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职业女性继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重点调查研究知识女性接受继续教育的状况及原因,可知:职业女性培训进修的机会比男性少;职业女性培训进修的愿望不太强烈,其主要原因是家务拖身;大部分女性认为重男轻女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女性认为男人的事业比女人的事业更生要;由于各种压力,部分女性出现身心疲劳等不良状态。因此,应大力宣传现代女性角色观,唤起女性对自我潜能的认识,加强女性心理素质教育,根据女性特点安排女性继续教育计划,不继提高女性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徐坤"都市即景"系列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坤的"都市即景"系列作品,对都市职业女性的女性意识特点进行了揭示.现代社会对女性的社会定位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家庭定位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职业女性处于性别角色分裂的精神困境.她们虽然具有了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利和经济上的独立,但她们中很多人内心仍然残留着浓厚的传统性别意识,尚不具备明确和充分的女性自我意识,受制于无法颠覆的男权文化困境.职业女性生活及女性意识在徐坤的笔下,呈现出滞涩而苍凉的轨迹.徐坤对都市职业女性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探讨,对都市文学建设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急剧转型深刻影响着现代女性的命运,现代职业女性在把握自己的命运时,处于一种无权或弱权状态,造成了职业女性角色扮演冲突与角色紧张。笔者首次从家政哲学作为科学的思维理念与思维方法这一立场出发,提出解决职业女性角色紧张问题,应在不断反思我国生活场域中不合理因素的同时,更加关注和引导职业女性对提升自我增权能力的认知与反思问题,进而为有效提升在职业女性在参与家庭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增权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新的视角阐释了巴金《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曾树生是旧中国职业女性的一个典型,通过对她的生活和命运的展示,真实地反映了20 世纪中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个普通职业女性的生存状况。曾树生形象是“五四”新女性形象的丰富和发展,她在精神上经济上具有独立意识。这一形象蕴涵着巴金对女性的生存意义及出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革中,职业女性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性社会角色的多样性、新型化,形成了当代职业女性道德价值的多元选择与价值目标的不同追求。许多职业女性萌生了在社会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愿望。其中知识型中的智者强者开拓进取,奋发有为,脱颖而出。一批女专家、女学者成为科技战线的生力军,有的已成就斐然,蜚声中外。在工商企业等经济领域,也有一批令人瞩目的女厂长、女经理,展示着现代女性的风采。拼搏在新兴行业各领域的职业女性,突破传统的女性职业观,以崭新的生活态度与生存方式从业敬业,开创出新局面,从而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树立起当代职业女性的新形象。她们明显感到自己的经济收入提高了,  相似文献   

6.
一个平衡的女人,不一定面面俱到、完美无憾,但一定是踏实、宁和的。也许看尽了人世繁华才能真正平静淡泊;也许回归家庭才能意识到男人是秤,女人是砣,人生的平衡缺一不可;也许经受了职海数年风霜雨雪的历练锤打,才能不再贪婪于一时的名利;也许有的女人就是天生拥有让男人动心让女人羡慕的优雅平和。正如《人力资本》杂志今春推出的这些女性经理人,她们不仅获得了家庭、事业成功,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职业女性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7.
《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生动地刻画了现代职业女性的心理状态以及她们面临的生存困境。本文尝试从身份认同的困境及本体性安全感缺失两个层面来挖掘该故事主人公焦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给现代女性带来了更多地参与社会发展与竞争的机会。她们在与男性竞争中获得事业成功的同时,仍然承载着传统意识上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形象。这两种角色的统一,产生了传统意识对现代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与困惑。转变传统观念,适时转换角色,增强自我意识,是女性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王熙凤是个模样标致、言谈爽利、心机深细而男人不能及的人物,她的语言机智、诙谐,干脆利落的智慧多是通过善于夸赞,言谈得体,幽默谐趣等体现出来的,这对现代职业女性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职业女性是指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劳动,摆脱依附性、有自己的职业的自立女性,在工作和事业上的成功都离不开和别人打交道的人。职业女性如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了解人际交往的内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运用交际中的吸引与排斥;培养与他人沟通的能力都是培养职业女性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儒家女性观最早强调的是男女有差别而非有贵贱,其后妇德之“顺”的理念演变得日渐严苛,直至达到“夫权至上”和“贞烈”的极端。20世纪两次狂热冲击也并未真正落实“男女平等”。现代中国应反思儒家女性观,去芜存菁,从社会及女性自身两方面努力,以达致两性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社会普遍认为女性不适合参与金融投资,女性专业投资人的投资能力亦不如男性。本文利用新浪财经第三届投资顾问大赛的数据对证券投资行为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男女选手总收益是没有显著差异的,而短线交易频次和较长时期(三个月)的活跃度都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男女投资顾问的投资能力相当,没有孰优孰劣,而二者的投资风格是有差异的,具有互补性。证券公司应放弃偏见和传统观念,充分肯定并重视女性投资顾问的价值,提供更好的职业平台和发展机会,以便发挥其作用,同时女性投资顾问也应树立自信心。  相似文献   

13.
“五四”爱情神话的浪漫激情与理想欢悦的美好书写,在张爱玲笔下变成了势利卑微的俗世追求,男人“为谋欢而谋爱”的经济操控,女人“为谋生而谋爱”的经济依附,彼此为各自利益而较量盘算的情场游戏。爱情不再纯洁、崇高,它充满了欲望杂陈的世俗气息和无爱的“爱情逐求”。张爱玲拆解了神性的爱情,将它还原成千疮百孔的俗世人生的本来面目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金陵十三钗》讲述了十三个妓女为保护一群女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故事.抛开这些感人的故事情节,人们发现影片背后隐藏了诸多的权利斗争,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斗争尤为激烈.在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下人们发现男性和女性处于一种“看”与“被看”的模式下,女性被男性控制和规定,而女性却处于沉默的失语中.面对父权统治的社会,男性还将女性虚构成“天使”与“厌女”的类型,一方面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利统治,另一方诱发了女性间的斗争.因此有必要来探讨用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方法来解析这些利益之网的实质,解构“看”与“被看”的模式以及通过对女性特质深入分析来颠覆父权社会虚构出的两种女性的谎言.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高校女生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女生的发展状况主要从学业与能力表现、职业准备、社会交往、政治和社会事务参与、婚恋状况、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别观念等七个方面衡量。研究发现,高校女生在学习表现上并不落后于男生;绝大部分女生赞同女性也应该有自己的一番事业;通过寻找兼职及获得职业证书的方式为自己积累求职资本;更偏好与初级群体建立联系,和其他人建立起情感性的密切关系;在政治活动和参与社团活动等方面并不落后,有更多的女生加入社会公益组织;在平衡学业和情感关系上,高校女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高校女生的社会性别观念日趋理性、平等。高校女生有着良好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环境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处于不利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知识女性相对集中于高等院校,成为维护学校稳定、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高校女性仍处于职业结构的低端。由此表现出的性别歧视有其产生的复杂原因。改变高校女性职业困境,需要社会大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女性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与施叔青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与80年代创作了多篇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指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困境,并揭示了女性原始而又恒久存在的“原罪意识”。在物欲和情欲的支配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无法活出自我,逐渐沉沦下去。而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虽然曾一度沦为物质的俘虏,但大多能走出来自省,从欲望中觉醒,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8.
男女平等范畴是对男女平等历史演进过程的反映。男女平等范畴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其内涵已经关涉到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文化、伦理等诸多方面。这为我们多视角透视男女平等范畴的复合内涵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多视角透视男女平等范畴的复合内涵也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全面地把握男女平等的理论内涵,有利于全面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确立妇女运动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和长期的奋斗目标。在理解男女平等的内涵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由于男女平等内涵是历史生成的,因此不能用静止的方法把握其内涵。二是不能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将男女平等理解为数量上的绝对平均。三是理解男女平等必须建立在保障男女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四是正确全面地理解男女平等不能无视男女在性别、生理与心理上的差别。与此同时,必须反对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9.
律师的执业风险可分为安全风险、责任风险和准风险。律师执业风险的产生,既有立法的原因,也有实践中管理疏忽和律师自身等原因。防范律师执业风险,应加强和完善立法,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律师执业责任保险制。此外,律师也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0.
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澄清其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社会意识的性别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先进性别文化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需要超越性别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两性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法律政策层面,正确把握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在社会生活层面,营造女性和谐的家庭与职业关系的文化氛围;在女性自身层面,处理好主体意识与性别角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