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能走的时候,尽量不跑; 能站的时候,尽量不走; 能坐的时候,尽量不站; 能躺的时候,尽量不坐。 以上是我的做人原则,也是加菲猫的做猫原则。除了一脚把欧迪从桌子上踢下去之外,加菲猫最喜欢玩的游戏是——“陪加菲猫躺躺看看的游戏,首先从天花板开始。”  相似文献   

2.
《北方人》2006,(5)
收藏“可乐”,非常可乐很小的时候,我迷上了收藏“可乐”。可乐的收藏不仅包含收藏各种精美的瓶子、罐子,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海报、水杯、手机链、玩偶、明星卡等可乐周边产品。可口可乐公司有可口可乐、健怡可乐、雪碧、芬达、酷儿 QOO 等子品牌,而百事公司就有百事可乐、百事青柠、七喜、美年达等品牌与之相对应。红色激情与蓝色风暴的竞争,也给我们玩家提供了无数的精美藏品。收藏可乐可以收藏各种普通罐,也有各种各样的主题罐可以收藏。比如可口可乐的“魔兽世界”系列、“星球大战”系列、“迪斯尼”系列、“金盖迎奥运”系列、美年达的“加菲猫”系列、百事可乐的“蓝色风暴”  相似文献   

3.
自然主义方法预设工程实践之“是”与“应当”的同一,这一理论思想对西方各工程社团职业伦理章程的制定、实施、评估、修订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主义方法忽视“我”“你”“它”之间关系的生成性与复杂性,继而忽略“我”与自身、“我—你”“我—它”之间丰富而深刻的价值关联,从而导致自然主义方法在真实的工程实践情境中造成“是”与“应当”的断裂。场景叙事研究方法直面工程生活实践本身,一方面从哲学上预演了“做得好”和“活得好”在工程—人—自然—社会存在中结合的可能;另一方面,又通过“我”与“脸”的相遇表达出“我”伦理性存在的意义,同时又以时间为向度确证“好的生活”是“我”同“你”“它”一起的生活。通过构造“我”朝向工程生活的现实践履“应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进而认识、理解、接纳“我”“你”“它”在工程—人—自然—社会中多元复杂的价值关联,场景叙事研究方法打通了传统工程伦理研究中“方法的断裂”。  相似文献   

4.
在美学史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过“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向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态度偏重于把它引向纯粹物质生活领域来理解。本文认为:“美是生活”中的“美”,应该指“美”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这个特殊属性是审美主体——人赋于的,但它的存在本身又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5.
艺术幻觉类似于生活幻觉,又不同于生活幻觉,它在客观形态和认识习惯上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但在审美心理上却更真实,它包括创作主体情感的真实和人物“心造”的真实,这种真实性来自于艺术创作心理,是一种不合常态的变态心理,它是原始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形式积淀。作家和作品人物遵循“人我不分,推已及人”和“物我一体,推已及物”的原则,在审美接受活动中,幻觉性意象服从艺术传达的“可信性”和“可接受性”,具有生理心理学上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此处     
李愚 《社区》2013,(20):64-64
19世纪,法国天才诗人兰波创造了“生活在别处”这句话:20世纪,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把这句话弄得世人皆知了。“生活在别处”是一种虚妄的追寻。“别处”的生活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寻,然而,它却是不真实的。每个人都向往着“别处”的生活。其实,“别处”仅仅是用来调剂“此处”的,真正的生活不在“别处”.而在“此处”。  相似文献   

7.
一、旧道德与新生活运动的关系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动的新生活运动,断断续续地经历了十多年,最后在1949年准备逃往台湾时,它的组织机构和名称才寿终正寝,变成历史遗迹。新生活运动名曰“新”,实则“旧”。说它“新”就是说它把中国传统道德完全运用于现代社会生活;说它“旧”,就是说中国封建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注消费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它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经济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在这里,“小康”是指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基督教与犹太教关于“纯洁化”的区别,从而指出在犹太教那里,“纯洁观”但是一种信念、一种行为态度或者说一种人际态度,它更是一种“特别化”的生活形式,这种“特别化”的生活形式既是犹太教徒与别的民族区别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犹太教“世界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0.
儿童生活世界应是强调“儿童在场”和“以儿童为场”的世界。成人视域下的儿童生活世界充满了对儿童的历史性误解和期望性建构,这种对儿童生活世界的理解具有成人化、未来化、功利化、技术化、知识化等弊端。它与儿童视域下的儿童生活世界具有明显的冲突。为寻求成人视域与儿童视域中儿童生活世界的共生与融合,文章借助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概念,论述了儿童生活世界应是对儿童开放性成长、游戏性学习及感受性体验的充分彰显,儿童生活世界应以“儿童在场”为基础对儿童的“教育场”、“游戏场”、“生活场”进行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1.
散文是散文家的心史和思索的歌,它以健美高尚的情操去反映和表现生活。它的崇高使命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对普通人生活的观照,它在建塑高尚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性格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世纪之交的散文借改革开放的洪流和经济文化的转型,在宽松的物态和心态环境下,呈现着“女性散文,绚丽多姿”、“学者散文,深沉凝重”、“雅俗散文,双向并流”的蔚为壮观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教育”理论的再评价于述胜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五四”运动、特别是1925年以后,在批评反省中国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流派。它在当时,就引起过巨大的社会反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中,“生活...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无疑是关于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唯物主义概括。但还存在着如何对它进行科学理解的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社会生活”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我们延用了几十年,可是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人对它作界定和诠释。刘佩弦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写道:社会生活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社会生活的总称。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李士坤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也写道:社会生活是“人们以一定的生产方式为基础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分为社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研究认为 :《病相报告》除了报告 2 0世纪影响中国人命运的各种“社会文化病”相 ,诸如那些源于深刻复杂的“社会政治病”、作用于人生主体生活的“爱情生活病”、表现为一种凄美残酷的“人性异化病”的奇特“社会文化病”症外 ,更为重要的是还从“生命意识的内在隐秘”角度 ,对那种造成无数文化人个体悲剧命运的“时代文化病”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解构。最后 ,该文指出 :《病相报告》在报告现实社会生活种种文化病相的过程中 ,非常奇特的是它甚至还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坛种种“文学批评病相”的大暴露 ,它提醒人们 ,那些乏味无趣、“糟蹋文学”、“糟蹋文学批评”的庸俗化批评方式 ,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5.
数词“三”的文化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数词“三”的产生及其特点。“三”是一个很平常而且大量使用的数词 ,含有“三”的词语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作为一个数词 ,它具有“成熟”、“完满”、“概指”、“稳定”等内涵和特点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6.
“渔场教育”是运用环境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环境去激活学生的情思的教育,是一个让学生在展示生命活力、呈现生活内涵、回归生态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完成“自主建构”的“文化——心理过程”。它的基本模式为“‘渔场’——活动——创生”。  相似文献   

17.
“文化诗学”不仅是文艺学理论主张,它的基本精神也同样适用于文学理论教学。“文化诗学教学观”在基本教学理念上主张“理论—文本—经验”的三维拓展,它以“文学—文化—生活”的“三重经验论”为教学实践的基本立足点,以文本分析与理论思辨并重的“双向能力结构”为能力培养目标,倡导课堂教学以“生活—阅读欣赏—写作”“一体三面”的学习途径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由胡塞尔现象学提出的“生活世界”意在把哲学从思辨引向人们生活现实的境遇。海德格尔视“生活世界”为人自身“在”的确证 ,它对人而言是已然的、既成的 ,日常生活承传着历史文化 ,其日用而不知的特点带给人们以惰性和保守。“生活世界”的核心问题乃是交往行动。哈贝马斯实现了“生活世界”学说由先验现象学向交往行动理论的意义转换。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把“生活世界”理解为以实践为纽带 ,是“知性”与“意义”相统一的属人的生活世界 ,并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交往行动的普遍化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反映墓主生前生活说辨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汉画像作为墓葬的建筑材料与装饰 ,它本身不表现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 ,更不是墓主“生前生活”的写照 ,它创造的是一个神鬼世界 ,反映了对墓主“生后 (在阴间 )生活”的理想追求 ,是汉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愿生活美好”,是王润滋小说创作的宗旨。他在展露这一美学理想时,不是得力于把自己“连胳膊带腿都露出来”的“主观态度”,而是将它附丽于生活在社会矿床深层的“小人物”(主要是农民)身上,力求开掘他们的“精神陈质的矿藏”——“质朴、勤劳、善良,吃得下草,拉得动犁”,使之烨烨闪光。因而他的作品充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