的教本,是文人画家组织生产的结果,它代表着文人画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在金陵城里有着浓厚商业氛围的书肆书坊中出售。对《芥子园画传》的批评反衬了山水表达的模式化、雕版印刷的现实性以及绘画学习的方便性,它们将带来传统绘画的普泛化和浅俗化,是新的美学价值生成的契机。和传统的画谱相比,《芥子园画传》提供的学习方法可让初学者在短期内掌握绘画技巧和知识点,为登堂入室打下良好基础,它也有意识地连接到历史上名家的画法、画作,使文化资源的获取变得容易。通过借助李渔和芥子园品牌效应的推广,《芥子园画传》终结了传统绘画学习方面的资源垄断,打破了文化对社会阶层的区隔,开辟了中国绘画走向现代性、平民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芥子园新探     
本文依据有关材料,确定由李渔始建的金陵芥子园从康熙七年戊申(1668)至同治八年己巳(1869),历经整整二百年.芥子园园址位于周处台东侧或西侧,李渔刊刻自己重要著述的翼圣堂即芥子园书坊之名,但翼圣堂康熙二年已存,时间上早于芥子园,李渔的芥子园家乐虽多次外出,但在清初金陵剧坛上颇有影响,此外,文中对芥子园景观作了描述,对芥子园的变迁以及迄今为止所见芥子园刊刻的书目作了探讨,对已有的某些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也是一位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十二楼》被推崇为“清代小说之冠”。本文从作品的求变创新、大团圆结局、通俗感人等方面,探讨了李渔小说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李渔是清初极有创新意识的文人,他的每一类作品都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本文主要论述了他的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连城璧》、《十二楼》在选材、塑人、发议论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新意,并归纳了他在写小说时极力求新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 李渔对戏剧美学的建树有目共睹。但他的园林美学也有很丰富的内容。他与明清许多文人一样,“牢骚寄声伎,经济储山林”,自诩生平有“辩审音乐”和“置造园亭”两绝技。他出身于一个“园亭罗绮甲邑内”的富有之家,“生平锢疾,注在烟霞竹石间”,泉石经纶满腹。他的《闲情偶寄》模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的格局,也分八部,其中《居室部》、《种植部》、《器玩部》体现了其造园艺术的审美理想。李渔还是一个园庭建造艺术家,亲自营造过伊园、芥子园、层园,并帮助龚鼎孳设计过绿野堂  相似文献   

7.
人们知道李渔一生评点、评改过大量小说、戏剧作品,但对他晚年评改《三国演义》知道的人却不多。他曾为毛纶、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作序,这在《三国演义》流传之始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李渔的小说,与在他之前的中国古典小说相比,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作家小说创作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了,即作品出现了作家自我形象的寄寓。无论是《十二楼》还是《连城壁》莫不彰示这一独特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小说直到李渔才比较清晰地在作品中出现作家之自我形象,这与中国古代小说长期以来形成的创作传统密切相关,与小说作家创作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颇有关系。李渔之后无论是吴敬梓《儒林外史》塑造的杜少卿,还是曹雪  相似文献   

9.
沈心友作为李渔的传人,得到妇翁言传身教,能诗能文,目前已发现有二十余篇作品传世,首先是编书评书的好手,才成为刻书印书的内行.其先是协助李渔创建并管理翼圣堂——芥子园书坊,后来则独立主持经营杭州与金陵抱青阁书坊.其在经营刻书业的过程中,继承了李渔的特色书策略、畅销书策略、新书预告策略、家族传承策略,为清初刻书业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是中国出版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书坊主人.  相似文献   

10.
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曲家。芥子园主人《弁言》说:“海内文人,无不奉为宗匠,鸡林词客,孰不视为指南。”包璿《李先生一家言全集叙》甚至说:“天下妇人孺子,无不知有湖上笠翁矣。”李渔既然如此为当时文人乃至妇孺所推崇,当然不会只是由于他在戏曲理论方面的建树,而主要是由于他在戏曲创作方面的成就。但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只是专力于他的戏曲理论的研究,而对他的戏曲创作则几乎无人问津,偶尔论及,也只是以庸俗肤浅而嗤之以鼻;“创作是蹩脚的”似乎已成定论。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我们习惯于只是简单地在古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说明李渔与扬州关系密切的原因,从康熙《扬州府志》、《淮海英灵集》、《百尺梧桐阁集》、《桐引楼诗》等书中辑得有关材料,考索李渔在扬州的游踪、交游以及主要活动,同时探讨李渔的造园技巧对扬州园林的影响,李渔小说戏曲作品中对明末清初扬州盐商和“扬州女”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12.
考辨李渔的交游与遗迹,拈出他人写给李渔的诗作5首,涉及李渔的资料6则.清人王灏<娜如山房说尤>卷下"李笠翁"条不可能出于袁于令;李渔所改<琵琶记>一出原名<弹词>;朱慎的<菊山词>分别由李渔与张潮鉴定及参订,二人或有交往;翁方纲所咏李渔修葺的园林当是位于北京外城西韩家潭的芥子园.  相似文献   

13.
《回文传》的作者问题,是学术界的一桩疑案。本文一方面批驳了怀疑原书题署的种种理由,一方面结合《回文传》本文和李渔的其他著作,从作品提到的戏剧演出、体现的政治主张、反映的社会背景、素轩的评语以及作品的题旨、结构和语言等方面,论证了作品原来的题署“笠翁先生原本”“铁华山人重辑”不能轻易否定,本书可能是李渔早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在迄今方兴未艾的“李渔研究热”中,浙江的研究者怀着对乡邦前贤特有的热情,凭借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条件和宗谱资料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单锦珩就是其中的一位。十多年来,他在李渔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1982年12月发表的《李渔年表》,1986年10月出版的《李渔传》和1991年8月问世的《李渔全集·研究卷》标志着他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研究卷》(《全集》第十九、二十卷)则是其研究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李渔四题     
通俗文化大师提起李渔,人们就会联想到戏剧,因为他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作家、导演。说到《无声戏》、《十二楼》,人们又不能不承认他是小说家。李渔评过许多文艺作品,有精采的文论,是公认的批评家。他开书铺,四出搜求作品,编印各类图书,又是杰出的出版家。此外,他有《笠翁论古》,是出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小说喜用大团圆式结尾,李渔的《十二楼》小说也是使用了同样的结局,但是他的情节设置以及结局安排别用独到之处,往往呈现出一种娱乐色彩。  相似文献   

17.
李渔《复沈泽民太亲翁》一札于康熙元年左右写于金陵,沈心友并非如信中所云"无父失教",其父为沈李龙。徐旭旦称沈正春与沈心友为父子关系是刻意篡改。依据《萧山长巷沈氏续修宗谱》等资料,可考知沈心友既出生于书香之家,又是将门子弟。沈心友于顺治十七年庚子入赘李家,这可能是李淑昭第二次招赘沈家子弟。至此,《芥子园画传》的策划人和主要编刊者沈心友的家世基本揭示。  相似文献   

18.
柳亚子在中国近现代编辑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主持并领导了《南社丛刻》和《南社社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还编辑过南社社友的诗文作品 ,并且在其他编辑工作方面也多有建树  相似文献   

19.
曹去晶与李渔,一个在清代前期从事长篇小说创作,一个在明末清初进行短篇小说创作,两人的作品在体制、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诸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很显然,曹去晶在创作《姑妄言》时借鉴了李渔小说。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的郑振铎一生有40多年致力干编辑出版工作。多年的编辑出版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体现在对报纸、期刊、丛书、图录以及古籍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看法和主张,其丰富的编辑出版实践和新颖独特的编辑出版观念,在中国现代编辑出版史上留下了一块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