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所谓需要是指人在生理上或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仅有对食物、空气、水分等的基本生物性的需要,而且还有各种物质需要,如生产工具、各种生活消费品等,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如交往、文化知识、政治生活、信仰和理想  相似文献   

2.
战争是最高的暴力交往形式,也是人类交往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人类社会空前规模的交往,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力量组成了世界性的战时同盟,不同类型、社会制度和意识 形态的国家为打败法西斯紧密合作;战时的科技发展和人才争夺是人类文化交往的一种现象,战争催生的第 三次科技革命在短时间内使世界面貌和人类社会发生革命性变革;二战的客观后果之一是,世界越来越成为 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人类交往迈入全球化时代。战争的残酷性也警示后人,避免战争、走和平与发展之路才 是人类交往的正途。  相似文献   

3.
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本文揭示了哲学意义上"交往"一词的含义、根据和历史形式,全面分析了交往的社会功能,并结合当前人类社会生活重大实践,为从交往角度客观理解全球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根据人类的三种基本属性,对应人类社会存在着三种需要,即物质资料的需求,社会秩序的需求,生活意义的需求。本文通过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现状分析,以及对三种需求对比分析,指出秩序需求是中国当前最迫切的最稀缺的一种需求。采取的措施是不仅要不断完善各种体制,协调好各种关系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且要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即物质生产的个人,详尽阐述了物质交往才是其他任何交往的基础,交往形式所确定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个人的发展程度.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则是从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出发,取代马克思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从而走向了对理性的批判反思和重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始终关注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则是马克思关注的重中之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马克思需求理论认为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从低层次需要走向高层次需要的过程。自然需要构成了各民族交往的基础和雏形,社会需要开辟了各民族的交流社会路径,精神需要拓展了各民族交融的精神渠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马克思需求理论体系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当下正确把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风险社会中的安全文明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和反风险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转型期的中国已进入高风险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应对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更新观念,树立安全文明新理念,以此来规范和指导人的行为。这些安全文明理念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甚至是第一需求;安全是当今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平安是根本、是人的最大幸福;安全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科学发展首先是安全发展;保障安全,发展才有意义;安全优先原则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方式,马克思之前的理论家们对交往的认识功能,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和发展功能都有分散的论述。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全面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为我们认识交往、通过扩大交往解决国内国际矛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变了没有,它和追求盈利最大化目的有没有矛盾等等,涉及到社会主义生产实质性问题,理论工作必须做出回答,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毫无疑问,任何社会形态都有自身特定的生产目的,为了个性的比较,往往需要先对人类社会共有的生产实质进行科学的抽象。 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目的首先都是为了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要生存,必然面临生活的第一需要,即食物、衣服、住房、行路等基本  相似文献   

10.
将人类社会区分为“封闭”与“开放”两种状态 ,并将封建社会以前的人类社会视为封闭性社会 ,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人类社会视为开放社会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思想之一。对封闭社会的物质基础的分析 ,是深刻理解社会开放、分析社会如何走向开放的基本前提。一切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都以相应的物质基础为前提 ,这些物质基础 ,又是由生产力、交换关系和占有关系所组成的有机结构。在这一有机结构中 ,生产力是最基本的要素 ,只有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 ,才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而由于维护生产关系的需要 ,才产生了相应的…  相似文献   

11.
交往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实现的,是社会关系存在的一种动态形式,是联系社会各个系统的中介物,是人类的本质需要。作为物质需要的交往是特定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它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马克思谈道:“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①  相似文献   

12.
社会交往是社会的存在方式.邓小平理论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交往问题的基本看法,世界性普通交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深化社会内部交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社会经济交往关系是其它一切交往关系的基础;坚持交往关系世界吐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史学家的“三长”,即才、学、识,这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提出的。通常以为,“才”,指编写能力;“学”,为史学知识;“识”,为传本史料的见解,观点。史学编辑集史学工作和出版工作于一身,因此也需要具有这“三长”,本文试图论述史学编辑应具有的“三长”的相互关系和职业道德。一、史学编辑的“才”刘知几在分析史学和史才的关系时,讲到了“才”。他说:“夫有学而无才,亦犹  相似文献   

14.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法,即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具体存在的,是人们在一定阶段关于一些基本价值诉求达成的共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共同价值观,并非永恒的;它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和存在的,一旦共同利益消失,共同价值追求也就没有必要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在人类社会进步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性、一定具体差异性、共同的基本价值准则和理念。那么,我们要建构的作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协作、以人为本、共富、和谐作为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读者:编辑活动的起点邱小平对知识和审美的精神需要,使人类具有文化交流的愿望,从而产生了编辑和出版的需求。需求刺激生产,没有需求对象的出版只能因失去现实意义而成为无效劳动。由此我们认为,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是读者而不是作者。编辑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谐的关键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和谐交往是交往实践的理想状态.实现和谐交往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建设和谐文化,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交往和相处中,应当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尊重,便是其中的原则之一。 尊重,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对人类的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之后,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并按照人的需要发展,把需要由低级到高级排列成如下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看来,尊重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其地位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我看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们进行人际交往,建立、维系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指导意义。当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本文试图抽出其中的“尊重的需要”,作为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进行论述。当然,尽管这种论述是粗浅的,我仍然希望这种探讨性的论述是有益的,建设性的。  相似文献   

18.
交往作为社会性行为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中。交往不同于实践但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交往中实现的。交往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的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本质的突出表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交往史,交往活动推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总供给决定的;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所有商品总量,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需要相应的货币流通与之相适应,以实现其价值,这就形成了对货币的总需求。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从事的一切社会历史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某种需要。正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这些需要,于是才有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于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条件下,人们才会提出自由、平等和人权这样一些要求,乃至到了当代,人权问题才会成为一个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唯物史观的需要理论,是打开人权之谜的一把钥匙。我们应当以这个理论为指导,深入考察人权问题的具体内容,批判西方资产阶级在人权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阐明马克思主义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