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中西古代城市起源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将依据考古材料,对中国、西亚和欧洲古代城市的起源做些比较研究。一、耕种农业是城市诞生的经济基础现在已知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大都出现在新石器时期,都诞生在耕种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西方学者将耕种农业的兴起称之为“农业革命”。耕种农业使人类控制了自己的食物供给,增加了人类食物供应总量,使人类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剩余粮食。而更多的剩余粮食刺激了分工的发  相似文献   

2.
西方学者关于游牧文化起源研究的简要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期西方学者对于游牧文化起源的解释通常是围绕将游牧作为渐进式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展开 ,近年来西方学者则倾向于游牧出于混合经济 ,认为游牧专门化的动因包括自然条件变化、人口压力 (以及相应的农业扩张、都市发展和聚落扩展 )、工艺专门化、贸易联系、政治环境、迁徙等方面 ,其中Khazanov对于欧亚草原及沙漠 (半沙漠 )地区、近东地区、中东地区、非洲大陆、欧亚北部地区和亚洲内陆高原游牧业起源情况的总结代表了西方学者近期的整体性认识。本文首先对这些情况进行介绍 ,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学者在游牧起源问题研究上的基本取向进行了评述 ,并且指出了其在中国游牧业起源研究问题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艳莉 《兰州学刊》2011,(3):84-88,142
西方的研究表明,犬儒主义在组织中普遍存在。最近10年,组织犬儒主义研究在西方日益兴起,已被西方学者视为员工和组织关系的新范式。而我国对组织犬儒主义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文章从犬儒主义概念起源入手,分析了组织犬儒主义概念的内涵和具体测量方法,并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系统梳理,指出组织犬儒主义的产生根源和负面影响,最后提出在中国情境下开展组织犬儒主义研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二十世纪一直为学界争论的汉语“史诗问题”。一个世纪以来,为解决这个在西方文学起源的视野下而产生的问题,前辈学人提出了许多看法。可是在仔细检视之下即可发现,各种假设和解释均不具有切合事实本身的充分真实性。这件学术公案是诸多学者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将西方文学的起源模式移至中土,解释中国文学的起源而产生的。作者认为,将西方文学史的起源模式,当作具有普世性的文学史起源的解释框架,以史诗作为解说中国文学源头方案的合理性是可以质疑的。因为其学术意识并非源自对事实和材料本身的深切了解,而它背后存在的对西方话语不加反省的盲从,也应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5.
桂琳 《晋阳学刊》2006,(6):21-24
“公共空间”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在如何界定和使用这个概念上存在着分歧。美国学者兰西.弗雷泽对“公共空间”的研究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公共空间”研究热中的产物,她在研究中对这个概念的涵义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对哈贝马斯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颠覆性的创造,这对我国学者引进这一概念也是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文化身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世界范围的现代性思潮中 ,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西方重要学者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中国学者同样在面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对全球化话语的合法性加以思考 ,对全球化中的中国立场加以定位 ,进而表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身份 ,即强调差异性、边缘性、少数话语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多元互动对话 ,并强调这种对话应该成为第三世界话语向第一世界表达自己思想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
文明研究,是当代西方学者热心的课题。在研究中,他们不仅提出了许多新见解,而且还应用了不少新方法。这些方法,一方面反映了西方学者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着新技术革命对文明研究方法的巨大促进。这后一方面,是很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并批判借鉴的。本文拟对西方未来学“悲观派”代表米都斯小组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以及“乐观派”代表托夫勒借用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进行简略述评。  相似文献   

8.
谈判心理学家对谈判行为机制的研究,主要基于西方文化中对合作与竞争关系的理解。国内学者若完全复制西方研究范式和借用西方概念来考察中国谈判者的行为机制,则不能对本土情境中的谈判行为给出贴切的解释。本文通过分析西方文献中基于收益假定的合作型谈判行为构念与中国谈判者基于"关系"的合作行为以及两者的异同,最后以此为例论述了我国学者可以使用高度情境化的概念来开发本土谈判理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有关文明和国家起源的讨论非常热烈,对构成文明的诸要素,如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灌溉农业或大规模牲畜饲养业的发展,金属器具的广泛使用,政府管理机构的形成,专业工匠的分工,宏大礼仪性建筑的兴建,远程贸易的经常化以及有关记载的天文历算的存在等等,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相形之下,人们对文明起源中两性关系的变化则论述甚少,是为不足.笔者认为,两性在文明前夜的激烈争斗是文明起源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理应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国外学者关于劳动价值理论讨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3 0多年来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西方国家的学者对作为《资本论》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更多地持否定态度 ,而维护劳动价值论者对反对者也给予了针锋相对的批驳。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 1 9世纪末到 2 0世纪 3 0年代 ,西方学者大肆攻击、篡改、歪曲和诽谤《资本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凯恩斯、伯恩斯坦等 ;第二阶段 ,从 2 0世纪 40年代到 60年代中期 ,西方学者开始对《资本论》进行解说 ,总体上承认其科学性 ,但在具体问题上往往否定之 ,并企图用现代西方经济学来解释马克思的基本理论 ,代表人物有…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不仅在当时处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垄断地位,而且对中华文明的承传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绵延不绝、未曾"断裂"的文明,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便在于当时汉族士族阶层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自汉末魏晋以降,中国社会处于不断的内部分裂与动乱状态,特别是为时长久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昔日作为华夏文明核心地域的中原及汉族王朝政治中心的都城,自然失去了其文化中心地位,而散居各地的世家大族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士族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承传者.当时的士族,就其地域群体特征而言,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江南地区的自汉代以来成长起来的所谓"吴姓士族";二是自两晋之际及其后从北方迁移江南的所谓"侨姓士族",二者可合称为"南方士族"群体;三是在北方民族融合过程中流居故土的山东、关中等地的士族,可统称为"北方士族"群体.这些士族群体虽然由于各自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家世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其文化表现与特征存在诸多差异,也由于这一时期南北、中外文化交融等因素的影响,各家族学术文化异彩纷呈,但其家学门风的核心与基调则依然保持和延续着儒家的礼法与礼学的传统,并以此整合其他各种文化要素,从而为此后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存在着一种依傍、移植、临摹西方哲学或西方哲学的某家、某派理论的倾向。有学者认为,这是对中国哲学的史料“梳妆打扮”、“削足适履”去填充西方哲学的表格或框架。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丧失了,中国哲学成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史。因此,提出“重写中国哲学”的问题,希望能够建构一种真正纯粹的、用本民族话语来叙说的“中国哲学”。为此,我们组织了“重写中国哲学”三人谈,现推荐给读者,希望能给学界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仲伟民 《河北学刊》2003,23(2):166-170
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多次提到中国,并提出了关于中国的一些独到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中国对白银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白银的流通和价格。但与西欧国家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相比,中国早已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与五百年前马可·波罗的描述相差无几。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因为极端轻视对外贸易,轻视制造业,以及落后的法律制度。作为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者,斯密显然已敏锐地意识到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重要性,所以,他屡屡对中国的海外贸易政策提出批评。斯密的思想成为当时英国的官方学说,并进而可能影响了英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里,"经济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但中国经济是否能可持续增长成为国际关注中国的新热点.西方文明号称有所谓的"民主"、"人权"、"法制",在一些西方人眼里,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竟然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对此,简洁、准确、通俗地表述文化的"中国特色",建立"人类文明话语创新"工程,探索、定义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社会的"永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志啸 《晋阳学刊》2007,(3):102-107
叶嘉莹研究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其出发点是因为看到一些西方学者和国内的青年学者在诠释中国古诗时往往出现偏误,她觉得有责任做纠偏工作。而在实际评说中国古诗的过程中,她感到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非常有必要,它有助于对中国古诗的深入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具体阐释分析上,她自己即以比较现代的观点阐释了陶渊明、杜甫、李商隐的诗作及其特征,同时又提出了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与融会是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这一趋势下产生的一个项目 ,旨在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来研究夏、商、西周的年代学问题。其目的有二 :一是做一个有现代科学根据的三代年表 ;二是为进一步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打下一个基础。现在 ,“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告一段落 ,下一步就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这个研究对整个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国外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公平一直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是热点问题。许多国家都积极地从法律、制度和社会政策等方面,建构适合自己情况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基于对国外社会公平保障的理论溯源和制度考察.推进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切实着眼当今中国实际,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确立正确的社会公平保障理念,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艾特玛托夫是苏联时代吉尔吉斯地区的一个著名作家。国内关于艾特玛托夫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单维的政治-人性批评,到当下多维视角的文化批评,可以看做中国文艺批评观念演变的一个缩影,即从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到90年代的形式主义批评,再到21世纪的文化批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学者研究俄苏文学的方法论转向,亦即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继而走向内、外部研究的融合互渗。  相似文献   

19.
郑亮 《云梦学刊》2009,30(5):92-96
西域作为中原文化整体想象的结果,在东方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曾经长期承担的作为东方文化的互补和参照的功能。在大唐帝国时期,中原文化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域实际上已逐步融入了中原文化,西域以西替代了曾经的西域的角色,也就是说西域实现了由他者向自我的角色转变。通过理解作为与东方文化相对的西域文化,对于理解今天的新疆地区的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丁文 《云梦学刊》2007,28(3):32-36
吴福辉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学术小品,显示出他对研究对象新旧驳杂特质的把握能力与体察同情;其在海派文学研究领域内的沉潜与拓展历程,展示出一位学人如何“寻找自我”的经历,吴福辉的个案为深入了解20世纪80年代学者这一特定时代中特定一群的独特价值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