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人生信仰与道德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长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5):7-11
人生信仰以人生观为基础并通过人生观体现出来,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观;道德信仰是对道德价值目标的认定,而其认定过程就是人生价值的体悟和思考过程;人生信仰的确立、人生观的形成、人生价值的体悟和道德信仰的产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过程,人生信仰与道德信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许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4):103-107
本文通过对法律信仰与宗教信仰的价值偏差与共契的比较分析,说明法律信仰对宗教信仰的依附性,理性与信仰的同一性,宗教法与世俗法价值的同构性,宗教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反思共同性。并据此认为,中国法律信仰的生成必须从宪法信仰、法律精英信仰、公民意识觉醒、伦理道德信仰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人的目的性要求的终极目标及趋向,是构成人的目的性要求的前提和基点。信仰危机产生于人的目的性要求与自然界、人的目的性要求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否定性关系。由此提醒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反思批判意识,又要坚持“负责的人性”,从而在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中葆有自由的可能和向上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信念与知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嘉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34-42
作为知识论构成的一部分,信念论主要研究有关信念的性质、信念与知识的关系、信念与理由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关于信念的性质,当代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把信念作为一种以命题方式表示同意的态度,二是把信念作为一种倾向、意向,三是把信念作为实践利益考虑的产物。在信念与知识、信念与理由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当代西方最为激进的主张是否认信念存在的"消除主义",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奥迪对"理由"做出的界定与分类,对理由与信念之间的结构性与解释性联系的分析。本文认为,知识属于信念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刘长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74-83
以掠剩神信仰为中心,探讨民间神灵信仰的传播轨迹,神灵信仰与正统宗教的关系及其对传播的影响;并从信仰接受的角度,讨论信众的个体性因素对神灵信仰演变所起作用及二者间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任慧丽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7(4):109-112
中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仰危机,在了解了信仰的形式、特点、作用等相关内容后要总结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争取重建信仰,并使之为我们的道德建设服务。不过道德信仰也要讲究一个度。 相似文献
7.
信仰与人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军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21-23
信仰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信仰的确立出于人们自身的要求.信仰在人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赋予人生以意义,赐与人生以定力,给予人生以动力,为人生提供奋斗的方向,能充实人的精神生活.人们应当依据某种信仰是否理智、是否现实、是否崇高、是否健全等标准进行信仰选择. 相似文献
8.
9.
王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理性主义借助科学技术统治着解释世界的话语权,原来处于思辨领域的理性在现代文明中成了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发展,削弱了人的个体性,在极端层面成了杀人的工具;哲学的"科学"性发展,使哲学渐渐离开了它的原始诞生地,越来越远离人类生存的实情.科学和哲学由解放人的工具转变为统治人的工具,这时亟待一种合乎存在实际的生存解释.我们看到一种由"信"而到达"爱"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力图达到对生存境域的全机体会,生起"如是"理性并带我们进入"真相"世界. 相似文献
10.
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信仰观与鲁迅的国民信仰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基督教信仰的式微是关系到西方"现代现象"的重大精神事件.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克尔凯郭尔痛惜地指出:"我们的这个时代若是有信仰,它就应当像其它一切时代一样可爱".而在被纳入现代世界格局的中国,"先知式"的思想者鲁迅也敏锐地看到:"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鲁迅早在留学日本时期就与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等人发生了"精神相遇"关系,信仰缺失是他们"社会--文明批评"的一个共同视点. 相似文献
11.
信念的特征、作用及其形成机制新探——兼论当代大学生信念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卫嘉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83-87
信念是世界观的本质部分,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真实存在及其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信念具有坚信感、稳定性、动力性.信念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从个体的情感、兴趣与需要出发,牢固掌握科学知识,运用正确世界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信念形成的主要途径.科学正确的信念对个人和社会有决定性的影响,它能促进人格的完善,给人以信心、勇气和毅力,能主导人生的重大抉择.所以,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人生信念和政治信念. 相似文献
12.
史春燕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6-98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为人类提供了追求价值的动力和目标,具有一种精神家园的意义。历史上,信仰与理性由"对立"到"统一"再到"分离",到现代社会,由于过于强调理性,而忽视了信仰的作用,导致信仰失落,人类失去精神家园。如何重建信仰是当代人急需解决的难题。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理想,树立了唯物主义的理想信仰,为人类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和信仰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3.
李传林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1):1-4
信仰与健康的联系在人身上达成,人对生命的信仰与对健康的信仰是有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信仰,是因为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也是因为其实践性和发展性,更是因为其对生命及其健康的哲学关照和人性关怀。因此,我们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科学的健康人本观,保障全人群健康;树立科学的健康历史观,保障全周期健康;树立科学的健康核心观,保障全要素健康;树立科学的健康发展观,保障全方位健康;树立科学的健康价值观,保障全量度健康。 相似文献
14.
戚杰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5):65-69
信仰是一种自在自为的意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不仅是共产党员,还包括普通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是共产党员、普通大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过程。当前,需要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良好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普通民众信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友善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最具创新性的概念。友善信仰作为基于内在善意的对他人宽容友好的情感态度以及基于爱心的助人为乐的实践行动相统一的内在德性,知与行相统一并由知而行、实然与应然相统一并由现实而达理想、自觉与自愿相统一并由自觉而达自愿是友善信仰的重要特征。友善既有其现实之物质基础,它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由此而带来的人际关系和谐诉求的客观反映,特别是它顺应了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人性自我完善的客观必然性;同时,友善还有其我国传统德性主义之文化基因,它在传统文化中有其“仁者,人也”这一以德立人极的本体论根据,有其“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价值论依据以及对“和为贵”的处世智慧的传承。友善的现实根据和文化基因的有机融合是其能够被提升为核心价值观并最终为最大多数人所信仰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6.
吴晓红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2):8-9,194
从文化的角度,对东方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形成方式、传播方式和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了解妈祖崇拜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杨维中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6)
由于历史上的渊源,弥勒信仰在梵净山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是出于继承这一历史遗产等等考量,多年来,梵净山致力于重建弥勒信仰,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大力推进的。本文从弥勒信仰与唯识学两方面论证了梵净山弥勒信仰重建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8.
神话与民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柏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1)
在权衡狭义与广义神话概念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民间信仰角度界定神话的思路,认为神话是以民间信仰对象、观念和仪式为基本原型,借助于民间信仰活动而传承的神圣的叙事.神话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并延续至人类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9.
刘庆昌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6)
教学理念也就是所谓的教学观,它表达人们的教学的理想,是人们对教学概念的价值化陈述.教学理念的形成,源于人们改造教学实践的愿望,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首先是对理想的教学结果进行设想,其次是对理想的教学过程的设想,最后是寻求对理想教学整体的思维概括和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中国陆地边疆治理是一个运用多种治理维度和手段的系统性过程。基于陆地边疆地区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邻国厚重的宗教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水平等特征,宗教信仰在这一区域影响较大。不管从正面功能还是从负面功能来看,宗教信仰在中国陆地边疆治理中的功能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影响至深。宗教信仰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既包含哲理性的内容,也有愚昧性的内容,在中国陆地边疆治理中它既有积极的功效,也存在消积的影响,因此在屏蔽宗教信仰负面效应的基础上,可以而且应该适当发挥宗教信仰积极治理功效。这种以软权力约束为特征的治理手段,对于整合边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不同族群力量,压缩不利于和谐治理的异己力量,凝聚利于和谐治理的向心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