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信息哲学中的几个问题的再讨论——与霍有光先生再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2):19-25
我们对对象的认识通过了中介物作用的事实乃是客观信息存在的有力证据。不能把天上月、水中月和脑中月都看作是客观实在的,这样的观点比庸俗唯物主义还要庸俗。霍有光先生"通过顾名思义"所"理解"和"姑且试定义"的"全息"概念与我所定义的全息概念的距离相去甚远,其用如此手法对我相应观点所进行的批评同样不着边际。存在两类信息活动方式:一类是"痕迹"和与之相应的信息模式的随机产生,又随机消失和耗散的过程;第二类是产生出来的"痕迹"和与之相应的信息模式的稳固化和被凝结积累的过程。只有第二类信息活动方式对事物的演化才具有建设性贡献。仅用第一类信息活动方式的例子去否定信息形态进化的学说是以偏概全的做法。应当在宏观和微观双重涌现和约束的层面上正确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正是这种双重涌现和约束的机制形成了自组织有序进化过程中的内在关系全息现象。仅只通过个别例证的有或无来证明或否定客观信息和全息现象的存在是不可能最终说服人的,对于这样的问题,只有从时间和空间内在融合的相互转化和蕴含的关系上加以逻辑的说明才可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2.
邬焜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9-73
无论是系统概念还是事物概念,都既可以描述物质现象,也可以描述信息现象。客体和主体是信息认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信息本体论关于信息自在活动的理论中不会涉及客体和主体这对范畴。不能因为信息以物质(质量或能量)为载体,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质量和能量与质和量这两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通过中介的相互作用的理论并不排除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并且,在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中同样有中介场的传递。如果没有中介场的活动,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组分之间则必然会是相互隔绝的,它们不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也不可能有什么演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对邬焜先生“信息哲学”的再批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霍有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5):20-26,32
邬焜先生的"信息哲学",将信息分为"客观不实在信息(客观信息)"与"主观不实在信息(主观信息)",并赋予了"客观不实在信息"以特殊的(第一性的)地位。在推理论证中,他离开"客观不实在信息"范畴的原意,认为信息可以进化或退化,局部痕迹可保存全息,构建出"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在认识论上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也有违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4.
邬焜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65
邬焜关于信息本体论的学说早已指明,所有物体的现存结构都是载负信息的物形编码形式,信息场———信息的同化和异化———信息体,这就是信息自在运动的逻辑。在感觉发生时,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某种能量场的中介联系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的身体感觉是一种宏观感觉现象,而我们主司感觉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却只能是通过神经电脉冲的微观活动过程来实现。这样,在我们对宏观事物的感知和神经系统的微观电脉冲活动之间便应当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转换过程,而这个转换过程只能由宏观事物所生发出来的微观能量场来作中介。主体是人,不能把主体看作是纯粹的主观性存在。主客体有中介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相互的改变。人的认识必然依赖外部信息对主体感官的作用,无论这种外部信息是主动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还是通过人的干预和开发之后才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物质和信息都各自拥有各自的质和量,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提出了信息质的划分和信息量的计算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就取消了物质的质和量,就架空和取消了物质。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认识结构的建构都必须以信息凝结为中介,这正是当代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所揭示的科学事实。用信息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信息代替实践,正如用物质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物质代替实践一样。 相似文献
5.
蔡东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33-36
人本信息观否定了自然信息的客观存在,无视真理性信息问题,混淆了信息与消息,用消息替换了信息范畴,走向了唯我论。哲学的解释力表明哲学理论应可以解释科学概念。虽然人本信息观在为人本方法争取领地,实则伤害了信息的哲学与科学价值及其作用,有害于以人为本理念,在理论上也是立不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张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4):16-2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哲学应运而生,信息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当我们用信息哲学的观点重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界普遍联系的相关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有着深刻的全息建构的思想,他们早已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自然界万事万物跨越时空的全息映射、建构的图景。 相似文献
7.
邬焜先生“信息进化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有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3-33,126
邬焜先生在"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信息进化论"。行文的基本特点是:一是重复了以往的逻辑错误,使"实在"的物质成为没有实际认知内容的空壳,将"不实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第三者)"定为人类认知的对象;二是用"第三者(粒子场)"代替物质本体,认定具有客观第一性地位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在中介粒子场(第三者)里演化,信息具有质和量,或者说成为"变相的物质",物质本体演化失去了可被认知和描述的内容(信息);三是夸大"信息生产和信息生产力"的作用,其实有悖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8.
邬焜先生“信息认识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有光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9-49
邬焜先生在"信息本体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信息认识论",论证的基本思路是:一是重复了"信息本体论"的逻辑错误,使物质成为没有实际认知内容的空壳;二是以偏概全,旨在用中介粒子场(事物中介)来替代事物本体,用"信息运动的过程"代替传统哲学中认知的实践活动,认为人的认知对象永远是"第三者(中介粒子场)"而不是事物本体(客体),可以说"信息认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9.
邬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2):1-15
针对存在论和认识论、演化观和时空观、人类生产和社会实践理论、人的本质和价值哲学,以及信息系统模型和信息思维方式等领域的重大科学与哲学理论问题的研究,具体展示了信息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传统哲学所具有的全方位、根本性改造和全新突破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霍有光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6-54
邬焜先生在"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信息价值论"。行文的基本特点是:一是重复了以往的逻辑错误,使物质(物质结构)成为没有实际认知内容的空壳。既想把信息(信息结构)从事物本体中剥离出来,但又难以剥离。时而说客体(物质)的本体无信息,信息在中介粒子场(信息场)里;时而说"所有的物体"的"物质体"与"信息体"两者同体;可谓先是后非。二是在解读信息价值时,貌似谈信息(信息结构),实则在谈物质(物质结构),将事物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中介粒子场(信息场),使信息成为"变相的物质",传统哲学的"物质价值论"变成了"信息价值论"。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元哲学——信息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武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2):32-36
第19、21、22届世界哲学大会都在关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哲学问题。信息哲学是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元哲学,是人类历史上哲学形态的全新革命。信息哲学创始人中国信息哲学家邬焜教授将信息概念作为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引入哲学,创立了信息哲学。并相应从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生产论、信息价值论以及信息思维论等信息哲学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独创性的研究,从而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完整的有关信息哲学的观点、理论、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霍有光先生《邬焜先生“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质疑》一文的反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28-34
物质的质及其所对应的量总是自在而潜在的直接存在着,信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物质的质及其所对应的量进行表征、反映和显现。我们只能通过物质自身派生出来的信息中所显示的关于物质的质和量来把握物质本身的质和量。科学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具体过程和机制正是一种科学的严谨态度。这不是什么人非要和物质过不去,非要把它架空,让它下岗或退休。承认信息是物质的属性,就是承认信息与物质相比所具有的派生性和第二性的性质,在这同时,又在存在方式上将物质和信息的本质加以区分,这就又坚持了信息自身的独立性价值。我关于信息量具有守恒性的观点仅仅是针对我所提出的绝对信息量而言的。目前在科学和一般哲学界所讨论的信息量问题指的是相对信息量,它规定的是在相关的信息活动中信息的接收者被信息改变的程度。相对信息量不具有守恒性。人类生产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被作用的劳动对象的模式,使之成为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所以,在人类生产中适用于从劳动对象到物质产品的转变的信息变换的度量方式便只能是相对信息量。 相似文献
14.
黄玉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19
十年前"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讨论之所以不了了之,是因为不论是提出质疑者,还是为之辩护者,都事先预设了所谓"哲学"的某种固定标准模式,即哲学之"法"或"迹",而没有触及哲学之"所以为法"、"所以迹"的问题,即没有触及哲学的源头活水——生活或存在及哲学由此源头活水而流变的问题。这就使得所谓"哲学"成为了一种凝固不变的、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东西,成为了一种关于"器"而不是"道"的言说,从而丧失了存在的开放性、发展的可能性。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核心任务,既不是回到前现代的形而上学,也不是遵从后现代主义的拒绝形而上学,而是从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出发,去重建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5.
霍有光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22
邬焜先生"信息本体论"的目的是划分"全新的存在领域",即物质(如月亮)是"直接存在","客观信息"(如水中月)是"间接存在",两者没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直接存在不等于间接存在,强调这是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的"元哲学"。但是,邬先生"信息进化论"居然违背"信息本体论"的规定,声称"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体现了"亦此亦彼的思想",即物质与"客观信息"两者的演化,"亦此亦彼",间接存在(如水中的月亮)等于直接存在(如天上的月亮)。由于传统哲学里的物质没有可被认知的任何信息(规律和属性),"客观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物质演化"则名存实亡,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摆设。所谓"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只是"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在演化。然而,"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既不能进化或退化,也不能同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16.
信息哲学与现代信息科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信息科学中的哲学和科学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被认为是基础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发展的方向。由于信息科学和基础科学发展前景的沟通,这些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在整体上相互关联的问题系列。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晏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社会哲学奎历史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维度:历史哲学的未及研究人类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的本性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哲学的维度则是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这两个维度的关系,实际上屯就是唯物史观和现实历史的关系.社会哲学不同于实证的社会科学,社会哲学是从社会和人的相至关照中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哲学应着重研究社会转型,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时期,因此,工持建构一个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康兰波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4-78,104
邬焜和肖峰分别在《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信息主义及其哲学探析》等论著中阐述了各自的信息哲学观。在如何理解信息哲学、信息哲学是否带来了全新的哲学革命,以及在如何揭示信息本质等问题上,邬焜信息哲学表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风范,而肖峰信息哲学则显示出既坚持近代哲学的诸多思维传统,又继承现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尽管邬焜和肖峰都力图为信息时代人的生存发展寻找理论根据,但二者在信息哲学观上仍然尖锐对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现象学的当代冲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信息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国信息哲学研究三十多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探索与创立期,20世纪90年代的退潮和深化研究期;21世纪10年来的成熟发展和被再度关注期。中国信息哲学创立的标志是邬焜的一篇论文和一本专著:《哲学信息论要略》(《人文杂志》1985年第1期),《哲学信息论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而邬焜创立的信息哲学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他独撰的一本长达70万字的著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相似文献
20.
陈一壮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信息的客观根基是现实世界中物质和能量的存在和运动的形式,后者被自控主体反映形成感知信息,再经过控制中枢结合主体行为目的进行加工变为操作信息,并经过实施转化为主体的质能活动返回现实.信息贯串现实、知、行三个层次的存在,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