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鲁迅谓《三国演义》有三条"缺点",所论有失公允,甚至贬低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叙事"七实三虚"已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所普遍接受,王渔洋"被它闹昏了"不是《三国演义》的失误。《三国演义》中"好的人"也有"坏处","不好的人"也有"好处",并未"出乎情理之外"。《三国演义》"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是否不一致,无法说清楚,"文章和主意"完全"符合"是不存在的,成功的作品皆"形象大于思想",曹操的"豪爽多智"和诸葛亮的"狡猾",恰好说明人物性格的复杂多维,这是小说艺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看儒家文化对士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振铎先生在评价《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演义》)时说过:“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见《〈三国志演义〉的演化》) 深入地剖析一下诸葛亮的形象及其悲剧性命运,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着力塑造的这个头号理想人物,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身上,不仅熔铸了历代封建文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们的追求和向往,寄托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而且他一生的所做所为,更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文化对封建士人的深刻影响。 中国的士人阶层,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不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他们只能依附统治阶级,随社会形势的变化而沉浮。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知识分子只能将实现自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在刘备集团中寄托了人们的治国理想,这一理想与儒家学者所设计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即君臣之间"同休戚,共祸福",君民之间"秋毫无犯"。在"忠"与"义"的关系上,《三国演义》的评价标准是双重的、不确定的,带有乱世的某些特点。在三国争雄的过程中,刘备集团一直势力最弱,其重要原因在于刘备集团以"仁"为本的政治理想与残酷的政治现实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在《三国演义》成书的时代,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还没有产生,但在曹操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法情结合、多奖慎罚、应变灵活、协调沟通、信守诺言的思想和作为已有了现代公共关系思想的闪现。这些“准公共关系”思想对现代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创业史》的评价,我们应该像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一样,不能因为作品的思想局限而否定它的艺术成就;在人物描写方面,《创业史》主要采用心理描写,而不是像赵树理那样在故事的发展中呈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了一个多彩的农民意识世界;在结构形态方面,《创业史》不是通过描写某一个人物的人生轨迹来表现主题的"时间"小说,而是通过描绘同一时空下几组人物思想意识的交锋来表现主题的"空间"小说,展现出了一个开阔的农民生活空间,开拓了"宏大叙事"的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黄开军 《殷都学刊》2011,32(1):52-58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典范,曹操是《三国演义》重点突显的反面人物。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屡次掀起为曹操翻案的热潮,无不指《三国演义》为丑化曹操的罪魁。小说中曹操的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确有所出入,但小说并没有丑化曹操,演义中曹操的劣迹、罪行都有史料依据。相反《三国演义》在详细描述曹操的征战、治国、齐家诸活动时,客观上对其进行了美化与拔高。为曹操翻案的无病呻吟的奇怪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受中国特定的政治、社会气候影响,并不是学术自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曾以无可辩驳的大量史实,说明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这个艺术家族中最显赫的代表,有如盛开的百花园中的“一根最高的枝条”。关汉卿正是元曲艺术家族中最显赫的代表,元曲花坛上的“最高枝”。 元代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阶梯上一个十分黑暗的阶段,阶级压迫极度沉重,民族歧视至为严酷。违反人道,违反人性,兽道横行的社会现实,正催促了卫护人道,卫护人性,反对兽道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勃发。人道主义因此成为有元一代文学的,特别是元杂剧的普遍主题。我们在元曲里“所学到的东西比从  相似文献   

8.
儒家治国方略是指儒家在治国主张方面的方案和策略,是封建社会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决策,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也不是孤立的政治措施,而是儒家通过融会各家思想所形成的基本的治国指导方针,是在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中起重大作用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从它的宏观架构来看,是以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既有哲学理论基础又有伦理准则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伦理政治观。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成就为海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相对而言,《三国演义》版本的整理工作却还比较薄弱。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力求取得较大的突破。《三国演义》版本整理的现状现存的《三国演义》版本颇多,重要的有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  相似文献   

10.
就其代表作家最具特色的作品而言,京派小说的创作方法不是现实主义,而是浪漫主义。其浪漫特色主要表现在主张回归自然、描绘理想境界、具有抒情色彩以及某些篇章对于奇风异俗的表现方面。但它的浪漫主义又具有其独特性它不是我们所习见的英雄传奇类、魔幻类或感伤抒情类,而属于乌托邦类;在审美追求上它崇尚和谐而摈弃崇高与汪洋恣肆,疏离政治而非干预政治。京派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是由其创作方法的内在结构所决定的其创作宗旨是净化灵魂、美化人生,因而选择将描绘社会现象与“写梦”结合而以后者为主导,以描绘健康自然的人性、人生状态为主导。  相似文献   

11.
《第七天》是能代表余华的作品之一,无论是从小说的叙述力度还是叙事主题以及文学性上都能体现其创作特点。《第七天》是余华对现实的一种直接书写,它的重点并不是记录社会事件,而是通过人们在现实中的生存状态来表现人性。余华在敌视现实的同时又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在尊重现实世界的同时,带领人们寻归精神上的"第七"。  相似文献   

12.
人性的围城     
宣杰 《云梦学刊》2002,23(2):64-66
《围城》真正目的不是在批判社会,而是要挖掘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两面性,我们把这种两面性叫做人性的“围城”。我们从方鸿渐的婚恋、学业、事业和生活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中,可以把握小说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产权制度性质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封建社会土地产权制度属于私有制的历史结论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在政治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的情况下,纯粹经济意义上的私人土地所有权,在中国历史上不曾获得独立的地位和达到自主的地步;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追求,主要由政治途径实现;从总体上看,地主阶级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土地的经营上,而是放在政治的权力经营上,结果注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经济停滞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看历史上的曹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耀东 《学术论坛》2006,(12):158-161
在中国历史上,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曹操是空前绝后的一人。可是提起曹操,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数落他的种种不是。其实,撇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纯客观的历史视角审视曾经近两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们会发现这位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在感情倾向上具有强烈善恶观的部分《三国演义》评论者,其理性认识和学术研究理念的公正性,常常被《三国演义》中儒家性善观、封建正统观所禁锢。非善即恶的道德倾向性使当代学者在评判《三国演义》时,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描写上的历史局限性缺陷,更多的是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春秋笔法来进行回护性批评,这使学者在论著中引用的论据往往与其文中的结论相互抵触。  相似文献   

16.
《江汉学报》1962年第3期上发表了林丙义同志所写的《地主经济下封建赋役征敛的基础》一文,阅后深受启发。林同志认为封建社会地主经济下赋役征敛不是基于封建国家对土地的垄断,不是基于国家的最高土地所  相似文献   

17.
高专诚同志所著《孔子·孔子弟子》一书,是儒学研究的新成就。它的特色,余浅见所及,主要有以下几点。1、把思想冲突放到了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分析其原因与意义。儒学繁衍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但孔子一生,博学笃行而无所成。他的弟子冉求在鲁国从政不久而战功显赫,政绩出色,不是因为他推行了孔子的主张,而是因为他执行了季氏的政治意图。作者认为冉求在鲁国实行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小说”的当代嬗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历史小说”的当代嬗变王世城历史写作在中国文学史中源远流长。从《春秋》、《左传》到《史记》,再到《三国演义》、《水浒传》,历史作为一个清亮的文化源头,时时介入混浊不清的现实。只不过,历史写作从来不是为写史而写史,它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每次历史书写总...  相似文献   

19.
概说:现象与现实 近几年在对明清小说研究中,对《三国演义》的研究表面上似乎更广泛深入开来。然而统观这些研究成果,无论是对《三国演义》的性质、主题的评说,还是对其艺术成就、创作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无不是一种浮于表面的浅尝辄止的因袭,甚至流于一种盲目的“颂扬”和“陶醉”之中。大凡论文著作无非在“肯定智慧、重视谋略、歌颂武勇、奋励图进、积极入世、秉公执法、提倡求实”等方面下“功夫”。有的学者在分析其“知遇之感”时,甚至认为它“具有使政治人性化和理想化”的功能。更有些学者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三国演义》就其艺术成就来说远不如《红楼梦》、《水浒传》,但在民间读者中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后两者;从作品的遭遇来看,《红楼梦》被目为‘诲淫’,《水浒》被视为‘诲盗’,屡加禁止,而《三国演义》却能幸运地被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普遍喜爱。基于  相似文献   

20.
浅析《红楼梦》里的“梦”黄燕尤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学艺术峰巅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早以它精湛的艺术赢得了世界声誉。《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正如小说标题所提示的,是全书贯穿了一个“梦”字。可以说,小说以“梦”的形式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把理想与现实,梦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