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历史号察发现,我国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的必然产物——科技与经济完全脱节和分离;二是从概念构想到政策、发展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缘起;三是市场经济及其相关因素的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初步结合。  相似文献   

2.
科技经济一体化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形成和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科技经济一体化是邓小平对当代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科技经济一体化又是邓小平科技思想政策化和制度化的基本思路。这突出表现为,邓小平提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就是促进我国科技经济的一体化。因此,科技经济一体化是邓小平科技创新思想和制度创新思想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竞争力迅速提升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中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突出。打破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行政隶属和区划的限制,构造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机制和制度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论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法律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属于科技、经济、法律协调发展的软科学研究项目,具有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明确目的性。在文中,作者从法律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出发,综合运用法学、科学学、技术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繁荣的法律控制系统的整体模型和相关的技术模式,以期开拓视野,填补空白,充分发挥法律的制度功能,使科技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科技、经济、法律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成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作为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实在"和最具普遍性的"社会存在",包含了现代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是这些事实和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视域看,伴随科技融入经济系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功能的同时,形成了由经济社会科技化和科技经济社会化的双向互动所构成的现代"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而从系统论角度考察,现代"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的形成是不同维度的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这些原因主要包括相对独立的现代科技体系结构是其"内在"根据;高度完善的现代科技社会建制是其组织基础和中介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对科技的需要以及相应的社会中介是其"外在"动因和社会保障;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双向互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现代科技的"大科学"运行与管理模式是其运行机制保障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现代科技融入经济系统形成"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的复杂原因系统.  相似文献   

6.
以经济文化一体化推动文化经济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文章阐述了当今时代出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据此阐述了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并对文化经济的涵义和内容作了阐释,对如何发展文化经济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二战后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以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形式出现,体现了国家之间不同程度的经济、文化、科技,政治联合,并且使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主体从原有的国家间经济贸易关系.向跨国性的经济集团间的经济贸易关系转化。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建立起或正在建立起一些区域性的一体化集团。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集团,无论其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资本总量都己达到相当高的规模,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多元化格局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都发挥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今国际经济关系的主导趋势是世界经济一体化 ,其主要过程表现为贸易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本文主要考察贸易国际化进程及形成格局和生产国际化的两个方向和两根杠杆 ,揭示出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 ,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 ,从入贸的战略价值、力争成为生产国际化的主导力量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等角度探讨了我国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对高校科技统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国高校科技统计工作是学校及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了解高校科研发展现状,制定高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高校科技统计工作内容的介绍,揭示出高校统计工作在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在此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笔者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进入"十二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如箭在弦。汕头市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总结汕头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抓住汕头经济特区扩围的机遇,本文对此提出了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乌昌经济一体化与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治区“乌昌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必将加快乌鲁木齐、昌吉两地经济的融合发展。该文以乌、昌地区产业协调发展为切入点,分析了乌、昌两地发展经济的各自优势,从乌、昌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个方面,提出了乌、昌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内资源获得有效配置,经济发展实现局部最优的必然结果,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关天区域内行政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竞争与合作并存,利益和矛盾并存,经济一体化面临着众多现实困境。因此,应借鉴国际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功经验,建立区域协作组织机构,搭建市场一体化平台,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城镇并举的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建立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产业格局,促进地域文化融合,提升区域的整体认知度,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关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从陕西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入手,分析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陕西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面对中国经济即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河南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目前,河南经济虽未在世界经济大格局中找到一席之地,但正在向全球经济一体化迈进.基于此,应该加速河南经济全面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加大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力度;着力培育跨国公司;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国际化;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5.
“条块经济”分割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宜昌市西陵区提出并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推动“条块经济”“打破分割、优势互补、整合结构、一体繁荣”取得明显成效 ,开了一个好头。总结实践经验并提出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化 -经济一体化”是文化和经济内在联系、相互作用 ,融合成整体关联、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我国现代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运行虽然具有十分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但也有各种现实的制约因素。要根据文化 -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规律 ,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 -经济一体化运行的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17.
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物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业管理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具有使物业保值增值的功能。尤其在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世界物业管理又有了许多新特点。如何借鉴这些经验,探索我国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亚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台湾经济的边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90年代末以来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新格局。中国台湾地区除在APEC中有一席之位外 ,基本上游离于亚洲内部区域经济合作之外。如果台湾当局继续奉行其“去中国化”的政治取向 ,排斥两岸经济一体化 ,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就存在着“台湾经济边缘化”的危机。借重两岸经济一体化渠道尽快融入东亚区域整合浪潮 ,是台湾经济防范边缘化危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阐述,结合中国国情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能集中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在分析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互动机制,但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模仿和外延式再生产方式等的影响,经济对科技的需求存在不足,导致二者之间不能协同发展.一方面大多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中科技的贡献率不高.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国必须从体制和制度上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