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法律体系的框架内,实体法和程序法各有其地位和作用.虽然在理论上,程序工具主义的观念已得以扭转,但亦不能过分强调程序的地位和功能,而应当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来认真考量民事诉讼程序在保护当事人利益和实现社会正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审视民事诉讼程序在正义实现中的能与不能,这既涉及到民事诉讼程序自身的问题,也涉及到人们对正义的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但为了纠正审判错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司法公正,又规定了再审程序。现行民事再审程序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职权主义色彩浓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再审程序功能的实现。本文在对现行民事再审程序的弊端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民事再审程序要以"依法纠错"作为指导思想、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以诉讼权利为本位;并且从主体、时限、事由三个方面对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与完善——以比较法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民事再审程序的设计存在着许多缺陷,在实践中缺乏可操纵性,已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没有实现设置再审程序所预期的法律和社会效果。应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例,对我国现行的民事再审程序进行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张睿 《中州学刊》2003,(3):186-189
本文分析了民事诉讼的程序经济价值的概念 ,重点论述了民事诉讼的程序经济价值的实现与评价机制 ,以期对我国当前的民事审判方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翠芬 《河北学刊》2007,27(1):242-244
本文认为,在法律制度缺乏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要想推动死刑复核权的收回工作,实现收回死刑复核权的目的,必须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即明确规定死刑复核的内容、方式与期限,完善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证据制度、辩护制度和检察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6.
邵博文 《河北学刊》2014,(2):148-151
良好的刑事程序对于判明案件事实、确定责任归属、保障公平正义意义重大。程序控辩与平等对抗至为关键。同时,新《刑诉法》规定,诉讼参与人可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这是朝着增强庭审实质对抗迈出的重要一步,有助于打破"鉴定垄断"。  相似文献   

7.
诉的合并提出和合并审理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困惑,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对于诉的合并没有系统的立法规定,尤其是合并审理的相关程序性规则几乎完全缺失,因而从程序规则的角度对诉的合并制度进行完善尤显重要。为此,我国立法应当从诉的合并的形成规则、诉的合并在审理上的特殊规则、诉的合并在裁判上的特殊规则等三方面去完善诉的合并制度。  相似文献   

8.
肖建华  包建华 《东岳论丛》2012,33(12):173-176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民用航空运输业发展迅速,民用航空领域的民事纠纷随之增多.民航民事纠纷具有国际化、高风险、主体不平等的特点,根据民航纠纷的特点,对纠纷诉讼解决的方式也有其特殊的地方.主要包括:第一,在管辖问题上,国内民航纠纷主要适用特殊地域管辖和协议管辖,涉外民航纠纷适用蒙特利尔条约.第二,在诉权保障上,注意保障身为弱势群体的旅客的诉的利益.第三,在当事人问题,民航纠纷应适当适用代表人诉讼方式解决.第四,在证据问题上,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具有鉴定结论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有种片面的观点认为,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不包括对法院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本文论证了检察机关具有民事执行监督职能,并探讨了检察机关实施民事执行监督的程序建构。第一,明确对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方式是实现民事诉讼法中法律监督原则的要求,应当规定具体的监督方法与程序,使监督规范化、程序化;第二,现阶段对民事执行监督的实践,有抗诉、检察建议、监督意见、纠正违法通知、暂缓执行建议、现场监督、其他执行监督相关的方式;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执行监督方法与程序,针对不同的对象所存在的不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的监督方法和监督程序,确保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当事人运行程序的目的在于实现自身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其对于诉讼程序结果的期望值以及对诉讼程序品性的判断,直接决定了他所采取的诉讼行为方式,而诉讼行为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基础之上。当事人对于诉讼程序的正当期望以及当事人据此所作出的程序选择行为,共同构成了当事人运行程序的的两个基础性要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仍处于改革的探索阶段,应重新界定民事审前程序的概念,通过应然的价值分析,并结合国情,借鉴德、日、法、英、美等域外国家民事审前程序改革的有益经验,重构我国民事审前程序。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程序玩具有直接满足人们需要的利益属性,亦具有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的工具属性,这两个属性系从不同视角观察民事诉讼程序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对立性.由于工具属性的价值评判具有外在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对于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评判应当从其利益属性角度入手进行伦理评判.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软件工程角度出发,探讨了在程序开发过程中如何进行安全控制的4个问题:对等检查,模块、封装和信息隐藏,独立测试,配置管理。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的程序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程序启动的单方性,即非合意性;程序运作过程的系统性,抑或自足性;程序的发展性与兼容性。所以,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优势程序保障下的纠纷妥善解决。民事诉讼优势程序保障下纠纷妥善解决目的论可能实现的路径和应有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很多规则在实践中失范,其根源是缺失以人本精神为指导的诉讼理念和漠视对诉讼主体程序利益的保护.本文以刑事诉讼程序个人主体性为思考维度,通过挖掘刑事诉讼程序个人主体性缺失之根源,分析个人主体性缺失之表现,提出我国建构基于人本精神的诉讼理念和注重程序利益保障的刑事诉讼机制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当法律程序适用于行政领域时,不免遇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何种程序方属正当?以正当法律程序内涵的灵活性为基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提出了不同的判断标准,最终在1970年代确立了利益衡量标准的主导地位.为减少利益衡量标准的负面性,法院仅在重大影响或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时,才适用该标准补充或修正行政程序,使之达到正当法律程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17.
邾立军 《兰州学刊》2008,(4):125-127
审前程序在民事诉讼制度中以体现公正、正义和高效受到大多数国家的重视,我国立法上尚未制定审前制度,缺乏法律依据。设计时应设置争点及证据整理程序,建立完备的证据收集程序和出示制度,并应对失效效力作出规定。我国应建立完善的审前程序,确立高效与公正的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8.
自 8 0年代中期以来 ,在我国法院系统开展了自上而下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运动 ,各地法院先后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 ,其中便有风光一时的“一步到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深入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步到庭”的弊端 ,主要是容易导致证据突袭与重复开庭 ,降低诉讼效率 1。于是庭前准备程序这一概念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事实上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其民事诉讼程序中均含有不同模式的庭前准备程序可供我们借鉴 ,本文的目的便在于分析比较不同国家间庭前准备程序的现状与差异及影响到这些差异的具体因素 ,然后在分析、比较、论证后提出我国…  相似文献   

19.
理念论、实证论、语用论三种哲学观奠定了自然法、法律实证主义、法律商谈论三种立法主张.自然法关注的是法律的内容,合法性的法律必须和道德相符合;法律实证主义关注法律的形式,合法性的法律必须通过“承认规则”的检验标准;法律商谈论关注法律的程序,合法性的法律必须是全体公民通过商谈参与制定的.形式、内容和程序都只是法律合法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形式、内容和程序三者的统一才构成完整的合法性法律.  相似文献   

20.
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当代世界三大诉讼模式的审级制度沿着不同发展脉络 ,不约而同地汇入三级结构 ,其中蕴藏着一些共同原理 ,比如终审法院规模控制、上下级法院职能分层和权力双向制约、划分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当事人权利事项与法官裁量事项界线分明 ,等等。这些技术规范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司法制度能否实现其统一性、正确性、正当性、终局性和权威性等价值目标。相比之下 ,中国现行审级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受制于特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 ,在技术原理上呈现为审级功能层次不明、运作方式大致相同的柱型结构。这种结构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中面临一系列技术困境 ,造成滥用审判权和滥用诉权行为的双重失控 ,加之时代变迁和司法正当性基础的嬗变 ,突显了两审终审制的原有缺陷 ,成为申诉、再审案件大幅上升的重要原因。最后 ,作者对中国建立有限三审制设想将面临的多方面困难进行了定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