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日、美专家、学者,华侨华人,中国劳工代表,“慰安妇”代表。细菌战受害者代表,“潘家戴庄惨案”、“花冈惨案”、“军屯惨案”代表齐聚上海研究对日索赔。 ●美国白瑞·费雪谈怎样才能胜诉。 ●日本律师说,“花冈和解”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日本法院对“慰安妇”的审理是不尊重事实的。日本法院因为时效不愿受理细菌战诉讼,原告既要运用日本法律,还可以引用中国法律,就可以突破。 ●中国专家、学者强调现在已具备全面追究日本侵华战争引起的日本国家责任的条件。战争责任不仅日本政府应当承担,而且当时卷入日本对华侵略的所有个人、法人都应当承担。  相似文献   

2.
1941年美日谈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外交事件,它与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有密切的关系。四十年来,虽然众多中外历史、外交论著对它作过述评,但对其性质和后果仍有不同看法。较为普遍的意见认为是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的。“远东慕尼黑阴谋”,鼓励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引出了珍珠港事件;另一种意见认为很难说双方对谈判有诚意,也许目的是为了蒙蔽对方.罗斯福“尽力使日本承担谈判破裂的责任”,以激发美国人积极参战,但代价是一场悲剧性的灾难;还有一种极端的看法,认为是罗斯福故意玩弄阴谋或苦肉计,逼日本人放第一枪,造成了珍珠港事件,把美国投入战争。前两种意见可能是对这一复杂诡秘的外交事件的片面分析和判断,后者则是为日本法西斯开脱罪责的荒谬言辞。  相似文献   

3.
产品责任,一般是指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及其他供应者对其瑕疵产品造成消费者、使用者或其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所承担的一种民事赔偿责任。关于产品责任,人们普遍认为其肇始于19世纪中叶英美等国的判例之中,当时,它是被作为一种依附于合同的准合同关系来对待的,受到“无责任原则”或“直接合同关系原则”的制约。所谓“无责任原则”,就是指没有合同,就没有责任,消费者只有同生产者、销售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合同(主要是买卖合同)关系,他才能依合同担保责任,就瑕疵产品对自己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要求生产者、销售者承担民事责任。1842年英国高等法院受理的“温特博坦诉赖特”一案就是这方面最为著名的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二战史观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的二战史观剖析郭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整整50年了。这是一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和人民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作为战争的元凶和帮凶,一些欧洲国家逐渐正视了历史,主动反省本国在二战中的行为,并以国家名义承担在战争中的责任。德国政府...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的“东京审判”,确定了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作为发动战争的当事国,其政府对中国国家及其国民负有赔偿责任.从习惯国际法的角度审视,重庆大轰炸作为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一次军事战略行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日本在此次行动中还违反了二战前即已在国际上确立的一系列战争法规及准则.因此,日本作为这些“国际不法行为”的实施者,同样对中国国家、特别是受害者个人负有国家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6.
日俄战争,是沙俄和日本分割中国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在这场战争前夕,沙俄和日本背着中国政府和朝鲜政府,进行了一场无耻的外交谈判.对于这场外交战,苏联史学界一直认为:沙俄政府在谈判中作出了日本所要求的“让步”.沙俄所以让步,是因为对战争“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不想和日本打仗”①.这种见解,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本文试图根据历史事实,阐明沙俄推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实质,澄清苏联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制造的混乱.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美国哈钦斯委员会1946年专门报告《政府与大众传播》(查菲)为起点来解读西方社会责任论中“政府-媒介”关系,认为社会责任论的原意并非是鼓励政府对媒介活动进行介入。查菲在报告中把媒介自律认定为迫使媒介满足社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首要措施,实际上是对政府介入大众传播活动所带来的未知危险的一种规避,即由媒介自律来实现媒介社会责任所承担的危险要低于政府介入所带来的危险。如果媒介无法自律时,只有采取高危险的补救措施,即由政府介入来强制媒介负起所应承担的责任,而降低政府介入所带来危险的唯一方法是劝说政府在介入大众传播领域时要尽量采取积极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战争结束后,日本国内一直有一股政治势力,为军国主义者开脱战争罪责。他们不仅无意反省战争责任,相反极力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辩解,甚至公然鼓吹“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否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依据确凿事实对日本战犯所作的判决,企图将侵略战争篡改为“自卫战争”、“解放战争”。“大东亚战争史观”,就是日本一些势力依据反动的“大东  相似文献   

9.
日本逃避对华战争赔偿责任的历史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灾难,理应得到赔偿。战后,美国主导了日本的赔偿问题,终止和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日本利用国际形势和中国的不统一局面,尽力逃避中国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由于日本政府不能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战争遗留问题,引发了中国民间向日本索赔。日本再次拒绝承担赔偿责任。日本政府对华赔偿的立场,不仅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对日本国民反思战争责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惨痛的灾难。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投降日,日本官方从来不称这一天为投降日,一般只是称“终战纪念日”,有时称“追悼战没者,祈望和平日”。这里表现的心态是缺乏对历史反省的诚意,是对战争责任的推脱。  相似文献   

11.
从1931年“9·18”事变到1945年“8·15”日本无条件投降,在中国国土上,中日两国进行了长达15年的战争,尤其是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战争的硝烟弥漫整个中国的土地。对这场战争,中国一方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日本一方则称为“日中战争”。尽管有极少数的日本人企图歪曲历史,但日本政府的外交辞令和绝大多数日本人民都明确承认“日中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仅从最可宝贵的人的生命的损害来看,中国民间人士死伤为2000万,军人430万,日本军人130万,堪称是极为巨大、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在当时极大地改变了中日两国各自的命运,而且至今在中日两国的政洽、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领  相似文献   

12.
近代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日本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富国强兵和对外侵略之路,他所鼓吹的是一种“为了社会的教育”;而日本当代教育家池田大作提倡的则是一种“为了教育的社会”,致力于一种建设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和对外侵略的教育,一种关爱生命、生命至上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1946年至1948年的东京审判,确定了日本对发动侵华战争犯有破坏和平罪和反人类罪等罪行.日本作为发动战争的当事国对中国及其国民负有赔偿责任.从习惯国际法的角度审视,重庆大轰炸作为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一次军事战略行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还违反了二战前后已在国际上确立的一系列战争法规及准则.日本作为这些“国际不法行为”的实施者,同样对中国及其受害者个人负有国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4.
论公共行政的积极责任与消极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责任是指有胜任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义务,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应承担的后果。从责任的性质来看,为履行一定义务而产生的负担,就是积极意义的责任,即“份内应做之事”,所谓“份”即社会角色,它内含有“职责”之意。以此观之,责任与责任主  相似文献   

15.
由于政治的原因,美国在东京审判中免除了日本生化战罪责,但从法律形式上看,日本的生化战战争责任无法免除。90年代以来,人们从捍卫人权的角度对日本生化战争犯罪的追究和诉讼,从法理上其实是基于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中“对人道的犯罪”的原理。生化战伤害不是一般的战争伤害:一是它的极端反人道性,二是它的严重违背国际公约性,三是它的战后长期遗害性。战后赔偿诉讼的意义,并不完全表现在诉讼的结果上,而重要的是表现在其过程中,它的确切中了日本战争责任的要害。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11,(28):59-59
日本民法第710条规定:“因侵害他人的身体、自由、名誉及他人财产权,依民法第709条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除对于所产生的财产损害进行赔偿外,加害人还应承担财产损害以外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7.
产品责任,一般是指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及其他供应者对其瑕疵产品造成消费者、使用者或其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所承担的一种民事赔偿责任。关于产品责任,人们普遍认为其肇始于19世纪中叶英美等国的判例之中,当时,它是被作为一种依附于合同的准合同关系来对待的,受到“无责任原则”或“直接合同关系原则”的制约。所谓“无责任原则”,就是指没有合同,就没有责任,消费者只有同生产者、销售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合同(主要是买卖合同)关系,他才能依合同担保责任,就瑕疵产品对自己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一九○四年至一九○五年,日本帝国主义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及太平洋的霸权,在中国东北地区打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即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的爆发是由帝国主义掠夺瓜分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沙俄争夺殖民地的“远东政策”和日本征服中国的“大陆政策”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19.
试论日本否认战争罪行的历史根源孙月华二战结束已过去半个世纪,日本作为战争的发动国之一,应负的战争责任也早有公论。然而,从战争结束至今,日本国内始终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否认战争罪行的逆流。下起民间社团“遗族会”,上至某些政府要员都在处心积虑地美化战争,为日...  相似文献   

20.
试析英国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的心态和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英国政府一方面企图恢复英日同盟以保其在华的既得利益;一方面为维护自身“世界领袖”的形象而尽量使国联避免承担解决事变的责任。从这种阴暗的心态出发,英国在处理“九一八”事变时采取了“貌似中立,实则偏袒(日本)”的立场,还想方设法将解决事变的责任推向美国,并力劝中日两国“直接交涉”,甚至以“国际调查”为名,让事变的解决不了了之。英国只顾一己之利,漠视国际正义,不仅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危害了世界和平,结果自己也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