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的产生根源分析可知,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造成的,而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以促进经济、环境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使用和资源化为准则的经济运行模式。本文以经济学思想为指导建立了循环经济系统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经济学模型,导出了减量化最优资源投入和产品消费的求解方程。利用边际产量和边际效用,根据求解方程分别对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利用效率进行了影响分析,可以说循环经济系统的减量化运行机制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科学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它的理论基础,既来源于生态学、物理学和系统科学等自然科学理论,更离不开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经济学理论支撑。本文论述了循环经济四个主要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即经济外部性理论、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进展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球环保思潮的发展为脉络,循环经济思想的演进可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诞生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至循环经济思想被提出以后,国内外学者将循环经济看作是生态经济学的一部分,进而对经济活动中资源、能源、产品的生产过程及使用效率做了大量有关立法、模型、技术、应用的单项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可知,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形态。江油市是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县(市)之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一定循环经济技术的具备,为江油市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油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自身的有利条件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完善六大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的兴起及其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环境保护思想的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挑战,要求经济学理论进行范式变革。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理论假设、基本结论和经济政策三个方面。传统经济学理论对循环经济的指导已不能满足需求,因而需要一些新的经济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将世界循环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思想萌芽产生、思想形成和战略提出三个发展阶段。循环经济具有六个基本特征,其内涵是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和资源的节约利用。解决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和改善经济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政策体系、生产组织体系和生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利用,区域发展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问题,而经济增长方式又是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的长期、健康和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探索区域循环经济的实践途径.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宏观环境,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举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国情,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思路与举措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和法规;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产业布局;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加大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加快建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试验平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科学技术;构建循环经济的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困境,通过循环经济建设可以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必要步骤,在充分考虑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辽宁省各主要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  相似文献   

11.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林业循环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介绍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状况,以及我国林业与森林资源的现状,说明了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明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生态管理问题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推动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和市场化运转,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赢".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实施生态管理、实现生态转型.在现有条件下,企业实施生态管理既需要企业自觉主动地产生生态管理的需求和行为,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衰竭、经济衰退、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描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般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型城市自身的特点从工业、农业两个层面设计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园区模式。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低碳经济发展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途径。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对企业营销的新要求是:符合环保和减排、节能和节约资源、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低碳经济需要政府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政策支持和法律约束:制定激励的财政政策、开发低碳技术供企业使用、建立碳交易市场、制定低碳经济法律法规。实行低碳经济促进企业开展低碳营销应树立开展低碳营销的新理念;坚持优先满足低碳经济,然后再考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要淘汰落后技术,优先使用和开发低碳技术;实施低碳4P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论中部崛起与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节约资源、净化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形态。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中部崛起是中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从五个层次的措施入手,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伊斯兰经济学说是在继承传统伊斯兰经济思想和吸收现代经济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对伊斯兰经济学说中的利息、资源短缺和人的需求的关系、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原则和竞争等几个争论较为激烈的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现代伊斯兰经济学说既有着强烈的现代性,又凸显出浓厚的宗教伦理内涵及其特征.从此意义上说,现代伊斯兰经济学说实际上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福利经济或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无论对伊斯兰社会还是对国际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资源和环境的研究从来都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循环经济的推广没有比融入市场体系更为有效的方式。作为旨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矛盾的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在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而技术创新本身就是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通过对循环经济思想的理论追溯和2000年-2007年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相关指标的计量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证明了技术创新可以并应当成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国防经济学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国防经济理论和国防专家,其核心思想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通过对国防经济学领域的代表性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将国防经济学思想的演进历程分为战争经济学、初期国防经济学和当代国防经济学三个阶段。研究发现:在战争时期,战争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表现为利用经济为战争胜利服务;在“冷战”时期,国防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如何优化配置国防资源;在和平与发展时期,其核心思想已经转变为实现国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这说明,国防经济学从诞生时的战争导向思想开始,不断朝向以资源配置效益为主题的经济学轨道演进。正是由于国防与经济作为矛盾双方从对立走向统一的过程,才促进了国防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根植于中国具体国情,辩证看待西方国防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将其用于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历程中去,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欠发达地区尤为严峻。要缓解这一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及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