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5*12汶川地震给当地居民带来灾难性心理创伤,心理重建工作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一环.叙事疗法作为一种后现代的心理治疗方法,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技术策略,帮助受创伤者抒发并辨别情绪,减缓并处理受创伤者的危机情绪,有效处理地震所带来的创伤,增加当事人的正常化态度.叙事疗法介入地震灾后心理重建一般要经历建立契约、故事重建、制图、探险以及结案和追踪等步骤.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8,(16):47-48
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儿童幼小的心灵尤其难以承受这种创伤。地震后,对受灾儿童及时进行心理抚慰十分重要,这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学与灾后心理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后的心理重建在修复个体心理创伤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增强人们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的应对能力。地震造成了人们的心理危机,也给个人和社会的成长带来了契机。积极心理学在灾后心理重建中不但有助于缓解危机已造成的消极效应,而且通过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社会制度系统的完善,可以使我们从灾难’中学到更多新的知识,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建设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对地震中的受灾者进行心理援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灾后心理援助过程中出现了专业心理援助人员严重匮乏、心理援助工作呈无序状态、对心理援助对象的认定有局限、对灾区群众的心理援助缺乏系统和长期的规划、媒体宣传带来心理伤害、心理援助带有盲目性等问题。因此,应加强灾后心理援助的制度支撑和统一领导,建立长期的灾后心理援助机制,进一步培育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发展心理援助的民间力量,把心理重建与思想重建和文化重建结合起来,对受灾者及其他人群进行多种形式和科学有序的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5.
消除从众心理的负面作用增强全民创新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众心理泛化带来的负面作用与当今倡导的创新精神背道而驰.怎样使人们克服从众心理,增强创新意识,该文提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震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与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不仅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还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震灾后的心理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恐惧、悲伤、焦虑等负性情绪反应,另一方面还包括不良的躯体症状与行为反应.按照一些基本的途径做好震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工作,是当前最重要的一项社会性工作.在震灾后及时地总结经验,建立心理援助的制度化服务体系是震灾后心理健康长期雏护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虽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便利和人性化的信息体验,但其虚拟化的形式同时带来了信息虚假等问题.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得益于新媒体传播迅速、难以监管的特点,迎合受众心理也是虚假新闻泛滥的最大诱因.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负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给我国带来了深重灾难,灾难留给大家身体创伤的同时,也为心灵蒙上了沉重的阴影,尤其是对身体、心理都更加脆弱的老年人。阐述了相关研究背景,对地震后老年人各阶段心理反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灾后老年人心理康复及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为人们带来极高的物质文明,同时现代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心理不和谐现象日益突出.本文着重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从哲学的视角分析现代人心理不和谐的原因及对策,以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构建和谐心理.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播的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交互性,其与传统传媒由点及面,主动权掌握在传媒手中,受众被动接受不同,它使人类传播真正进入了一个双方互动、平衡互换的理想型态,使信息资源为全社会所共享.这种传播使人们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都大大扩大和增加了.但是,这种新型的传播型态,在为人类描绘了美好前景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积极影响表现为人们迎接和适应变化的心理加快;扩展了人们心理的时空范围;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特殊形式;促进了人们需要层次的上升和多样化.其负面影响表现为使人们对网络产生过度的依赖和迷恋,形成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容易产生虚伪的人格品性;容易助长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引起道德的心理丧失.对此,必须从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两个维度采取消除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各种疾病的流行给根据地人力物力造成极大的破坏。新四军积极支持地方医疗卫生工作,为群众施诊施药,建立地方医疗机构,推行卫生防疫运动,动员民间中西医,培养群众卫生习惯,培训地方医疗人员。这些措施的推行,减轻了根据地群众的疾病痛苦,掩护了伤病员,解决了地方工作人员的医疗问题,密切了军民关系,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34年沈从文重返故乡,情愫兼生,既有物是人非的惆怅和感慨,又有对坚强执着生存的乡民的同情和尊敬,还有对外来经济、政治势力入侵所造成的湘西民风的渐变、国民性的改变等的愤慨。这种复杂的情感倾向,影响了《边城》的写作,造成了《边城》主题的多义性和叙事的含混性。翠翠的爱情悲剧,与老船夫的"不作为"实在大有关联。沈从文的人道主义情怀深藏于边城山水风俗画表相之下的命运感伤喟叹之中。沈从文从边城出发,经过18年漫长的奋斗,终于得到了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未得的"名誉,金钱和爱情",算是北京城里的成功人士了,尤其是与张兆和的成功结合,更是让沈从文时常产生一种不真实的人生虚幻之感,写作《边城》是一种必需的心理补偿,他的爱情本来应该是如故乡边城年青人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那样,大佬、二佬和翠翠等人在小说中"替他活过一回"。"乡下人"痛苦的挣扎,长久的压抑,爱情的憧憬,受伤的灵魂,在《边城》写作中得以安妥。那种浓郁的"秋天的感觉""人生无常"的感喟,实在是对"现世安稳"的万千庆幸与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13.
常州女诗人王采薇,一生沉疴,常年寂寞,素有出尘之想。其悲凉诗心化成诗中长离之情——离思乡愁、思姊念友、别鹤离鸾、自怜自叹。通过其心境、诗情之比较,可以看出诗人的心灵世界与诗歌文本世界之间的一致。透过其心境之悲、诗情之哀,可窥乾隆盛世才女的生存状态、心路历程。这是了解乾隆女史心态的有益个案,亦是研究常州诗派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军民伤亡极其惨重。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在渝成立了“伤兵之友”总社,掀起了“伤兵之友”运动,为受伤官兵“广征朋友”。与此同时,在海外,尤其是在华侨社会,此项运动也得到了广泛深入的推行。广大爱国华侨及国际友好人士纷纷慷慨解囊,踊跃输将,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因受传统法律观念影响和公安机关规避执业风险的现实需要,大多数轻伤害犯罪案件在现实生活中均通过刑事公诉方式进行处理。由于犯罪被害人合法权益保障方面的立法、司法存在缺陷,导致参与刑事公诉程序的轻伤害犯罪被害人在刑事司法实践中通常承担着较大的经济风险,主要体现为诉讼支出的必然性和物质损失获得有效弥补的或然性。为合法规避这种经济风险,现实生活中轻伤害犯罪被害人可积极申请刑事和解并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6.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非常重视卫生系统的医德建设,设置了专门的医德机构,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加强对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对伤病员的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医患法律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患法律关系应定位于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及合同法律关系。上述法律关系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种 要素。医患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应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社会体育的兴起,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受"东亚病夫"称呼的刺激;另一方面是鉴于国民体格普遍衰弱。为了"增强中华民族体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民国历届政府和体育界人士将社会体育从西洋体育和传统体育两方面加以推广。但由于缺乏协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成效并不显著。但是,"以平民化的运动去实施全民体育化"、"以我国固有的国粹体育,衡取合我国情的外国运动"的思想对于今天社会体育的推广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复方846、静松灵/氯胺酮、氯丙嗪/氯胺酮、氯丙嗪/乙醚、氯丙嗪/静松灵,均可使犬获得一定时间的麻醉效果。通过麻醉前、后体温(T℃)、呼吸(R),脉搏(P),镇痛反应,麻醉维持时间的检测;通过麻醉后手术安静顺利情况;从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天、7天白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的变化表明:几组药物作用于犬后,体温间差异不显著(P>0.05),呼吸、脉搏部分呈显著性变化(P>0.05),各组术前、术后3天、7天的白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变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镇痛作用以复方846为好,其次为静松灵/氯胺酮、氯丙嗪/静松灵、氯丙嗪/氯胺酮、氯丙嗪/乙醚;麻醉维持时间复方846最长(133.70±9.66),其次为静松灵/氯胺酮(89±9.9);从手术安静顺利情况看,复方846、静松灵/氯胺酮优于其它组;从伤口愈合情况看,静松灵/氯胺酮优于其它组。综合比较:复方846、静松灵/氯胺酮用于大的临床麻醉,效果确实。  相似文献   

20.
论保辜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辜制度是中国刑法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 ,惜乎法史学界探讨很少。本文主要从保辜制度的演进、概念及其类型、立法基础等方面对它进行论述 ,以期进一步深入对该制度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