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曼殊论     
苏曼殊(一八八四——一九一八)字子谷,又名玄瑛(曼殊是他削发后的法号),广东中山县人(原名香山县)。父苏杰生,为旅日华侨,曾任日本横滨英商万隆茶行买办。嫡母黄氏,居原籍。生母为日人若子(家人称为“贺哈(口家)”日语“才若——”),原为杰生的下女,生曼殊后,不到三个月,即离开苏家。曼殊为其父所纳妾河合仙所抚养(文公直《曼殊大师传》),因而曼殊终身认河合仙为亲母。 一八九四年,中日爆发战争,曼殊随他的父母返国。不久,因其父家道中落,于是  相似文献   

2.
曼殊1910年6月8日自爪哇致高天梅信:“昨岁自江户归国,拟于桂花香里,趋叩高斋,而竟不果”。柳亚子《苏和尚杂谈·曼殊和我的关系》:1909年9月,“我到上海,时曼殊正从日本返国”。 赴杭州探望刘三(季平),住西湖白云庵。 柳亚子《苏和尚杂谈·曼殊和我的关系》:1909年9月,在上海,我去看曼殊时,“他却到杭州看刘三去了,竟不曾相见。所以我寄怀他的一首诗,是:‘无端避面春申浦,去逐刘三共酒杯。直把西湖作西子,鸱夷一舸未归来。’(《寄曼殊西湖》)此时曼殊仍住白庵,后来给人家赶还上海。”  相似文献   

3.
族 谱 苏曼殊,名戬,号子栽(一作“子谷”),小字三郎。 《沥溪苏氏族谱》:“十八世祖:名戬,号子,字曼殊。”。苏维(马录)1928年12月18日自溪沥复柳亚子信:苏曼殊“乳名戬,书名子”。柳亚子《冯自由<苏曼殊之真面目>笺注》:“曼殊谱名戬,号子谷,……‘戬’是谱名,……曼殊在大同学校和早稻田大学(按:应为高等预科或中国留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简述同盟会历史及戴季陶与之相关经历的基础上,以戴季陶的有关文章为材料,明确了戴季陶加入同盟会的时间及关系,并重点分析了他对同盟会的认识,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戴季陶在1912年4月以前基本上没有论及或提到过同盟会,尽管他在回忆中提到曾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见过孙中山,但实际上在他的其他文献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说明这一点。(2)戴季陶大约是1911年下半年在南洋槟榔屿加入同盟会的,但所留文字资料较少。(3)1912年与孙中山见面以后,尤其是1912年4月以后,他在文章中谈论同盟会的频率较高,所谈问题亦深入透彻。(4)虽然戴季陶是同盟会的会员,但对于同盟会也持有不少批评意见,也给予了希望。  相似文献   

5.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二十五岁 1月2日(丁未十一月二十九日),自东京转去崎。 曼殊1908年1月2日自日本复刘三信:“别来匪夕不思,今旅次长崎。……昨日为阳历元旦。” 2月(一月),自长崎返东京,寓神田猿乐町一丁目二番地清寿馆。  相似文献   

6.
容闳(1828—1912)广东香山人,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爱国者。他自幼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后留学美国。在耶鲁大学毕业以后,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国内。他参加过洋务运动,与洋务派结下了长达20年的深厚的关系。他曾经亲自率领第一批中国幼童赴美留学,开始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其中容闳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容闳(1828—1912)是鸦片战争以后到西方接受西学的最早的中国人之一,中国第一个留美毕业生。在他的自传《西学东渐记》里记述了他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他对中国近代化  相似文献   

8.
一九一九年(一岁)八月十九日(旧历七月十四日)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文艺评论家秦牧,诞生于香港。秦牧乳名阿书。曾用过的名字有林派光、林顽石、林觉夫,原藉广东澄海县。他诞生在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的年代里,两年后,中国共产党创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秦牧出生于一个华侨商人家庭。父亲先在乡间当裁缝,后出国做资本家代理人,任米行经理。母亲是婢女出身,为父亲的二房妻,生母死后,由三母亲抚养成长,关于这一段家庭出身,  相似文献   

9.
一杨增新其人杨增新于1928年7月7日死于非命之后不久,一位阅历丰富的外国人在回忆对他的印象时曾经这样写道:“他差不多是过去时代的末一个代表者,具有最高度的中国伟大的旧道德:傲气和爱国心,他唯一的梦想是中国统一”。(斯文赫定著《长征记》P283)这确是一个值得议论的评语。杨增新是在辛亥革命后,即1912年阴历4月10日担任新疆都督的。在他主政新疆的  相似文献   

10.
作《寄广州晦公》诗。 这首七绝发表于1910年12月底上海《南社从刻》第3集,题为《寄晦闻》,署名苏玄瑛曼殊。后载1912年4月19日上海《太平洋报》副刊 《太平洋文艺集》所刊高钝剑(旭)《愿无尽庐诗话》,及1915年5月东京《甲寅》杂志第5期,前者题为《寄广州晦公》,后者题为《简晦闻》。稿见蔡哲夫所藏曼殊墨迹第6页,为附在致邓秋枚、蔡哲夫信后,题目与《愿无尽庐诗话》相同。 关于写作时间,柳亚子在《曼殊诗年月考》 中认为:诗中所述为日本事,是1909年上半年的作品。查附存此诗的信中提及的“春木万龙”的  相似文献   

11.
查国华同志编著的《茅盾年谱》(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所收资料相当丰富,部分条文还有文章内容提要,便于读者查阅,是一本研究茅盾较好的工具书。但勿庸讳言,也还存在着一些遗漏和错误之处。今就见闻所及,爰作补正如下。一、第1页说:“[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旧历五月二十四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祖父沈砚耕,是个秀才……”又说:“出生时,父亲为之取名鸿,后改德鸿,字雁冰。”据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茅盾的生日是旧历五月二十五日;茅盾祖父的名应是“恩培”,“砚耕”是他的字;茅盾的原名就叫“德鸿”,为之取名者乃是他的曾祖父,而不是他的父亲。至于茅盾原来的号,据《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职员录》的记载,茅盾所填的号是“燕冰”,“雁冰”乃是他后来自己改的。二、第3页说:“[一九○一年]春,虚龄六岁,入家塾,随父伯蕃读至一九○二年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2月至11月,在短短的十个月里,胡山源曾主编《日新文艺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十五种,由上海日新出版社相继印行.日新出版社社址设于南京路(今南京东路)哈同大楼323号A室,负责出版工作的,是他三十年代供职于上海世界书局时的老同事朱联保(1904——1988,浙江省崇德县人),当时朱在世界书局出版部任职. 胡山源是五四时代跻身文坛的老作家.1897年9月16日(旧历8月20日),生于江苏省江阴  相似文献   

13.
关于1900年8月(旧历庚子年七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两太后仓皇出逃的时间,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中国近代史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均采用了十四日说。而《义和团运动史料》(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与《中国近代史知识手册》(中华书局  相似文献   

14.
果果是我的外孙,自从他出生以后,50多岁的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欣喜,对下一代生命的爱流冲击着我的心。果果长到6个月的时候,竟然会主动和我玩藏猫猫。有一天晚上,女儿抱着果果哄他睡觉,可是他就是不睡,吃一口奶,又转过来  相似文献   

15.
作《东行别仲兄》。这首七绝发表于1914年5月日本《民国》杂志第1期,后又刊于1915年上海《南社丛刻》第13集。另收入1917年广州《天荒画集》,题为《东行别仲父》(按:仲父即陈仲甫,“甫”古通“父”)。柳亚子在《曼殊诗年月考》中说“曼殊以1913年癸丑十一月(12月)东渡,《东行别仲兄》应是临行时在中国的作品。仲兄与《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的‘仲兄’为一人,即是陈仲甫”。查曼殊1913年10、11月间患肠疾,遵医嘱到日本调养。据他在12月中旬自上海分别致沈燕谋、陈陶怡信中,有“瑛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日本朋友增田涉(1903——1977)在《鲁迅的印象》中曾谈到他和鲁迅的交往:“我在上海和鲁迅直接接触,是从昭和六年(1931)三月到同年十二月末的十个月期间,以后,从昭和十一年(1936)六月到七月,为了探望他的病,再一次去过上海,前后凡一年问,都看见他的脸,听见他的声音。从昭和六年回国后直到他逝世前,大约每月通讯两回。  相似文献   

17.
我葫芦宝又来了,还想听故事吗?跟我来,今天的故事更精彩!还我金牌我葫芦宝能力真大,这不,我此时已经来到19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第5届奥运会上了。比赛真是高潮迭起,使我目不暇接,顾此失彼。在这届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吉姆·索普夺得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两枚金牌,人们还为他欢呼过呢。他兴高采烈携金而归。可是谁知半年后,他被人诬陷为职业运动员而被收回金牌(那时,奥运会只许业余选手参加)。从此,我关注起他来了。1953年,索普在忧愤贫病中去世,逝前还喊出:“还我金牌!”1983年1月,也就是在他的金牌被剥夺70年以后,他被平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  相似文献   

18.
研究苏曼殊,有一个十分重要且不能不弄清楚的问题,那就是苏曼殊一生“所默默缄守着那份‘难言之们’”所指究竟是什么?事实上,从苏曼殊研究初始至今的六十年中,人们始终关注着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开这个难解的“谜”。柳亚子先生是苏曼殊研究的首倡者,也是对苏曼殊研究最有贡献的人。他在1927年10月东京初稿。1928年8月上海修正的(对于‘曼殊研究草稿’的我见)文章中通过对《潮音跋》和《断鸿零雁记》的详细剖析,得出结论:我的意思是如此:曼殊的日本血统,照我讲当然是无可疑的。因为曼殊无论如何好弄玄虚,总不会平空造一个日本…  相似文献   

19.
(一) 叶紫原名余鹤林,1912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的月塘湖乡。他是我国“左联”时期有过显著影响的革命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6年湖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叶紫叔父、父亲和姐姐都参加了革命斗争。这时叶紫才十四岁,正在中学读书,他自己也参加过宣传工作。北阀革命军占领武汉以后,叶紫离开了当地的中学到武汉军事学校第三分校学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地主武装重返益阳,进行了翻把倒算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这年五月,叶紫因听到父亲、姐姐被捕,从武汉赶回家  相似文献   

20.
曼殊是北宋前期词坛的著名词人,有脸炙人口的《珠玉词》传世,确立了他在中国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历来研究晏珠词的甚多,而对曼殊散文的研究,问津者却很少。其实,曼殊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曾巩在《同叙传》中写他一生“文传天下”,欧阳修在给曼殊写的《神道碑铭》中也认为他“以文章为天下所宗”。可借,晏珠所写的大量的散文,流传至今的只有《全宋文·曼殊卷》中的53篇。所以,搜集晏珠流失的散文,乃是当前晏珠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最近,笔者到晏妹故里——江西省进贤县文港乡沙河村(原属临川县),查阅《东南晏氏重修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