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同时代女性作家相比,冰心的爱广博而丰厚.“爱的皙学”囊括了母爱、童真、自然诸爱却独独不包括男女性爱。文章通过对冰心思想和作品的分析,探讨并剖示了她与众不同的爱情现,指出冰心作品的性爱是一种“宇宙化”、“秘密化”(郁达夫语)了的爱.  相似文献   

2.
析冰心早期作品题材与其创作心理定势青平冰心早期作品写得最多最出色的是三大题材:a.母亲的爱,b.伟大的海,c.童年的回忆。从文艺心理学角度探究个中缘由,我们认为这是她的创作心理定势起了很大作用。冰心作为一个“有真挚的心情、丰富的想象、诗人的天分”(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小说以忧郁入题的当首推冰心的《一个忧郁的青年》。然而,冰心感兴趣的不是,忧郁的青年,而是青年关于忧郁的思考。冰心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直觉触及到了由传统向着现代的社会转型中个人如何选择人生道路这一关键,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由忧郁而后奋斗这一“过渡时代必有现象”的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忧郁的青年》的意义也就超出小说本身,促进着关于忧郁与奋斗的小说表达。  相似文献   

4.
冰心小说以其意象化、散文化、作者角色化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貌,为小说“形式革命”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促成冰心小说叙事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基督教文化的熏染,使冰心青睐于第一人称叙事、增加了小说的叙事元素、影响了其小说的话语形式;传统文化的浸润,使冰心以诗的笔法改造小说;“向内转”文学潮流的影响,使冰心小说趋向心理化、情绪化,情节淡化。  相似文献   

5.
冰心是文学研究会中在“五四”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位作家.一九一九年,即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她开始了“问题小说”的创作.她初期的作品《斯人独惟悴》、《超人》等,宣扬了“爱的哲学”,其目的乃为了慰借当时涉世未深而已感到困恼的一般知识青年的悲苦心灵,实际上这只是找到了一个无济于事的灵魂的逋逃薮而已.后来,冰心也认识到自己“退缩逃避到狭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自序》)的世界观的局限.冰心在经历  相似文献   

6.
冰心是中国现代女作家的杰出代表。从她被五四惊雷震上文坛的那一天起,便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人注目。她用自己成功的艺术实践,允分显示出被解放了的女性的文学创造力。 在冰心的创作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女性题材的作品。如果说冰心前期创作确实“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话,那么从三十年代开始则一攻婉约初衷而变得苍劲朴茂了。冰心笔下的女性形象同样经历了这种嬗变,这是冰心创作中,也是现代女性文学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人性向善的实践理性,是由天性向德性的提升。这种提升就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用人类文明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滋润、教化夭下人。深入展开的公民道德教育应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凸现人文精神,使之不断增强活力、魅力和实效。  相似文献   

8.
冰心诗歌中对“母爱”分外突出的铺叙和描写,具备三个层面的审美特征。其一是梦幻化,这是一种留恋旧日梦想而不可追寻的怅惘表述。其二是知觉化,以“甜丝、春光、太阳”等景物构成审美框架和一个满蕴着故国典雅温馨的文化芬芳的艺术境界。其三是寻找“情景交融”的精神家园,由此折射出冰心对民族文化和谐人伦的渴盼,导致她的女性文化意识更加典型,并为二三十年代的女性文学确立了“爱与美”的经典性题材。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审视现代社会中女性的沉沦和挣扎的,应特别推出冰心、丁玲和萧红。冰心笔下的“淑女型”女性形象,“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冰心《诗的女神》)。丁玲笔下的“叛逆型”女性形象则无一例外是那些心灵上负着苦闷的创伤的年轻的绝叫者。萧红笔下的“挣扎型”女性形象则是“负着时代和社会最深沉的灾难,在‘生死场’上呼喊着人生、诅咒着人生的劳动妇女。”(陆文采《冰心、丁玲、萧红与女性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11期,第99  相似文献   

10.
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知识可分为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门类及若干不同的学科。各门类、各学科的知识都渗透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核心分别是求真与求善,两者共生互补。文明的进步应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方面协调发展的结果,所以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既是“能人”又是“好人”,我们的现代化也必须坚持科学和人文并重。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城市人文精神与城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城市人所应有的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城市的活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之所在,而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灵魂、品格和风气的综合体现。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人的精神和“灵魂”,而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挖掘历史、打造文化、提升内涵、培养精神是各个城市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昌连 《社区》2008,(35):20-22
1919年,中国文坛上突然冒出了一位“冰心女士”。这年9月18日至22日的《晨报》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了署名为冰心的一篇“问题小说”——《两个家庭》,“冰心”这个名字最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接着,短短四年间,冰心创作了短篇小说30多篇,散文近50篇,诗380余首,还出版了诗集《繁星》与《春水》。  相似文献   

13.
人文精神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和较高的科学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但我国高校当前仍存在着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状况,尤其是非典期间所显示出的一系列与人文精神有关的问题,再次告诫高校强化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刻不容缓。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中,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人的灵魂塑造,并辅之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4.
与西方人注重“灵魂”不同,中国人重视的是“人心”,西方人讲的是“救赎”,中国人讲的是“自悟”。西方文学中“灵魂拯救”观念所体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超验自省,充满神爱的终极关怀;中国文学中“人心自悟”观念所体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尚实劝善、充满仁爱的群体关怀。中西方文学在各自的语境、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各自皆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着各自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冰心的文学创作始于“五·四”时期。读冰心的早期作品,我们会感受到一股浓郁的爱的情思,如缕缕的薄雾,在清丽晶莹的话语中升腾。“爱的哲学”是冰心早期作品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内容。它体现了作者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失望,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的美好世界的握憬之情。冰心早期作品中“爱的哲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祖国、亲人之爱、母爱、对小朋友和大自然的爱。正是由于这些真挚感人的爱,构成了冰心早期作品中“爱的哲学”。对祖国、故上深切的挚爱,是贯穿冰心早期作品的一个重要思想。以往不少评论家在评论冰心早期作品时大多忽视…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宿命,它以其自身的神秘性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人们,赋予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本文以电影《人生大事》中的“黑盒子”“天上的星星”“外婆的消失”三重意象凸显出儿童死亡叙事的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从“身体”“社会”与“灵魂”三个维度进行死亡的内涵阐释,最后获得儿童如何面对死亡的理想进路。  相似文献   

17.
论郭沫若的童话剧创作冯乐堂1922年,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以其世界性、现代性的眼光,提出了“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和影响下,出现了叶绍钧的童话,王统照的儿童小说,冰心的儿童散文,初步形成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繁荣局面。而...  相似文献   

18.
冰心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别是“美”与“丑”的典型。冰心以审美为参照系,展示女性健康的人性,塑造了“爱”与“美”的群像;张爱玲以“审丑”为切入点,剖析女性畸变的心态。她笔下的女性终身束缚着“奴性意识”的枷锁,丢了人格甚至丧失了人性。作家的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营造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审视特征。基于各自生活阅历的差异,冰心笔下的人物纯洁、典丽;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凄苍,丑陋。但是,不论“贤淑”还是“丑陋”,都是时代生活的某一个方面的“真实”,都是为了人们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散文是我所最喜爱的文学形式。”这是冰心在一九五九年的一篇《关于散文》中的第一句话。我们知道冰心是在“五四”初期以问题小说的创作步入文坛的,同时也以哲理小诗显示出她的才华,然而她最喜欢的却是散文。她的散文以细腻温柔的笔触,微带忧愁的情调,清丽飘逸的画面,隽永典雅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风靡了整个文坛,“而隐隐的产生了一种‘冰心体’的文字。”“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与模仿”。那么这种“冰心体”文字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而使一代青年所为之倾倒呢?这就是本文企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理想与现实──“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讨论会综述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部分中青年学者,近日以“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为主题举行了一场小型讨论会。讨论中,一种观点认为,人文精神的失落、遮蔽及其重建,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现代化导致了工具理性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