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从冲突学的角度,就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一书中关于冲突的描写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冲突所集中表现的地方和内容,以及这些冲突所体现的特有作用和意义,指出玛丽.雪莱意欲通过这些冲突的表现,表达对人类无止境追求知识、利用科技、改造自然的欲望和人类发展及幸福之间冲突的隐忧。  相似文献   

2.
用巴赫金学派的对话理论分析玛丽.雪莱的科学幻想小说《弗兰肯斯坦》所反映的现实主义意义,我们发现这部小说体现了人物之间在责任、人际关系方面对话的失衡,也表现了多种声音的对话,包括小说中提及的人物、社会成员和不同时代的读者。《弗兰肯斯坦》表现了玛丽.雪莱的反叛精神,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女性科幻作家玛丽.雪莱、厄休拉.勒古恩的代表作品《弗兰肯斯坦》和《黑暗的左手》进行分析,指出她们在叙事特征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表达了她们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拒斥、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审视和对女性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4.
《弗兰肯斯坦》中女性形象丰富、寓意深刻,折射出这部作品所蕴藏的玛丽.雪莱极具洞察力的、极具远见性的女性观,其中包括对十九世纪初西方女性的生存状况、女性的奴化与反抗意识以及对女性出路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5.
《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因其丑陋而不符合浪漫主义审美观念,被其主人作为浪漫主义的他者形象加以排斥、憎恨,以此达到塑造自我、巩固浪漫主义话语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玛丽·雪莱多次暗示,怪物在本质上与浪漫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而非真正的他者,从而暴露了弗兰肯斯坦为了奠定自己话语的权威,不惜创造假想一个"他者"的真正本质。由此,她对浪漫主义盲目争夺话语权和审美观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6.
《弗朗肯斯坦》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成名作,这部作品的问世引起了整个文学界的轰动,评论家们似乎更关心其营造的哥特式小说气氛以及其享有的科幻小说鼻祖的声誉以及作品中展现出的神话如失乐园故事以及希腊神话人物普罗米修斯的原型。然而,除了恐怖、科幻、神话,女性浪漫主义仍然也是其展现的一大主题,玛丽通过《弗朗肯斯坦》尤其向读者展示了以爱情和冒险为主题的女性浪漫主义以及其神话性和群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小说出版至今,对怪物悲剧命运的探究成为众多读者和学者关注的重点。怪物从诞生之日起就因外表丑陋而遭到弗兰肯斯坦遗弃,虽然经过不断的努力,还是未能摆脱人类的偏见和伤害。本文依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怪物自身的需求出发,分析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通过在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基础上加入现实主义及科学幻想的要素,进入到哥特小说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并且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玛丽.雪莱是当前英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而国内有关她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系统梳理了国外对玛丽.雪莱的研究,以期给国内学界有关玛丽.雪莱的研究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充满各种对话和不同声音,产生了"异声同啸"的复调效果,赋予小说强烈的弹性与张力,这些不同的声音也体现在小说的互文性上。作家对前文本进行了戏仿、改写、暗指,并运用普罗米修斯神话原型及引用他人的诗句,使整部小说产生了由不同文学作品构成的马赛克镶嵌画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玛莉·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自出版以来,由于其中的科学怪人这一形象,评论家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这部小说的科幻部分。而作为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的玛莉·雪莱,实际上对这部小说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她透过浪漫主义所宣扬的人应当充满激情的主张,看到了潜藏在这股激情底下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M ary Shelley wrote her famous novelFrankensteinin thesumm er of 1816.The tale relates the tragic experiences of Fran-kenste in,a Geneva student of natural ph ilosophy,who d iscoversthe secret of life and succeeds in imparting life to an artific ialhum an…  相似文献   

13.
从《贝奥武甫》到《失乐园》所实现的英语史诗发展的转折切入,对两部史诗的结构、主题和语言进行了对比分析。《贝奥武甫》使用古老的日耳曼语言,将氏族部落英雄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糅合起来,造就出一个英雄时代日耳曼世界的微缩景观,而《失乐园》使用诗人独创的"庄严体",将《圣经》故事、希腊和阿拉伯神话与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糅合起来,编织成一个穿梭在天堂、乐园、混沌界和地狱之间的宏大悲壮叙事。分析认为,弥尔顿及其《失乐园》对英语史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章拟通过以新批评理论的若干原则,分析长久以来饱受争议的史诗《失乐园》中读者的道德困境及原因,通过逐一解决不同的分歧,得出这一道德困境的由来源于作者创作时设下的伏笔,以此向读者揭示一个道理,即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唯有提升自己道德修养,自觉地抵制各种诱惑并通过自由意志决定自己的行为,才能达到上帝造人时预想的至真至善。  相似文献   

15.
作为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约翰·弥尔顿的民主革命思想突出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失乐园》是约翰·弥尔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集中反映了17世纪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热情地讴歌了革命思想,体现了约翰·弥尔顿的反叛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圣经神话中的人物撒旦由于他的骄傲与野心被赶出了天庭,打入地狱,他偷偷的来到人间,诱使人类为恶。而约翰·弥尔顿以这一神话为题材,在他的代表作《失乐园》中将撒旦塑造成一个反对专制和暴动的革命者。通过对《失乐园》人物撒旦的性格形象分析,提出撒旦的性格体现了弥尔顿的根深蒂固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