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汉字书法结字美的核心是线条布局的密度。能够对线条布局密度产生影响的既有结字的长度、宽度、角度、弧度、浓度、向度,又有用笔的速度、力度、幅度等,还有章法、情趣等因素。书法结字当以"密度"为核心,使得线条布局中的各种"度"能协调一致,并使情趣、韵味等能得到最为合理的展示,从而体现书法美。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论书札记》为中心,阐释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关于书体与法度、用笔与结字、碑帖与墨迹等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及其对发展中国书法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贡献,并提出"合度端庄,通达流畅"是"启体"最为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王铎的草书创作,手法上擅用涨墨,显得由浓到淡、由湿渐干,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章法上以茂密取胜,结字俯仰翻侧、欹斜反正,有着极强的白疏黑密的空间视觉效果;用笔上精微深入,加上结字、章法、墨法上的丰富变化,成功地解决了大幅作品"耐看"的难点,使书法的形式美得以更深的开掘,为明代书法演奏出一个响亮的尾声。  相似文献   

4.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及其自注、<论书随笔>、<论书札记>中论述了书法的"形质"和"神彩",他对笔法、墨法、笔画、结字、章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富有启发性,其中关于楷书结构中的"黄金律"是他的重大发现;在探讨入帖与出帖,书者性格、品德、年龄、心态与书法作品之关系时,他结合自己的学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他崇尚天真自然之趣,赏爱碑帖中的优美文辞,认为书法审美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  相似文献   

5.
明代科举在现实中有着强大的统摄力,在小说中也同样如此.有关科举的内容不仅存在于与科举考试直接相关的情节或小说中,与科举制度本身没有关联的情节或小说,有时也会出现"科举",这可以称之为"类科举"的情节与小说."类科举"的情节主要是通过比喻与摹拟这样两种方式实现的,而"类科举"的小说则与小说自身的结构密切相关.这些"类科举"的情节与小说延展了"科举"与"小说"关系的探讨范围.更是研讨小说文体演进的绝佳范本.  相似文献   

6.
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复杂,只有从科举的内部运作,即科举考试自身出发进行考察和分析,才能揭示科举与文学的真实关系.宋代科举自"景德条制"后,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举子以应试为目标的显著特色;有司将"文章取士"变为"较艺",而举子则"待问条目,搜抉略尽",科举时文已与传统文学(诗歌、古文)背道而驰,故宋人将其分为"举子事业"与"君子事业".因此,宋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不能到科举考试中去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7.
金文书法,在整个书法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金文为代表的西周书法被后世奉为大篆的典范。《大盂鼎铭》、《散氏盘铭》和《虢季子白盘铭》是西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正确认识和理解西周金文的笔法、结字和章法是学好大篆书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自王国维提出"科举废而杂剧兴"的看法,学界对元代戏曲与科举制度间的关系多作反向理解。然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制度,元代科举与戏曲间的关系也可做正面解读:元代"以曲取士"说可以从国家、民间两个层面的文化活动加以理解,国家科举选人虽未将"曲"作为标准,民间文学社团确曾以"曲"等第高下,是元代前期科举废黜背景下的一种"另类科举",对书会才人、曲中状元等称号的历史文化内涵由此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梳理元代戏曲中有关科举的知识与理解,可以发现,元代的南戏比杂剧中有更多涉及的科举内容,这一情形与南北二地受科举影响的深浅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法是动感的造型艺术。线条的敛与放 ,是书法的观念元和技法元。线条敛放既要“以字为本”,又要兼顾视觉平衡。线条空间定位的不变定律是主次分明。线条组合布局的永恒法则是知白守黑。线条连断转换的基本要求是协调贯势。理性地把握“左放右敛”结字规律是横写式书法作品得以贯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唐代书家李邕以行书名于世,他不拘于成规,善于食古而化、变通前人之法。这种"变"体现在从点画用笔、结字取势到章法布局等各个方面,从而确立了其独树一帜的行书风格。尽管不断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李邕及其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得到了与"书圣"王羲之相提并论的殊荣。  相似文献   

11.
硬笔书法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而存在,但它却处于非常尴尬的“边缘化”境地。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渗透与影响以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是产生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硬笔书法边缘化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硬笔书法本身存在弱点;硬笔书法教学在各级学校中处于弱势地位;硬笔书法创作上过多受毛笔书法的影响;对作品外在美追求的偏颇以及硬笔书法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和专业。  相似文献   

12.
“飞白”辞格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辞学中的“飞白”辞格是一个留有较多研究空白的课题。“飞白”作为辞格的名称来源于“飞白书” ,而其中“白”的内涵是指中别字、俗语等 ,“飞”指凭空而来或故意使用的含义。书法的“飞白”与修辞的“飞白”在修饰作用上有沟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
浅析中国书法笔触对现代汉字标志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字标志设计中书法笔触的应用屡见不鲜,文章从汉字书法和笔触的角度,分析中国各种书法字体和笔触的特点,探讨了这些设计元素在汉字标志设计中被更好地应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从书法与绘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同一性角度出发,分析早期工具和材料对书画笔法的影响;同时论述了书画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发展,以及笔墨的根本最终使两者在文人画中走向审美上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5.
书法的发展始终是规范性约定和潦草挥运相伴而行.侧锋的运用促使旧书体的松动和解构,丰富了笔法体系,中侧兼用是笔法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书画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但历代的解说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其实在书主要用来指称书法之后,中国书画的真实面貌一直都是书画同体。这种同体低层次的表现是使用工具材料上的一致,较高层次是笔墨技法的一致,最终则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道法自然"上取得统一。实践表明,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是书画一体的。  相似文献   

17.
包世臣是清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的书学著述涉及到中国书法的诸多方面,尤其对学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关于用笔方法及其产生的效果,包氏阐述了“始艮终乾”、“中实”、“断势”和“形直意曲”等有价值的理论,可供大家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8.
探索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的途径,深入研究开发中译外的新领域,指出中国书法艺术可以融入世界各国文字尤其是西方文字,达到中为洋用,从而永葆青春,继续得以发扬光大。通过分析中西文字的结构特点及其书写工具,讨论中西方诗歌、名言等精彩文化载体之间的完美转换,论证了用毛笔书写欧美文字,将中国书法作品外译,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作品,实现书法艺术全球化的创意确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书法之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是品评书法艺术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书法艺术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在书法实践中,如何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和追求书法之神呢?经过对古代相关论述的归纳和总结,可以得出这样几点:一形全,二质强,三舒泰,四润泽,五变化。得其五者,神采自生矣。  相似文献   

20.
书法的传统在当代已由"正统"逐渐幻化为"系统",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契入,历史上所有的书法遗迹都将被纳入到书法创作的参照系列。首先,魏碑成为与正统"帖学"二分天下的"碑学"。其次是古代下层吏人、匠人的随意书写及刻画被重新认定,回到书法系统中来,成为新的创作兴奋点。标志着以识字为目的泛文化的写字观转型为以审美为旨归的书法观,写字训练要转化为艺术分析和注重形式。书法的立场转换了,书法教育当然要随机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