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查屏球 《学术探索》2010,(3):125-133
西周铭文是现存较早的单独成篇的文本,《易传·文言》中“修辞立其诚”之观念虽是后起之说,但其所强调的“诚”应与早期铭文之类写作活动相关,可能就是对这类文本写作经验的总结。西周铭文是祭祀者与神对话的记录,以诚心获取神之佑助是铭文写作的动机,向神展示诚心是其核心的内容,诚也是铭文行文的基本要求与行文风格,故借助西周铭文,可以为这一文论观念作更具体的文化溯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讨论了西周铜器铭文中的文学思想问题。从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及铭文对创作目的的表白看 ,西周已有了相对独立的文学活动和初步的文学功能观。其文学功能观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揭示了文学歌功颂德、记彰功烈、宣扬孝道的社会功能 ,这一揭示早于《诗经》“美刺”说中的“美”说 ,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认识到了文学的娱乐审美功能 ,这一认识虽然是初步的 ,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杞,在先秦史中是一个小国,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小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记述,列入《世家》之中。《史记·陈杞世家》有杞国国君的世系,对其事迹则认为:“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而根据出土的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青铜器铭文,以及其他先秦文献记载,杞国历史文化并非“不足称述”。自清朝末期以来,在今山东新泰市境内出土一批有关杞国的青铜器,其中有铭文者皆有“杞伯”之记载。于是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前辈学者虽然对其铭文作过一些考释,但未作过全面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杞国历史文化,同时也为了促进区域…  相似文献   

4.
盠作骡尊跋     
此尊铭文,已由段绍嘉何汉南二同志作考释,载在人文杂志创刊号。邦怀有所补充及不同意见数事,今条列如后。铭云:“王初执驹于(厂干攴)。”段何二同志云:“周礼校人”:“春祭马祖,执驹。”注:“执驹,无令近母,犹攻驹也。”铭文中执驹似有牵驹意。邦怀按:郑玄注:“玄谓执犹拘也。”尊盖铭文:“王(?)驹”之(?)字,右旁虽不可识,然从系可辨,左从句,盖为絇之繁文,絇、拘同声,知郑玄训执为拘、是也。“王初执驹于(厂干攴)”者,言王初次祭马祖于(厂干攴),行执驹之事也。(?)为地名,段何二同志云:”周睘尊铭文有(?)与(?)相近,……按(?)字,真书作厈,……此作(?),多攴,与(?)似  相似文献   

5.
释“汋”     
一九七七年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王鼎中,有铭曰:“呜呼,语不废哉,寡人闻之,蒦其汋于人也,宁汋于渊。”“汋”字音义,说家纷纭,迄无定论。张克忠《中山王墓青铜器铭文简释》云:“古书汋、酌通用.意为斟酌,衡量、审识。”朱德熙、裘锡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云:“‘汋’当读为‘溺’,‘勺’与‘弱’古音相近可通。”罗福颐《中山王墓鼎壶铭文小考》云:“‘汋’字殆是‘没’字省文。”容希白先生《金文编》四版稿本亦释“汋”为“没”。  相似文献   

6.
“廪人”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同志《二年寺工壶、雍工(民攵)壶铭文新释》一文(本刊1987年3期,以下简称“王文”),发表了两壶铭文的正确摹本,并作了很好的考释,读后获益良多。但是王文对二年寺工壶铭文中“廪人”一词的解释,似尚有商榷余地,下面提出笔者的浅见,以供参考,不当之处请王辉同志及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7.
杨宽先生在《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发表了《西周中央政权机构剖析》一文,提出了西周中央政府有“卿事寮”和“太史寮”两大官署的论点.文章颇有新意,影响不小.拜读之余,产生了颇难解决的二个问题:其一,“卿事寮”和“太史寮”既是西周二大官署,作为制度总要追源溯流,从其变迁加以考察,上溯夏、商探寻其渊源,下接春秋、战国,拊循其沿革.然而,夏、商至春秋、战国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均未提及此二大官署,其故安在?其二,此二大官署,西周的传世文献亦未提及,仅见于西周铜器铭文,当然,这是最直接、最可靠的原始史料,可是,对西周铭文文义的理解,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把我们在探索中的一些不成熟看法,提出来就教,希望得到杨宽先生和史学界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8.
在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中,有一件玉戈(M5:580)上的铭文,原报告隶定为“卢方皆入戈五”。该戈长38.6厘米、厚0.6厘米,援部呈长条三角形、有中脊和边刃,直内,铭文刻于内的后部(图一)。玉戈铭文虽然简短,却向人们提出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即有关“卢方”的问題。此方国见于甲骨卜辞。据此玉戈铭文,说明至少在武丁的时候(关于该墓之时代,详拙著《“亚其”考》),“卢方”与殷王  相似文献   

9.
大盂鼎铭文记周康王对贵族盂说:“锡……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通常对这句铭文的解释是:“人鬲”就是“鬲”,指奴隶;“人鬲”包含了“自驭至于庶人”;既然“驭”是养马赶车的奴隶,那么排列在最后的“庶人”自然是最下等的农业奴隶了。我认为上述解释似不够妥当,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大量的文献记载和青铜器铭文表明,西周庶人的身分与奴隶是有区别的。庶人  相似文献   

10.
杨军先生《箕子与古朝鲜》一文,有三方面问题值得商榷。一、关于箕子“走之朝鲜”问题,箕子所以选择“走之朝鲜”,是因为半岛上有“古之辰国”,乃殷商海外属地,故“走之朝鲜”以实现其政治理想。二、辽左出土的铭文为“■侯亚■”的殷商铜器中的“■侯”不是箕子,把■侯当作箕子是一研究误区,箕子没有西迁辽西问题。三、箕子朝鲜不是■侯国,箕子朝鲜与燕国的关系仍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王卉 《宁夏社会科学》2003,12(5):116-117
东汉青铜器分官营和私营两类,它不但体现了其制作系统的多元化,而且成为铜器铭文书法风格多元化的成因。东汉铜器铭文处在西汉与魏晋之间,是中国文字形态由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渡阶段。表现在书法的形态上:一是比较严谨的小篆体;二是字形方正端稳的"谬篆";三是篆隶相参的铭文;四是结体恣放的草篆。  相似文献   

12.
<正> 1981年春,莱阳县前河前村出土了一件有铭陶盉,肩铭十四字,流名二字,腹铭二字, 共十八字.铭文考体古拙,非刻、非印,乃用竹木器划于湿陶胚上的,笔触有粗有细,有起有落,并有顺势连出的行出风格,流畅自如,系胶东关岛首次发现此类文字;其字数之多,特点独具,尚属他国军见.有的字为殷墟卜辞的不见,肯定比卜辞原始.顺此这件陶盉铭文的发现,为探讨我国古文字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研究山东部古国和莱夷古文化提供了新的线索.目前对此嚣年代和和铭文意义尚难确知,现仅参证卜辞、金文等有关资料作些初步解释、权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在一九五四年出土的应历九年(公元959年)《驸马卫国王墓志》的铭文中,“民”字缺末笔,在最近出土的保宁二年(公元970年)《刘承嗣墓志》和太平九年(公元1029年)《萧仅墓志》中,也见到同样的情况。金毓黻先生在《辽国驸马赠卫国王墓志考证》一文中曾说:“铭文中‘民’字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古代山东漆器手工业的发展问题,由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不多,很少有人研究。建国初期,山东古代漆器始有发现;七十年代后,又陆续出土了几批漆器。本文根据现有的资料,仅就两汉时期山东漆器手工业的发展问题,试作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一、汉代山东漆器制地问题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两汉时期,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川,湖北、湖南、广东、贵州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漆器。漆器的制造地点,有成都、扬州、长沙、广州等地,都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那末,处于黄河下游的山东是否也有漆器制造业呢?  相似文献   

15.
此批青铜器于一九五五年三月在郿县车站郷东李村出土,同坑共五件。该村农民李含璧扵掘地时得之,现由其侄李琨同志送交陕西省博物馆根据铭文内容研究。虽为一人所■可分两组。二方彞及尊为一组,牺尊及另一牺尊残盖为一组。彞是品盖对口铭文,品十行,一百零八字,重文一,盖十行,一百零七字,重文一,尊铭文在品内底,十行,一百零七字,重文一,三品铭文相同。铭文中■  相似文献   

16.
启封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五年三月旅大市新金县元台公社后元台大队的社员平整土地时发现青铜戈、青铜矛和青铜短剑各一件。其中戈、矛有铭文。戈的正面铭文是:“二十一年,启封(立命)(令)(广邑隹)(广乡隹)工师钞冶者”。背面有“启封”二字。根据戈的铭文,我们将此戈定名为“启封戈”。“启封”应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属地,因避汉景帝讳而改名为开封。《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开封县,战国魏邑。〈史记·韩世家〉记,韩釐王二十一年,秦攻大梁,‘使暴(?)救魏,为秦所败。(?)走开封’。故城在今河南开封县南五十里。”启封戈是魏国之器,这已是无可争议的了。至于它是怎样到了辽东半岛?亦有史籍可证:《史记·六国表》记:“魏安釐王五年击燕”,《史记·  相似文献   

17.
洛阳大学所藏垣上官鼎是一件新公布的魏国记容铜器。据该鼎的铭文内容和实测容量,可以推算出战国时期“”的量值约合今53.5毫升。这一数值既可以用来重新考量传世的半灷量铭文之释读,同时也可以合理的解释《考工记》中所见的量名“”。  相似文献   

18.
"对扬"再释     
铜器铭文中的熟语“对扬”,前辈学者已有讨论,但各家观点并不统一。若全面分析铭文材料和文献用例,可以认为,“对扬”是一个感谢用语。限于铭文的体裁,一般是作器者对有恩于他的人表示感谢时所用。“对扬”的使用是西周时期礼制隆盛的一种外化形式。  相似文献   

19.
李学勤 《殷都学刊》2008,29(3):13-14
方[戈丮]乳各鼎属西周早期后段器,系器主为妻作器。铭文中“方”是地名,“[戈丮]”是爵或职名,“各”是人名。“[戈丮]”作为爵或职名,在晚商青铜器铭文屡见,而藏于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商代晚期玉戈刻铭等均表明讯的地位很高。殷墟出土的跽坐执戈者以及西周较晚的铭文,也反映出称[戈丮]者可能是执戈拱卫之臣。  相似文献   

20.
青铜器研究与安徽古代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安徽考古事业发展很快,发现有铭文的铜器约104件,连同无铭文的铜器计算,估计约达千件以上。自前青铜器研究已成为我省古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就青铜器研究,讨论有关我省古代史的几个问题。 一、商殷时期的安徽“淮”、“南土”的问题 “淮”字最早见于帝乙、帝辛“征人方”卜辞,“南土”、“南邦方”和“夷”字最早见于武丁卜辞。对“淮”、“南土”、“淮夷”的解释,学术界并不一至。大体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