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是基于不同尺度而划分的两种社会形态;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社会形态是与社会主义相一致的;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的完美契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是社会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执政目标与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个总要求,就得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放到最核心、最基础的地位.人与人要实现和谐,就要促进人的能力自由全面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和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依据在于: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既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问题,又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了新的认识。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其说是社会实践的成果,不如说是理论创新的成果;与其说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不如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的自觉显现。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能力已日趋成熟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把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论断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终极目标的揭示,真正根植于人类社会发展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之中。本文重点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贾彦 《理论界》2007,(8):43-4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本文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历史必然性、深刻内涵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措施,切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识上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在行为上成为整个社会的准则。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夯实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6.
曹延莉 《理论界》2009,(8):32-33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二者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地、合理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了人、依靠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传统儒家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儒家和谐社会是一个德性优先、贤人政治、片面和谐的社会,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德法并重、依法治国、全面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新阶段,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基于我党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之举。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要求政治系统的均衡,要求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根基在于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宪政维持均衡的政治系统,推动实现政治和谐,奠定了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宪政有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宪政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维持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社会主义宪政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辨证统一,成为连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纽带.因此,社会主义本质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与核心内容,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由于具备科学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并全面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辨证统一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和判断标准的空白,理应成为指导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方针与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11.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谐社会应该说是我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律性探索,表明我党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作者在科学准确地把握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雍涛 《江汉论坛》2006,2(2):79-8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两种涵义:广义的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狭义的是指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社会建设”。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尽快确立合理、公平、共享的分配原则;必须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平等、坚持司法公正、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矛盾学说的启示是:“和谐”应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双赢互利应是协调矛盾的一种普遍形式;矛盾学说的主要任务应是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统一”。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建立和综合利用各种社会机制,统筹各种社会资源,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从12个方面较为全面而又系统地概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仔细分析公平正义,对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社会公平,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概念。这种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公平,它不是绝对的、毫无差别的公平。在现阶段,它只能是相对大多数人的公平,是相对公平。  相似文献   

17.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正视各种矛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新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所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它表现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和谐管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府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必然的需求,是一种新的管理形态,旨在讲求和谐之道。以和谐管理为目标和途径,有望开辟管理发展的新境界。政府推进和谐管理,应当在和谐社会环境创设、政府管理体制变革、公众参与以及利益均衡机制建设等方面寻求良策。  相似文献   

19.
效率与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寻求平衡,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发展。在效率与公平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制度,重塑人们的道德观念来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民族宗教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以爱国主义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