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代鬼妻故事中的弃妇隐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人鬼遇合"故事的结构几乎全是男为人、女为鬼,而女鬼又以恋人、情人的身份居多。本文则以有别于"鬼恋人"、"鬼情人"的"鬼妻"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唐传奇《卢江冯媪传》、三言故事《杨思温燕山逢故人》、聊斋故事《鬼妻》为例,依据社会学的"身份"理论,认为此类故事中"鬼妻"具有隐喻意义,"鬼妻"的隐喻身份就是"弃妇"。"鬼妻"形象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弃妇"的社会处境。  相似文献   

2.
穷而后幻:《聊斋》神话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狐鬼与性爱:原型的改造 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对作者创造的那个狐、鬼世界留下深刻印象。那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十分相似的,但又有着本质差别的虚构世界。公式化的文学史书籍总是把蒲松龄构想的这个奇异世界说成是“浪漫主义”的表现,而西方学者们则倾向于把这个狐、鬼的世界视为“神话”和“超自然”的幻想世界。英国汉学家沃纳所编《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便收录了《聊斋》故事的英译文五篇;197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本杰明选译《聊斋》就题为《中国的超自然故事》。  相似文献   

3.
在明清文献中《点鬼簿》屡被提及 ,但今人并没有见到这本书 ,或曰《点鬼簿》即《录鬼簿》 ,或曰《点鬼簿》是《录鬼簿》外的一部书。从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可知 ,《点鬼簿》是一部实际存在过的书 ;它应该是钟嗣成《录鬼簿》流传中的一个版本 ,《录鬼簿》又名《点鬼簿》是在历代辗转传抄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领域,孙膑故事经久流传。元代《乐毅图齐平话》开孙膑故事创编的先河,带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明代《列国志传》、《新列国志》中孙膑故事逐步向正史靠拢并回归于正史,《孙庞斗志演义》则崇信"传奇贵幻"的原则,更注重艺术方面的改造。清代《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辑要》、《鬼谷四友志》中孙膑故事执"信实"一端,《走马春秋》、《锋剑春秋》则执"奇幻"一端。几经递嬗,孙膑形象所蕴涵的内容愈加丰富,演变过程中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吴琼 《船山学刊》2010,(4):163-166
《聊斋志异》中的人鬼婚恋故事是同类型题材的高峰,蒲松龄通过对人鬼爱情的描摹,一方面展示了对心灵相契爱情的追求,一方面又透露了男性中心的定位,同时还表现了多方面的世情。  相似文献   

6.
目连戏出自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又称目犍连,或作大目乾连、大目犍连、摩诃目犍连等,在释迦牟尼最杰出的十大弟子中排名第二。佛经《目连因缘功德经》、《目连上净居天经》、《鬼问目连经》、《盂兰盆经》、《报恩奉盆经》等经卷中都能见到。到了唐代,目连的故事已在我国广为流传,这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的流传讲唱可以得证明。其它如  相似文献   

7.
元佚杂剧《四不知月夜京娘怨》,作者彭伯成,《录鬼薄》著录,《太和正音谱》题作简名“京娘怨”.以京娘为名的青年女子故事,笔者于古代笔记小说中,共得两条,可能都与杂剧有关,均抄录如下.其一是金代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卷一所记之“京娘墓”: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公案戏中一奇苑─—论《救孝子贤母不认尸》杜海军元前期戏曲作家王仲文的杂剧《救孝于贤母不认尸》(曹本《录鬼薄》著录),古本现存藏晋叔《元曲选》,称《救孝子》(以下我们称《救孝子》)它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西军在李氏丈夫早年去逝,独自携大儿子杨兴祖,兴...  相似文献   

9.
异类婚恋指人和禽兽神鬼之间的婚恋,从题材上可以分为人神婚恋、人鬼婚恋、人妖婚恋三类,从主题上可以分为艳遇类和惩戒类两类。《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异类婚恋故事大部分是人妖婚恋题材,主题绝大部分是惩戒类。因为《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婚恋故事绝大部分是艳遇类,纪昀对此深感不满,所以创作《阅微草堂笔记》以反其道而行之。  相似文献   

10.
鬼文化包括鬼俗、鬼魂观念、鬼魂巫术等子系统,鬼文化对《牡丹亭》情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冥婚风俗是人鬼恋故事原型形成的基础,鬼魂及地狱观念是“梦”、“魂游”、“冥判”等情节单元形成的基础,画像巫术、姓名巫术等通魂巫术对于“玩真”、“叫画”情节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斩鬼传》是我国第一部纯以讽刺为目的创作而成的小说。从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影响上看,《斩鬼传》的贡献是任何一部作品都无法比拟的。由于当时社会舆论和政治环境的压力,使《斩鬼传》在作者有生之年未能付梓;而在作者辞世之后《斩鬼传》却被广为刊布。《斩鬼传》在创作主旨、艺术手法等方面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发展起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钟嗣成《录鬼簿》对戏曲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戏曲家钟嗣成历时十余年始定稿的《录鬼簿》,对我国古代戏曲出现以来封建社会长期轻视戏曲作家的传统,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在这部不过万字左右的著作里,他不仅把朗曲家的地位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简明扼要地记述了当代杂剧作家及其作品名目,恰当地给予品评;而且还勾勒了一条当代杂剧的史的线索。就这些意义上说,他的《录鬼簿》既是元代戏曲家写的当代杂剧史,同时又是我国古代戏曲史的开山之作。为了更好地认识钟氏的功绩,本文拟从《录鬼簿》以前戏曲家的地位、《录鬼簿》中戏曲家的地位和《录鬼簿》在戏曲研究史上的地位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夷坚志》中的独脚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醉翁谈录》甲集卷一舌耕叙引《小说开辟》上有一篇《汀州记》。它是个划分精怪的话本。《汀州记》与《夷坚乙志》之七《汀州山魈》和《会昌解颐录》中《元自虚》等篇彼此照应,它们都是以独脚山魈为主题的作品。在汀州,唐代把独脚鬼叫作肖老,宋代称作七姑子。有关独脚山魈的文章多见诸六朝志怪。它是《庄子》等书中“夔”的来历。这个民间供奉对象山魈被称作独脚鬼或独脚神。《神仙传》中的“栾巴”就是它的雏型。在唐代,《传奇》的“崔煒”弄清了它是杀人祭鬼的祸首。在宋代,七姑子已不再是独脚形象。由于地区不同,有的仍称独脚鬼,独脚五通神指的就是它。据《夷坚志》记载,独脚五通有能从别人家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的由鬼狐精怪幻化成的人的形象(以下简称鬼狐形象)。他们既是“人”,又是“物”,这种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和“物”这两种构成因素在《聊斋》的鬼狐形象中是简单的相加还是有机的化合?鬼狐形象构成的二元性使他们具有怎样的美学特点?对《聊斋》的情节及形象的整体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因此影响了对《聊斋》作深入精到的理解。例如,《婴宁》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莒县诸生王子服爱上了初春郊游时遇到的一位少女,相  相似文献   

15.
先秦的巫风,以楚国为最盛。汉代的巫风,以楚地为最盛。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楚人的巫风,在《楚辞》、《汉赋》中留下了丰富的记录。研究楚辞、汉赋中所见楚人的巫风,对我们了解巫术在楚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很有帮助的。一、《楚辞》、《汉赋》中所见之“神”、“鬼”、“灵”“巫”“觋”、“祝”神、鬼、灵、巫、觋、祝在《楚辞》、《汉赋》中交替出现,现据统计所得分述如下:(一)单称“神”,达70例,详见注①。(二)单称“鬼”,得6例(《山鬼》标题不算)详见注②。(三)“神”、“鬼”连称,得8例,按单出递增一倍…  相似文献   

16.
张稔穰 《齐鲁学刊》2004,(3):123-130
冯镇峦、但明伦等人对《聊斋志异》的评点,在小说理论史上第一次肯定了文言小说集体例驳杂的合理性及其审美意义;指出了《聊斋》故事的虚构性、志异的深层原因以及取得艺术真实感的主要方法;总结了《聊斋》鬼狐形象兼具"人事之伦次"和"百物之性情"的复合统一的特点及其塑造方式、审美价值;并对《聊斋》不同于白话小说的一些独特的"文法"进行了分析和命名。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裴度还带》的作者是谁,历来有争论。查诸本《录鬼簿》和明清人的记载,均著录关汉卿有《裴度还带》一剧。有人认为现存明抄本《裴度还带》不是关作而是贾仲明作的主要根据,是在曹本、天一阁本《录鬼簿》一句“题目正名”的异同上。现在明抄本《裴度还带》的正名是“山神庙裴度还带”,天一阁本《录鬼簿》的《裴度还带》下正名“香山扇(寺)裴度还带”,曹本《录鬼簿》剧名作《晋国公裴度还带》,三者不尽吻合;而《录鬼簿续编》于贾仲明的剧目《裴度还带》下注有正名“山神庙裴度还带”,与现存抄本《裴度还带》的剧尾正名“山神庙裴度还带”恰好一致。因此,仅仅根据这点,将明万历年间赵琦美根据他所见到的本子抄录,再校以内府本后,标明是关汉卿著的《裴度还带》,改定为贾仲明作。近人主此说者有严敦易、邵曾祺、  相似文献   

18.
《录鬼簿》:中国第一部戏曲解题目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录鬼簿》:中国第一部戏曲解题目录杜海军说起戏曲目录,人们总是要提到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它“开我国通俗文学戏曲专题目录的先河,保存了元人见到的元代公演剧目。”①钟嗣成,是一位戏曲家,著有杂剧7种。他的《录鬼簿》是我国戏曲目录史上第一部解题式目录。...  相似文献   

19.
一、四重世界的认知模式《周易》经文大体成书于殷末西周之初,十翼则大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易》本为卜筮之书,与巫术有源远流长的复杂关系。《周易》是古人用来处理天神、地祀、人鬼与人四者之间的变化沟通关系的重要经典之一。汉代的著名象数派易学家京房早就认识到《周易》是处理天神、地祗、人鬼与人之间的经典,《京氏易传》卷下云:“孔子曰: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京氏认识到《周易》包含天、地、人、鬼四重世界,殊为难得。《周易》首乾卦,乾为天,次为坤卦,坤为地,可见,《周易》十分…  相似文献   

20.
<正> 元代曲家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约生于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卒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或略后,因撰有《录鬼簿》而对我国戏曲史学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据《录鬼簿续编》载,除《录鬼簿}外,他创作过七本杂剧,所编小令、套曲极多。可惜杂剧均已不存,现传世的仅有小令五十九首和套数一套。在他的散曲作品中,《吊宫大用》等十九首(凌波仙)曲因原附在《录鬼簿》各曲家小传之后,很少被单独论及。其实,它们独树一帜,在以曲写史和艺术审美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是元人散曲中一束别具风姿的奇葩,值得我们细加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