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馥羽 《东西南北》2013,(24):32-33
微捐.是指把自己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钱捐出去.帮助他人解脱困境的一种慈善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捐赠不论多少.要的是有爱心。把“微捐”汇集起来,积成几百、几千、几万、几十万、几百万……,集腋成裘,用于慈善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2.
自疑因为猜疑,也就是俗语说的“吃醋”,伤害了多少人的感情,导致了多少家庭不和乃至婚姻破裂,实在难以计数。人不自重人不重,人若自疑必疑人。起于疑心,发于洁难,伤情双方,最终分手,已成了导致婚姻破裂的“高发”因素。古人云:一日夫妻百日思,百日夫妻似海深。现代人虽说不像古人那么“传统”了,但传统文化的积淀已深深刻在人们的脑海里,夫妻间的那份情义,对家庭的那份责任是很深、很重的,草率从事、朝秦暮楚、玩弄感情的“杯水主义者’哗竟是少数。有的人看不到这一点,总是疑种疑鬼,看到自己的“那一位”同其他异性说笑就…  相似文献   

3.
有的人不做事照样拿钱,有的人做了事却不拿钱;有的人做的事多拿的钱少,有的人激的事少拿的钱多;有的人做多少事拿多少钱,有的人拿多少钱做多少事;有的人情愿少做事少拿钱或不做事不拿钱。做事与拿钱的关系,大抵有以上几种,这只是现象,究其本质,就得过细分析。不做事的照样拿钱,有以下几种状况:一是他有钱存在银行里,银行照给他付利息。那么,他存在银行里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又有这么几种可能:从前做事得来的钱,继承先辈的遗产,炒股票赚来的,贪污的现金,收受的贿赂,抢劫、盗窃得来的赃款或销赃款等等。有的是合法收入,…  相似文献   

4.
编辑部故事     
佟鑫 《东西南北》2010,(7):80-80
一天,云云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边走边对云云说:“妈妈,我们班妮妮没有妈妈,小刚说她跟孙悟空一样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多好啊,我也想有个石头妈妈。”云云立刻满脸黑线,难道自己这个妈妈不够好,女儿竟然羡慕人家有个石头妈妈!呃,不对啊。云云马上换了严肃的面孔对女儿说:  相似文献   

5.
《东西南北》2012,(16):22-23
一元钱能干什么?一元钱的能量能有多大? 有一种叫“微捐”的慈善说明,这些一元钱,真的可以帮到需要帮助的人。 “微捐”,指的是把自己日积月累的零钱捐出去的一种慈善行动。捐赠不论多少,只要有爱心就好,把一分钱一分钱攒起来,会变成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几万,慢慢就会帮助更多的贫困者,去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自己也通过“微捐”享受助人的快乐。如今,这一慈善概念正在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6.
诸如嫖娟卖淫、色情服务在很多地区往往屡禁不止,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在色情服务中有“三陪”一说,又当如何议析?作为一位社会学工作者,从社会学角度思考了一些问题,期望通过一些建设性的想法,有助于科学的决策,箱以达到切除毒瘤、清洁社会之功效。“三陪”似乎是个标把概念“三陪”成了媒界一个时髦的通用语。取缔“三陪”的提法常见于媒体和文件。什么是“三陪”?从调查中来看,“三陪”的内涵及外延并无确定范围。有的指陪酒、陪餐、陪跳。有的指陪酒、陪伴、陪宿。有的更广泛,指陆歌、陪舞、陪玩等等。一种狭义指向是。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转向”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问题已经在本世纪的哲学中获得一种中心地位。”①不知有多少现代西方哲学家发出这样的感慨。哲学家们甚至把20世纪哲学这一新的特征称为“语言的转向”(theLinsuisticTurn),以把它与哲学史上发生的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相提并论。语言为什么会成为哲学的主要对象?在哲学上,语言灰姑娘式童话般地取得重要地位,又意味着什么?这需要我们对“语言的转向”进行哲学反思。所谓“语言的转向”,就是指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实现的哲学主题的转换,即由近代哲学认识论研究转向语言哲学的研究。罗蒂把它概括为.“要求通过改革…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自己“非常感动”之事却引不起女儿的心灵震撼?为何刚刚别 过可怜可敬的谷巧玲,女儿便似忘了她的模样而欢快依旧平静如常?为什么在亲身体味了同龄人的生存艰辛后,女儿依然不识节俭的真谛…… 对自己良苦用心的无法实现,三位母亲疑虑重重。 但是,在笔者看来,事态远远没有想象的这般严重。这趟由母亲构思策划的忆苦思甜之旅的前前后后,三位年幼女孩的表现可谓合情合理、无可挑剔。她们对于新鲜的好奇、对于弱者的同情以及对于脱贫之道的直觉式的认知都堪作佳话,如果我们把她们当作孩子的话,特别是如果我们放弃自以为是的陈旧…  相似文献   

9.
林子 《社会工作》2009,(1):57-58
邢妍涛老师,来自山东威海的一名优秀教师。来甘肃古浪支教的时候,她带着自己11岁的儿子彤彤。邢老师很漂亮,在我们当中年龄较长,所以在后来支教的活动中,其他支教志愿者都习惯性的叫她“邢妈”。我的理解是,其一,“邢妈”有着那种娴熟的母性;其二,因为在支教活动中,她负责我们的伙食,这也使得志愿者们饿了的时候就习惯性喊,“妈,我饿了!”  相似文献   

10.
何欢 《东西南北》2010,(5):56-57
文笔中豪情万丈,曾经以一把“野火”烧遍了海峡两岸;但生活中的她,和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同样有着似海深情,这就是最真实的龙应台。  相似文献   

11.
某乡增产增收,本可实现财政收入140余万元。然而,乡里为得“办实事”之名,入库前从中转移30余万元建设集贸市场,实际上报财政收入110万元。对此,地区领导旗帜鲜明地指出:“肉莫埋在硫底吃——要正大光明;销售收入、财政收入、利润、税收等反映利益的数字,不允许打‘埋伏’,实现多少就要报多少,对瞒报者,无论其用意如何,都要坚决纠正,按纪论处”。近年来,由于政绩的驱动,多报产值、营业额以博得上级厚爱、捞取政治荣誉,在少数地步渐成风气,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然而,有的地方顾到了刹“浮夸风”,却忽视了防止“打埋伏”。一…  相似文献   

12.
上海有家杂志,曾以“我们拥有多少财富才能消除对城市的恐惧”为题,邀请各方人士座谈。用“恐惧”来描摹当今的城市生活,不失为一种角度,实际上映照出的就是城市人的生存发展能力。所谓“恐惧”,实际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担忧,一种生存焦虑,这种焦虑越普遍,这个城市爆发的活力就越大。城市生活,“焦虑”底下是一个竞争的问题,是一个财力的问题,在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有竞争,就有风险,每个城市中生活的人都处于这种时刻的风险之中。对于城市中的一切人来讲,风险是一种常态,对于富裕者,尽管他们腰包鼓实,但并不因此高枕无忧了,…  相似文献   

13.
享受唠叨     
据说国外有一电台,周末黄金时间给一万名男子打电话,问他们正在听什么,竟有9839人回答“在听老婆唠叨”。我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如何,反正我就特爱听妻子的唠叨,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惬意的享受,“看你那样狼吞虎咽,像饿了三年似的。”“天天捧着报看,看了这版忘了那版。”“你这些草稿要不要?天天要人来帮你收拾……”只有我才明白她这些话的“潜台词”:说吃饭快,是欣赏我的食欲;说成天  相似文献   

14.
论“安乐死”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一直是备受法学界、医学界、宗教界等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对于“安乐死”,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各国的法律也对“安乐死”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法律上允许“安乐死”,有的在法律上把安乐死当成是故意谋杀罪。本文主要是从法律角度来说明“安乐死”在法律上不应该是一种犯罪,它对社会、个人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及“安乐死”的社会基础来分析“安乐死”具有可行性,同时也探索了“安乐死”的立法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1998年第4期刊登了钱民辉的《学位与“学伪”》。作者把当今在学位上弄虚作假及在非学术领域炫耀学术头衔的行为称为“学伪”,可谓一针见血。然而,当今‘学伪”又何止这些?广州某单住某君为评职称,自己写不出文章便找到了某大学某学生以IctD元买来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结果评职称顺利过关。这难道不是“学伪”?广州某单位某君为了在专业理论上引起领导对其重视,自己写不出文章便以a对无从某大学某研究生处买来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把自己的名字也变成了某一核心刊物上的铅字。这难道不是“学伪”?“学伪”何其多则“学伪”…  相似文献   

16.
杨菲 《东西南北》2013,(1):25-27
“我每天的主业就是泡妞,只是在闲暇时间才当当总理。”这是2009年9月曝光的一段电话录音。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贝卢斯科尼可不认为自己老了。对于他的魅力,他相当自信:“女人们排队等着嫁给我,因为我又帅又有钱,擅长与女人相处。”相比他在政坛的三起三落,相比他富可敌国的家产,人们更关心他的桃色丑闻,关心“贝女郎”到底有多少。  相似文献   

17.
徐小平 《东西南北》2010,(12):11-11
《地球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有一句话,有趣地反映了当今美国人对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心态: “我的父母告诉我:‘把饭碗里的剩饭吃掉,中国人和印度人正在挨饿呢!’我告诉我的女儿们:‘把家庭作业做掉,中国人和印度人正想抢走你的饭碗呢”’。  相似文献   

18.
当“出国淘金”变得越来越困难,当人们对股票的风险意识逐渐加深,意识到在自己的祖国立足一份合适的、享有较高薪水的工作,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诚实劳动,也是一条富裕和希望之路。于是,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形成后,调换职业,转换工作的“跳槽”成了一种时尚。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出现了人才交流热,省、市召开人才交流会,县、乡也召开人才交流会。有时一天在同一地方有两三家人才市场同时开放;有的专业人才一天会跑两三家人才交流中心;有的企业是逢“市”必招。一方是在寻觅可以更好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时代的钟声,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在珍惜生命、优化生命的交响曲中,人们又不能不相信一个现实,那就是“死”。如何死?寿终正寝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世界上有多少人是长寿而终的呢?当有的人被病魔折磨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当有的人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时候,他自己和他的亲人们多么希望能让他微笑而去,于是便郑地选择“安乐死”。自从安乐死耀眼醒目于报端之后,在我们这个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国家,便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褒贬针锋相对,各自推出诸方面的依据,纷纷投书报刊,掀起了追踪生命、选择死亡的大辩论。一、死的“权利”之争安乐死辩论的一个主要焦点就是人是否有死的  相似文献   

20.
也谈关于Ontology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学铨 《浙江学刊》2002,1(4):116-122
如何翻译和理解Ontology这一重要概念,对研究西方哲学的存在理论关系极大,对它的理解又最终被归结为对to be的理解。国内西方哲学界对此的看法历来有异,近年又有研究者认为以“是”来翻译和理解to be最为准确。本文根据当代著名语言学、哲学史专家美国学者卡恩的研究成果,讨论了to be本来具有的多种用法、多重涵义。认为它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用法,是作系动词用,表示“是”的意义;即使在作为系动词用时,它也可以表示“是者”、“存在”,包含“是者”、“存在”的意义;它究竟表示“是”还是“存在”或别的意义,要看使用它的不同时代、不同语境和不同哲学家;而to be所含有的“存在”的意义,在不同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又有差异,有的指本体意义的“存在”,有的指实存意义上的“存在”,有的则指自身显现意义上的“存在”。因此,对Ontology的翻译和理解,也应该视不同情形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