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瑰丽朝阳     
朝阳市全市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辖北票、凌源两市,朝阳、建平、喀左三县,双塔、龙城两区. 朝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朝阳的母亲河大凌河犹如一条坚韧的丝线,在漫长的岁月里穿起了一连串属于整个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 10多万年前,大凌河岸边的鸽子洞人已学会打制和使用石器,已经围坐在火堆旁咀嚼着烤肉了;境内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这里早在5500年前就存在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古国,世界上最早的女神塑像——牛河梁东方女神塑像的出土,更是证明了这里是中华共祖的故乡!  相似文献   

2.
龙城盛景     
龙城从前燕后燕到北燕经历了99年的光阴,近百年的时光,近百年的建造,龙城已形成一座规模宏伟的都城。在龙城的考古中,发掘出多组隋唐时期的建筑和大型辽金时期建筑址、辽代以前的城市排水系统及大量陶器、瓷器、铁器等,两侧有向东西  相似文献   

3.
正余逛书摊淘书是从1997年初开始的,此前虽然也在书摊买过书,但都是零星的、偶尔的。香港回归那年调入某编辑部担任编辑,方开始着意淘书,想来,已经20年了。辽西龙城作为三燕故都,文化土层厚。城不大,但不乏文化底蕴。单说读书藏书,就很热闹。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路路北、朝阳大街东侧的现电信大楼前自然形成了一个旧书地摊市场,买卖很是红火。余和一群书友时常光顾这里。此地段为城市中心,人车熙攘。  相似文献   

4.
<正>黄河流域诞生了无数历史名人,一代代黄河先哲传承着黄河文明、弘扬着黄河文化。沁河作为黄河的一大支流,孕育了怀庆府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巩固中央政权,明太祖将皇子分封各地以作藩屏。明朝郑藩第五代世子朱载堉(1536—1611),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系明太祖九世孙,郑恭王朱厚烷之子。他一生交游广泛,著述丰赡,对乐律、历法贡献甚巨。本文梳理其交游情况,以期对河南郑藩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5.
姜野 《今日辽宁》2012,(3):33-35
正"不到市区西部,不知道我们的城市发展有多快!"曾经"有区无城"的龙城新区扩展势头迅疾,一条条通衢大道、一片片工业园区、一座座商贸楼宇,在不算长的时段内快速崛起,令人颇感震撼,其高歌猛进的现代服务业尤其可圈可点。"十一五"以前的龙城,给人的印象是城郊农业、新老工厂和城乡结合部民居群落的组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去印度取经的中国僧人,名声最著者有两人,一是法显,一是玄奘。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条丝路上,还有一个北燕龙城的高僧昙无竭。昙无竭西行取经,要比玄奘西行早二百多年。他的取经路线,正是那条穿行于亚洲腹地,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串联在一起的古老的丝绸之路。一昙无竭,北燕龙城人,即现在的辽宁朝阳人,俗姓李,因自幼崇敬佛事,十来岁就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法勇。昙无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五千年文明在这里精彩孕育;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华龙鸟在这里激情腾飞。这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就是朝阳市龙城新区。当人们把目光从亿万年的历史长廊转到现实的时候,就会惊喜地发现,今日之龙城新区正以昂扬奋进的姿态、笃守诚信的品格、追求卓越的勇气和奋发有为的  相似文献   

8.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背枕内蒙古大漠,前临辽西走廊,东接辽河平原,西连华北平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朝阳之名源自《诗经》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取其“凤鸣朝阳”之意。历史上前燕、后燕、北燕三个朝代曾定都朝阳,史称龙城,故朝阳又有“三燕故都”之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古生物化石、佛教文化的重大发现一再带给世人惊奇,这不仅昭示了朝阳的神奇,更暗示着这片土地充满了等待挖掘的未知的神秘。中华民族的“共祖”之地被誉为“中华民族史前圣地,东方文…  相似文献   

9.
<正>有人说,到朝阳旅游,看一亿四千万年的化石文化到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看五千年红山文化到牛河梁,看两千年佛教文化到凤凰山,看一千六百年三燕文化到朝阳老城区。但是,如果都想看的话,那最好到朝阳古街。古街叫慕容街,古街并不古,原来叫双塔古街。2004年,随着老城区改造和文化建市的战略,这一地段变成了三燕故都的地标,成为目前东北地区最大的仿古商业街。古街位于  相似文献   

10.
前燕官学教育兴起、庠学与小学的教育形式与发展进程、崇经尚武的办学特点与历史作用渗透着学校教育在前燕政权由向慕汉文化走向吸纳中原文化历程中的历史使命,加速了慕容鲜卑由游牧民族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迈进。从办学宗旨上看,是流寓前燕的中原士人以宣扬先进的中原文化推进慕容鲜卑由游牧民族社会迈向农耕社会为目的改良慕容鲜卑人教育观念的必然产物。官学教育不仅为慕容鲜卑本民族培养了一批文武兼通的人才,也推动和促进了前燕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慕容鲜卑的文化素质,而接受官学教育旋即成为慕容鲜卑人出仕为官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