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画     
邹敬泉 《当代老年》2007,(12):38-38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经常是几个月才理一次发。有一次,先生走进一家理发店,理发的师傅看见他长发垂耳,衣着寒酸,心中不免看不起他,便马马虎虎地一理了事。理完之后,先生不动声色,随手抓了一把铜钱,数也不数,直接塞给那师傅,然后转身而去。那师傅接过铜钱一数,发现竟然比牌价多出几倍,一时又惊又喜。  相似文献   

2.
陶湘宁 《老年人》2006,(11):13-13
当代中国画大师王憨山先生临终前,曾打算给他10位最亲近的人每人画一幅画或写一幅字作为身后纪念。当他画到第8幅画时,他76岁的生命嘎然而止。先生的绝笔是一幅《双鱼图》,题款为“鱼为奔波始化龙”。有幸得到这幅遗作的,是他的得意门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  相似文献   

3.
王瀛  邵今春 《当代老年》2010,(10):32-33
一只小小的易拉罐,转眼之间,就成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易拉罐手工艺画。京城易拉罐老人刘燮昌,5年成就了近千幅作品。易拉罐玩出大名堂,有人以数千元价格收购他的‘一只鹦鹉”,有人以巨额高薪聘请他合作,他总是淡淡一笑,摇头拒绝。他的画只赠不卖,他免费给人传授易拉罐手工艺画技法,他说:“我喜欢这么玩,这就是找乐。”走进刘燮昌先生的易拉罐手工艺画家庭艺术馆,不禁会竖起大指:您玩的,  相似文献   

4.
许多年前去上海,在鲁迅的故居看到先生晚年的照片,久久不愿离去。他坐在一群青年美术家旁的那副神态,多么像一个慈父。鲁迅的目光是暖意的,流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然而又亲切的光泽。我那时想,先生的晚年,一定是寂寞的,要不然为何总喜欢那些青年。他很少微笑,可在那些苦苦求索的艺术青年之间,却发出爽快的笑声。这和他论争时候的样子,判然有别。一直生活在紧张、恐怖和压抑中的鲁迅,很少有过放松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设计师鲁迅     
正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应设计师的这个身份,鲁迅最著名的作品要数1917年8月完成的北京大学校徽。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起用当时稍有名气的鲁迅,眼光可谓独到。他在给鲁迅的信中写道:“余想请先生为北京大学设计一枚校徽,也不必多  相似文献   

6.
陈传熙 《公关世界》2023,(14):151-152
<正>我与颜默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相遇,得知颜默先生在书法艺术与理论方面很有研究,交谈中他把新出版的《颜默书法与理论作品集》赠予我。回到家细细品味,作品集中一幅幅书法力作与具有独到见解的研讨文章,让我暗自感叹这位天天在军校工作的人,怎能在书画领域创作出令人心旷神怡的作品,是什么孕育了他如此浓厚的书画情缘呢?  相似文献   

7.
倪墨炎 《中外书摘》2010,(12):31-34
鲁迅是中国现代顶尖级的大文豪。有人说他生活富裕,有人却说他寒酸,实情到底怎样呢?世纪转换前后,陈明远先生写了一系列现代文化人经济生活的文章,在南北报刊上发表。这是新的研究领域,使人有别开生面之感。明远先生后将这些文字,经过整理,编集为《文化人与钱》一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受到广泛欢迎。  相似文献   

8.
书画收藏非我强项,但对于心仪之作从不会放过,而且会倍加珍重。张守中先生是我的老同事、老朋友,更是我敬重的一位学者型书法家,对他的片纸只字我无不珍惜。近期我把近十多年来所存他的书画作品请人装裱成一幅长卷,又订制了囊匣,成为我书画收藏中的一件珍品。2012年9月24日,我的另一位老同事、老朋友张洪深先生,邀我和守中先生去他家做客,我按约定带去了这份长卷。  相似文献   

9.
彭国梁 《老年人》2008,(10):26-27
某次,到大古道巷装裱师易进先生家裱画,见墙上挂着一个花脸长须的京剧脸谱,很是威武,便问是谁的杰作。易进先生说,这是湘剧大师曾金贵先生送他的。曾先生的脸谱艺术造诣非常高,去年已举办了一次大型展览,好评如潮。他还指着墙上一幅钟馗的画像说:这也是曾金贵先生画的,你看如何?我说:我是外行,但感觉钟馗的神韵出来了。易先生说:曾先生多才多艺,他不但专心研究京剧脸谱的各种造型和绘制,他还在书画上下了大功夫,对金石也十分着迷,甚至,还制作根雕。  相似文献   

10.
《职业》1995,(2)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三改志愿为国从文孙秀荣整理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以地不朽的著作名垂青史。他脐身于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行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骄傲。但是,地并不像其他许多著名的作家一样,是从幼时便吟诗作赋,对文学情有独钟,自然而然地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1.
徐炯权 《老年人》2008,(12):8-10
深秋的浏阳河水,更蓝更深。越过浏阳河大桥,穿过繁华市区,记者来到浏阳市郊马鞍山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著名作家张扬先生的家。先生屋门口两旁花草环绕,生机勃勃。进屋后,但见客厅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先生和胡耀邦的巨幅合影。张扬说,这是耀邦同志1989年1月回湖南时,在省委九所和他的合影。  相似文献   

12.
台州不很出名。但是,台州人的硬气犹如北京人的油气、南京人的傻气、武汉人的霸气、上海人的俗气一样,对于地域性格而言,可谓一字干钧,不可移易。当年鲁迅先生为了纪念柔石,曾将柔石与他的台州同乡方孝孺相提并论,说他有一种“台州式的硬气”。《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  相似文献   

13.
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家乡;孔乙己、祥林嫂、阿 Q 是鲁迅先生笔下所塑造的千百个艺术形象中的典型代表。然而,令落魄文人孔乙己料想不到的是,他的名字竟会给绍兴人带来不尽钱财;命运多舛的祥林嫂哪里料到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有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如投枪、匕首,内容充满了幽默。本文选取了鲁迅先生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篇作品,对作品中的幽默话语和措辞进行了分析,充分展现出现出一位有血有肉、充满幽默的鲁迅。  相似文献   

15.
“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正是对一位受人尊敬的军需处长的真实写照。甚至连自称是“不流一点泪,不动一点情”的我都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震撼了。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翻译向来被视作“硬译”,传统的观点往往着眼于其字面的不“顺”而对此译法大加驳斥。事实上,“硬译”这种翻译方法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它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翻译目的和态度,另一方面,先生并非在所有的文献中都使用硬译。而鲁迅的这些翻译策略和方法在文化日趋融合的今天也必将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乡土文化线索出发,以主要的代表性人物和乡土版画的创作取向为重点,论述近十余年来河南乡土版画及风情版画走过的历程。河南版画在鲁迅先生所引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大氛围下开始起步。在近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地域性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受新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新的特点和面貌。河南版画由此开始逐步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8.
祥海 《当代老年》2014,(3):33-33
台静农是鲁迅先生的嫡传弟子。他喝了羔辈子酒,88岁高龄还畅饮不辍。喝酒,已成为他生活的组成部分,他的身上总是自然散发着浓浓的酒味。  相似文献   

19.
叶梦 《老年人》2006,(5):18-19
都说邹传安先生外表酷似鲁迅。他个子不高,平头,穿中式布扣对襟衫,留着与鲁迅差不多的胡子。只是他的眼神透露着他内心的仁慈和机智,没有鲁迅那种骨子里睥睨一切的冷峻。邹传安先生开口说话,是清脆的音乐感极强的湖南新化乡音。这样的声音,总让我想起资水上游那片古梅山蛮地。我生活在资水下游,对于上游的新化历来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新化地处古梅山,那里民风强悍,人特别能吃苦。再搭上新化话抑扬顿挫的调子,新化人倔犟的品格就越加分明。我以为说新化话的人都“有狠”。这“个狠”啊,其实是一种能够超越常人的坚强,一种追求什么就一定要攀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而精准的批判。他身体力行,致力于用实际行动将国家解救于道德灾难之中。从鲁迅著述的字里行间,我们发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恨”之余,还流露着对民间文艺毫不掩饰的“爱”。在不留任何余地尖锐的批判下留有的这丝“温存”,激起了笔者对鲁迅先生的民间文艺对象产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