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态意识”/樊美筠作者在台刊《哲学与文化》第28卷第9期上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古人的生态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仅仅保存在抽象的哲学中,而是更多地保存在具象的美学与艺术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领域是中国古人生态意识最理想的栖身之地。这种生态意识具体表现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戴之心;对大自然的欣赏之情;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以及生而不有的崇高情怀。与今日西方从人的物质生存层面出发的、强调人如果一味地掠夺大自然将会遭到报应的消极性生态意识不同,中国古代美学家与艺术家的生态意识所传达的…  相似文献   

2.
生态审美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诗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的古人们一直重视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古代即拥有今日之所谓生态美学研究的丰富资源,特别是以中国古代山水诗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的自然观及生态伦理意识,对于古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启发今天的人们从生态审美的新角度,对人与自然的相处、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问题进行哲学美学思考,从而重新发现和审视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  相似文献   

3.
陕北窑洞的生态美学意蕴与和谐潜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理层面对陕北窑洞的生态美学意蕴与和谐潜质做了挖掘;它上承原始穴居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精神,蕴含着天地自然亲亲融合的环境意识,包含了顺应自然的建筑意识,法天观地的造型意识,是一种人性化的人居场所。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扬和窑洞民居圈在现代文明面前的缩退,进一步发掘利用其可服务于当代生活的古朴智慧,已经成为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大自然文学文本在题材内容上的特殊性出发,充分挖掘中西生态美学的理论资源,从这一文学样式的哲学意蕴和审美特征双重视角加以把握。在这一过程中,突破对大自然文学的生态伦理维度的单一思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文学世界的整体性中,特别是对审美意象的分析,力图在细处把握大自然文学所彰显的"主体间性"和"在场"意识;进而反思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偏颇,使哲学立场的关怀兼顾生态平衡的宏大叙事和个体生存的鲜活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正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在此重大转型之际,曾繁仁先生将当代存在论哲学、生态美学等理论加以整合创新,提出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一新型美学理论观念。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为指导思想,实现了对实践美学的新超越,并发现了人之生态本性,体现了一种新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和浓郁的家园意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养气”说是中国古人对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孟子始从哲学角度论后天主体意识修养对人崇高精神境界形成的重要性,此论亦可推及艺术意义;刘勰则直接从艺术意义上论学创作中作家“蓄气”守气”、巧妙用气的重要性,并进而将自己的观点与孟子的观点合而兼论,认为作家能做到气得其养、又善巧用,创作中将会获益无穷。  相似文献   

7.
风水学说在数千年发展形成过程中,吸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以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慧,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体系,是一种包含有合理内核的科学与迷信的混合体,真实的反映了古人对于天文地理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古人无论在都邑选址民居建筑的规划中都体现出浓厚的生态意识、和谐意识、自然意识等风水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对生态美学研究的几个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生态美,不仅要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还要关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固然要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种种失误覆辙,也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我国古人的生态智慧。要从学理上研究生态美学,就应关注人类文明的转变方式,并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关照。  相似文献   

9.
大化流衍,逝者如斯。怎样给这永逝不回的生命留下一个纪念?这是每一个人必须思索和面对的问题。这里面包含了人类痴痴以求而不得其解的‘宇宙意识”,哲学上的所谓终极关怀等等。生命存在,一是生物性的现实存在;一是超越生物性的生命意识及其衍生物。巍峨的德政碑,或一两行清丽可人的辞章,或一团墨,一簇线,一组捉不住的音符,都可看作是生命与激情的衍化方式。生命,这个哲学与艺术的千古命题,迷惘了多少人,亦启悟了多少人。从孔子的川上之叹,到曹孟德的朝露之譬,从陈子昂的天地之忧,到苏东坡的明月之吟,古人早已把生命推入如…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科研与众多中外美学家的启示中,可以感到中国古代的气本论生命哲学与美学相异于西方古代的实体性美学.本文从中国古代内陆的地理环境、农业社会背景以及与之相应的气本论生命哲学背景探讨了生命论美学产生的必然性,并从养生理论、气韵生动之艺术理论以及民间艺术等多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的内涵,最后从后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文化的转型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在建设当代生态美学与身体美学中的重要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寂”作为东方哲学与美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范畴,在中国和日本文化中都有重要意涵。日常语境中,中文与日文汉字均以“寂”表示寂寥、寂寞、孤寂等义。从哲学层面考察,中国哲学话语中的“寂“多表现本体义或描述本体之状态;而在日本思想的语境中,“寂”则多为一种审美之境——既是一种雅致、闲适的意趣,又具有虚、淡、幽、古等审美意境,是排遣人心与人情参与而呈现的物的本然之姿。究其缘由,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较早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人为天地万物之心;而与此相对,日本则产生了以神道为代表的泛神信仰,将人融寄于万物的自然神性中,而非重视道德的振扬与修养。于是导致了“寂”这一中日共用的哲学词汇具有了截然不同的向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大自然生命理念对中国古代美学、文学理论的影响的角度,论述了大自然生命理念决定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价值论;论述了中国美学和诗学中的登高、悲秋、惜春意识同自然生命理念的关系;探讨了大自然生命所激发的“物感说”理论。文章认为,没有大自然的美好形态,没有人与大自然的亲密交流和融合,就不可能产生上述独特形态的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从学术上来说,生态美学作为美学是不能成立的,其原因在于:从文明发生学来说,文明与生态是天敌。从审美发生学来说,美在文明,不在生态。从审美本体学来说,审美是人的自由意识;审美是主观的,而生态是科学的对象,它是客观的。造成生态美学成立的两个误区是:将生态审美看成自然审美;将生态审美看成生命审美。生态与审美只能在生态文明的统一上实现兼容,而这属于生态文明美学的范围。环境美学是生态文明的生发地,它们都是文化美学,但是生态文明美学是全局性的美学、时代的美学,而环境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生态文明美学的主体在环境美学。生态文明美学是一种新兴的美学,它以生态文明美为核心范畴。这种美学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生态科学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生态文明美学的核心是清晰的,但边界是模糊的。生态文明美学的建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而进行,其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思想就是使用语言”的命题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传达论,很可能吸收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暗含着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康德先验主义的自觉克服,显示出对意识哲学的主体间性改造之趋势.遗憾的是该文未曾引起足够的关注,错失了在其引导下,中国美学本该早就进行的“语言学转向”,从而后者一直未能从“意识哲学”范式进入“语言哲学”范式.如果从日常语言哲学和哲学解释学及阿佩尔等人先验语用学出发,阐释朱光潜美学的“语言学转向”如何可能,又将产生何种后果,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第13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2003年8月在瑞典召开。大会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哲学与人类意识资源"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70余人就中国哲学与生态问题、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中国哲学与全球伦理、中国哲学与政治、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自然山水诗的写作是当代中国诗歌思潮的一种重要走向,人类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诗人们开始关注除人之外的自然对象,然而以车延高为代表的抒情诗人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深厚的生态意识,而只是将自然山水当作一种审美的对象。其诗以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探索自然中的自我、人文与哲学意识成就了审美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正是这种审美的力量造就了其华山诗诗意的独到高远。然而如果能够将审美之维与生态之维相结合,则可以让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写作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世界自然山水诗的写作也将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我们认为对生态美学不要做太狭窄的理解,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我们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研究放在首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许多审美原理和法则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然而如果我们把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审美层面,那么便具有了普遍性,这样也就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本文想通过对生态美学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研究,进而探求生态美学普遍的审美法则。我们认为,生态美学的基本美学法则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自然社会文化的发展美和社会生态的多样统一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太阳循环观念为视角,对学术界热切关注的甲骨文四方风和一些哲学术语提出新解:①甲骨文四方神名和风名的得名,与古人关于太阳循环而有四方四时观念有关;②“道”字在古文字里从首从,首的原型为眼睛,实为太阳神,而表行走,合之则为太阳循环运行,是为哲学“遁”之未义;③楚帛画有“太一”太阳神,其下又随从四方四时神,哲学上所谓“太一生四象”正由此而来;④“易”在甲骨文里作日出海面形,因为太阳东升而有昼夜阴阳变化,所以哲学上有所谓“易以道阴阳”“易与天地准”“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之说。  相似文献   

19.
虽然文艺生态学是近年刚兴起的一门文艺新学科,但在中国古代文艺论著和文学作品中,却有着极其丰富的文艺生态思想。因为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十分浓郁的生态情怀。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社会使古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密切,从而形成了“自然之道”、“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念。不但这些哲学观念蕴含着十分深邃的生态思想,而且在此哲学观念影响下产生的“妙造自然”、“情景交融”等众多艺术审美理论命题及在这些理论命题影响下而产生的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也都蕴含着十分浓郁的文艺生态思想。因为中国古人在考虑文学艺术问题时,总是以人为核心,高度…  相似文献   

20.
在美学维度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人在自然中的成长,一直是生态美学所关注的。人与自然之间一般要经过蒙昧状态、主客二分状态然后进入最高层次上的和谐共存状态。华兹华斯在《丁登寺旁》中说明了大自然在他身上产生的作用及他对大自然的反应;蒙昧、迷恋和亲和。这种由自然境界到本能境界,最后升华为生态境界的成长过程,恰好达到了生态美学所追求的极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