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农牧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999年伊盟农村劳动力共有49.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万人,占农村有劳动能力人数的20%。尽管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剩余劳力的出路及劳动力的流向并非完全合理。纵观当前我盟农村剩余劳力的流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l、农村…  相似文献   

2.
即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即墨市农村劳动力结构及转移现状,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即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108.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44万人.非农业人口15.78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68.2万人(含外来劳动力6.1万人).本市劳动力总数62.1万人,其中全市农村劳动力57.75万人,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发展的一个顽症.在农业中不存在绝对的剩余劳动力(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但存在产出小于劳动投入的劳动力.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为1.6亿,从事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为0.8亿,除去乡镇企业容纳的劳动力1.2亿左右,我国现有近1.2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高达近25%.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理论界有许多的认识,包括工业吸纳,小城镇建设,农村工业化,农业本身解决等,近些年来国家用了许多的办法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其原因就在于研究剩余劳动力时仅重视对剩余劳动力数字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农业本身生产条件的分析.农业生产本身是有季节性的,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不连续的,由此,农业发展中必然就要保留一定的剩余劳动力,作为劳动供给的蓄水池,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的,使农村的劳动力的转移存在许多的困难,并且给劳动力的农业本身吸纳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统计》2002,(3):17-18
一、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特征:(一)从1979年至1985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起步阶段。由于农村在这段时间里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牧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体也由生产队转变为家庭。在强大的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格局开始发生变化。1985年内蒙古的非农业劳动力比1978年增加了11.5万人,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牧区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78年7.3%上升到8.5%。虽然非农业劳动力增长幅度不大,但农业内部劳动力就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劳动力资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了一系列政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文章选用考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Bruno-生产函数来对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状况进行动态分析.通过测算近30年来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变化趋势,检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效.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剩余问题十分突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第一产业走向二、三产业,向生产与生活的深层次转移。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生产资料与生产者之间的有效配合,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山区县的情况来看,谋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全部转移还比较困难。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内部消化机能,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仍是解决剩余问题的关键所在。一、内部消化问题的提出(一)内部消化潜力较大。农业劳动力的过剩是相对的,是…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庞大,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科技的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致使我国农业部门积蓄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方面为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不能从农业中顺利转移出去,我国农民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农业效率的提高必然受到限制,不仅农民的收入很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也会严重受阻。因此,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合理配置农业劳动力资源,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行农业统计制度中,有关农业劳动力统计的指标主要是反映农业劳动力利用情况,如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占社舍总人口的比重等。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流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但反映这些问题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增设指标;-.反映农业劳动力就业程度的指标。主要计算农业劳动力就业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来说,实际上也有一个就业的问题。计算就业率,以此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同时也用以观察农业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就如何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加快转移步伐。现状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比较大,仅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就达943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2005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57万人,比2004年增加112万人。在转移的357万农村劳动力中,向乡内转移的约有90.5万人,占转移总数的25%;向乡外县内转移的70.5万人,占19.7%;向县外省内转移的97.9万人,占27.4%;向省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每年都有大批农村劳动力需要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人数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者人数的差额,其边际生产率为零。农村剩余劳动力一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转移的问题。随着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造成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虽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稳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关键。我区作为人口和农业大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 ,二、三产业 ,特别是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程度相对放慢 ,同时由于农村新生劳动力的不断涌现 ,使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如何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是下个世纪农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有关资料 ,对萧山市 1990年~ 199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 ,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一、转移的现状1.1990年~ 1999年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变动。从这十年的情况看 :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农村就业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统计资料表明 ,1999年…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1年1月11日,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当务之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逐步增加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区每年有近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这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既为我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也给全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面向何方?这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个较突出的问题.笔者带着问题,深入全区12个片区,20多个乡镇村社进行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度,全区共有农业劳动力52.7万个,年度内有近30万个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率为57%,比1999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看,当前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对全省15个县600户农户中近年来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就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提供动力。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经济转移,他们所得到的收入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本地的农业或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从业时间、从业结构、从业地域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其表现是:1.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改革以后,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比较明显。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1996年全区农村牧区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牧业人数达95.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为11.4%;全区农村牧区兼营或经营工业、建筑业、效通运输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他各业的户数为24.7万户,占7.9%,按收入主要来源看,非农业户…  相似文献   

18.
一、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城市的工业化过程实际上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由农村转向城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分布在全省29个县(市、区)的2400户农户中7570个农村劳动力的抽样调查:199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当年转移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为6.4%,扣除当年返回农业的部分,净转移所占比重为5.7%。若按此推算,全省当年由农村转向农业外以及外出就业的约有180万人,比上年减少12万人。199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转移速度减缓,初显周期性回落态势历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态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变化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紧密相关。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20.
一、进城农村劳动力再转移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成为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特点,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近一半进入了大中城市,这种离乡离土的异地转移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