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 曹魏屯田对当时的社会有着重大影响,曹魏屯田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曹魏屯田中,江淮地区的屯田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研究曹魏在江淮的屯田,不仅有助于研究曹魏屯田制,而且有助于我们回顾安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曹魏屯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战乱,造成了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曹操:《蒿里行》)江淮地区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场,所遭到的破坏更为严重,袁术统治江淮时,已是“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三国志·魏志·袁术传》)建安七年正月,曹操回到故乡谯(今安徽毫县),看到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加上旱涝、瘟疫等天灾影响,使得各地粮食产量急剧减少,经济快速倒退,战争需求与粮食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维持生存和扩大自身经济军事实力,各地军阀诸侯纷纷采取措施以提升粮食生产。其中,以曹操为核心的曹魏集团实施的屯田制度规模最大,执行时间最长,也最成功。屯田制度为曹魏军事集团统一中国北方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对屯田制度的重视和有效组织实施也鲜明地反映出曹操卓越的军事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3.
邺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座著名的都城,在这里曾发生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政治斗争.通过对这些政治斗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邺城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地位.一、邺城内为皇位进行的斗争自从曹操占据邺城后,东汉的政治中心实际上也就到了这里;汉献帝作为傀儡皇帝,其所在的都城许昌只是形式上的政治中心.曹操和汉献帝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明争暗斗,争斗的焦点主要是汉献帝之后,统治权继续属刘还是移归曹氏.曹操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荀彧一直为曹操出谋划策,是曹操最主要的谋士.荀就因为在建安十七年(214)反对  相似文献   

4.
屯田制推行于北朝的始终,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它在北朝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为隋唐广行屯田开先河之作用方面,都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与零散,故未见前人专门的论著,甚至有的通史在提及北魏由鲜卑人(包括鲜卑化的汉人)所组成的镇兵时,称他们是根本不知生产为何事的破坏者。今辑录散见的有关资料,就北朝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推行屯田制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其规模与效果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为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所以不揣谫陋,将下面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希望获得史学界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5.
周峰 《今日南国》2014,(12):56-56
赤壁之战曹操败兵的真正原因 历史中的曹操确实在赤壁之战中被烧了舰队,但这不是让他决心撤退的真正原因。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来自北方的曹操军队一到赤壁就开始生病。面对疾病造成的严重减员,曹操只能撤兵。  相似文献   

6.
官田这种封建国有土地形态,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之中。南北朝以前,其主要形式为屯田制;北魏至隋唐,主要形式是均田制。到了宋代,大土地所有制迅猛发展,国有土地急剧衰落,成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仅就宋代官田衰落的状况和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凤凰、吉首、花垣、保靖、古丈、沪溪、麻阳七县市,自清朝嘉庆初年,实行屯田制度,历称“湖南有屯七县”.屯田制度,是特殊形态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其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国家,不许买卖和转让.这种制度使苗族人民失去了大量的土地,使苗族聚居区越来越小,生活条件日益恶化,民族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把本来就已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看三国英雄,曹操实属胸怀大志,文韬武略之辈。曹操曾经叱咤风云,但他死后骂名最多。从北宋的时候,人们就非常痛恨他。到了《三国演义》里面,曹操更是一个谋权篡位的奸臣。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相似文献   

9.
我对于曹操的看法,基本上与谭其骧、楊炳、刘知渐三位先生的意见相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我们不能够把曹操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过份地看重了!至于“翻案”,就只能够论述这一伟大人物的个人品质与才能这方面居多,至于当时社会能够给这一人物推动到什么程度,那是还有其他原因的。当然,一个伟大的人物,主要是看他能否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到什么程度,与其运用的巧妙,其成就之伟大  相似文献   

10.
头发保卫战     
曹操在一次领兵打仗的时候,颁布了若干条军纪,其中包括不许践踏农户的庄稼,违令者斩。可是,偏偏曹操的战马受了惊,一下子踢倒一大片庄稼。曹操立刻拔出剑来要自杀,以示军纪严明。手下连忙拦住,说,我们打仗怎么能没有大王?大王可以例外。曹操想了想,用剑把头发割下一大绺来,说,既然如此,我就割发代首吧。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期,天下混乱,战争此起彼伏。这一天,魏王曹操带领军队到远处去打仗。士兵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马不停蹄地向目的地进军,到中午时分,士兵们个个累得筋疲力尽,被太阳晒得大汗淋漓,口渴得要命。曹操看到士兵们无精打采的样子,只好下令停止前进,原地休息。而曹操自己却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不安地走来走去,同时也在思考着解决士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曹操形象的审美认识价值、“为曹操翻案”,以及《三国演义》的不同版本中曹操形象的差异等;近20年来,研究者则主要运用新的理论视角来透视、解读曹操形象,这有效地拓展了曹操形象研究的审美空间。不过,回顾百年来的曹操形象研究,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也由此引发了一些耐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自从明代作家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以来,人们都知道了“三国”时有一个著名的奸狠毒辣的反面人物白脸曹操。不管是“肆意歪曲历史”,还是“肆意丑化曹操”,反正流传了几百年,人们都知道曹操是白脸的。正象鲁迅说的那样,“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郭沫若同志根据历史事实才给予这位白脸曹操翻了案,换成红脸的,恢复了他叱咤风云、卓而不群、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面目。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与吉川英治《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的比较,我们发现中日曹操形象出现了分野。这种分野,正是出于日本民族"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曹操这一形象在日本文化有意和无意的过滤中发生了变异。他们从罗曼蒂克式的诗人性格入手,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国封建道德的束缚。"知人"以"审己",通过考察曹操形象在日本的流变,将为我们重新审视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提供新的视角,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以理性的眼光去重新解读本民族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溢"、"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6.
曹魏屯田,从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募民屯田许下算起,到魏元帝威熙元年(公元264年)下诏废除为止,实行了近七十年,但是对于屯田的管理方式,史界学历来就存在着分歧。目前仍然存在着三种不同意见:多数同志认为,曹魏屯田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大司农,一些同志认为曹魏屯田分两个阶段,建安十八年以前属司空府(曹操为丞相后属丞相府)管理,以后属大司农;近年来又有同志提出,曹魏政府对屯田的管理,黄初元年以前属司空府(后为丞相府),黄初以后属尚书台。在这里,我仅根据接触到的一些材料,谈一谈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关于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问题,已成定论。即使是“盗嫂受金”、“不仁不孝”之徒,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曹操也一概收揽,委以重任。还有一些论著,既讲曹操“唯才是举”,又讲曹操“任人唯贤”。我认为“唯才”和“唯贤”,二者不能等观,说曹操用人“唯才”,也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大量的史料证实,曹操用人是重才也重德的。拙文试从曹操人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曹操“求贤今”的思想实质和曹  相似文献   

18.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滥"、"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9.
杀人和所谓“奸诈”,是评价曹操必要涉及的两个问题。五十年代末,郭沫若、翦伯赞同志带头替曹操翻案,他们分别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但是,史学界长期以来在这两个问题上并未取得共识。张大可同志近年来写了不少关于曹操的好文章,但在《关于曹操评价的几个问题》①一文中,就以上两个问题所持的观点本人实难  相似文献   

20.
曹操新论──兼论《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塑造艺术王同书很长时间人们总将名人曹操之所以变成白脸大奸臣,看成是由“三国戏”和《三国演义》造成的,包括苏轼等著名文人都持此见,好象《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让人们深恶痛绝,因而到了新中国诞生初期,出现了著名的《替曹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