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进行公民道德建设,首先是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容易诱发人们的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必须强化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市场道德层面,还应强化一般的社会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2.
抽象原则主义者追求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试图以看似公正、客观的方式维系人们的道德生活。然而,如果仅仅通过几个抽象性的约束原则来透视复杂的道德情境,道德生活的多样性和其他需要协调的因素就会受到忽视。因此,人们逐渐意识到摆脱抽象原则的重要性,道德想象力则在这一意识转向中进入大众视野。道德想象力尊重复杂多样的道德生活,以富有创造力的道德想象探寻抽象原则之外的道德可能性;以情感投射探索抽象原则之外的道德感性世界。道德想象力是对抽象道德原则的突破,在道德原则合理性视域内,用原型范畴、隐喻、框架、叙事四种形式创造合理性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也是道德经济自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不可否认,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肯定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合理合法性,承认了自利的价值意识,激发了亿万劳动大众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离开利益机制,市场经济就不是市场经济了,只要有市场经济,利益导向总是存在的,不可否定的,利益永远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初的动机,否则,我们又会回到无视客观物质利益的“左…  相似文献   

4.
陈异慧 《学术界》2012,(4):74-79,284,285
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成员或阶级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在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人类判断行为是非善恶的准则,具有普遍性。刑事立法是立法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刑事法律规范的活动,刑事立法的过程是行为犯罪化与除罪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立法者的伦理价值取向,反映了立法者关于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因而道德原则是立法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刑事立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道德建设中,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确实可以产生一种向上的感化力量。但是,如果道德教育脱离了社会实际与现实,就可能导致人们思想道德的滑坡。因此,道德建设可靠的途径,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要求转化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制度,逼使一些不自觉的人“必须道德”,以保证社会道德秩序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6.
刘恩允 《齐鲁学刊》2003,1(2):77-80
道德价值取向的本质涵义是通过其界定和分类来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是指“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是否应当认定” ,它使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或有一定的倾向性 ,引导和制约着道德价值观的确定和道德行为的选择 ;从基本的道德关系来看 ,道德价值取向可划分为个人和社会两大取向 ,并且从道德关系的五个方面来看 ,个人———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实质性规定  相似文献   

7.
孔子道德哲学以“仁”为核心。通德修养是提高道德认识水平、道德觉悟原则所进行的道德活动。孔子道德哲学的特征是:人文性、宗法性、群体价值取向性、非功利性。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它要求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办事,其价值标准强调的是自我利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过去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代之以讲求实利的准则和义利兼顾的价值取向,使等价交换、公平竞争、按劳分配等物质利益原则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为此,正确理解物质利益原则,处理好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与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的关系,是人们经常遇到的现实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和对待。一、倡导发扬奉献用神并不否认正当的个人利益,并不排斥市场经济物质利益原则l.只讲无私奉献,不讲个人利益,不是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变化的社会,原来居于支配地位的道德观念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不同社会成员的道德取向多种多样,这不可避免地影响、感染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高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遇的挑战。所以,培育道德选择能力应成为高校德育的路径转向。高校德育要实现学会选择与教会选择的有机融合;要坚持一元价值取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对立统一;要把握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理论的发展与贡献在于:他们公开申明自己的物质利益观,并把它作为革命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正确解决物质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现物质利益原则的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1.
一、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理论贡献邓小平同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和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阐述和论证了有关伦理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辩证地解决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实现了新时期在伦理学基本问题上的拨乱反正。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物质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总的说来,道德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正如普列汉诺夫所指出的:“人类道德的发展,一步一步跟随着经济上的需要,它确切地适应着社会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意义之下,可以应当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从我…  相似文献   

12.
韩冰 《理论界》2001,(5):9-10
随着江泽民同志“德治”思想的提出和贯彻,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已成为我们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因为我国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道德理念发生了变化。计划经济年代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与改革开放20余年日新月异变化着的新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同时,在引进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夹杂了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道德垃圾,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道德法则产生了怀疑、排斥的心理。加之近年来,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复活,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的道德世界仿佛是在雾里看花,感到盲然不知所措,特别是…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原则是道德体系的核心或硬核,其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理论及其道德行为的革命。道德原则包括:道德真理性原则;人是目的原则;中庸原则等三条最基本的原则。道德真理性原则包括自觉法则、自愿法则和自为法则;人是目的原则包括善的利人法则、共同利益法则和公正法则;中庸原则包括适度法则、和谐法则和效率法则。这九条法则形成了道德原则的理论模型。这九条法则特别是自觉法则、公正法则、效率法则对当前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墨家的经济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家经济伦理思想的特色,在于始终贯串着经济人与道德人、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统一。它通过对劳动和节俭的双重思考,揭示了劳动和节俭既是一个经济学范畴,又是一个道德价值范畴。通过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双重思考,指出人类物质利益关系的处理,既是一个经济学的分配问题,又是一个道德价值取向问题,并强调在这种关系的处理中坚持“义”的“利”导向、“利”的“义”导向、公利与私利相统一的原则。墨家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其理性主义的外向型思维和独特的功利主义观照和渗润的结果,为今天建立新型经济伦理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正确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弄清“一切向钱看”同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根本区别,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动因。物质利益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6.
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要能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信念,外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有赖于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道德修养。在中国伦理思想中,有关道德修养的思想是很丰富的。  相似文献   

17.
潘瑛 《浙江社会科学》2012,(1):141-144,160
道德是中国大学校训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构成中国大学校训的基本特色.把大学校训的道德取向描述为国家道德主义是不合时宜的,追求知识和完善人格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应该强化校训的道德价值取向,在高扬和践行道德精神中追求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人们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不曾置疑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受到了挑战。因此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就必须涉及其存在的客观基础、客观必要性以及理论认知问题 ,这是与当前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密切相关的三个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19.
面对我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改革实践,道德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文章探讨了道德建设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道德与法制的关系以及道德的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等事关道德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道德评价标准的人我分离现象,即评价他人用较为理想的社会道德认知标准,而评价自己则用相对现实的个人道德认知标准,这带来了许多消极后果。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道德的理想化与人们行为现实化之间的冲突。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在提升人们行为道德性的同时,还得让理想道德向现实有所下放,即在改进思维方式、承认人性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建构全面、合理的道德认知系统,以提高道德评价原则的可渗透性,最终实现知行统一基础上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