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再生产问题通常都理解为社会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其实,社会再生产的内容不仅仅是这一方面的关系,它还包括广义工业和广义农业的再生产运动。两大部类的关系与广义工农业的关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两大部类的关系不能代替广义工农业之间的关系,因此,决不能把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完全归结为两大部类的关系,在研究两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鉴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关系,把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界定为农村部门,把工业、城镇、城镇居民视为城镇部门,把"三农"问题抽象为农村、城镇两大部门的交换与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与城镇部门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其原因是城镇与农村两部类再生产失衡的结果。所以,把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部门改造为农业加上轻工业的第二部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开放经济下的马克思再生产模型及实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扩大再生产模型,体现了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多年来我们一直以这一模型揭示的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指导社会主义再生产实践,把握对积累与消费的客观制约。但是,马克思的再生产模型是科学的理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的原理和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原理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就是两大部类关系钓具体化。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的原理和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原理,虽然都是揭示社会再生产的原理,但它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原理;它们之间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是同一个原理的“抽象一般”和“具体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罗莎·卢森堡、列宁和希法亭在围绕资本主义是否崩溃以及扩大再生产是否实现问题进行争论时分别侧重商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货币资本循环,都没有从三者统一的角度把握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马克思在破解“斯密教条”的基础上,以价值的纯粹流动性为中介,揭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异,描述了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作为资本的价值在两大部类之间的运动,指出这一运动以资本价值的流通为基础。“资本再生产图式”之所以能够透视现代社会的结构,是因为这一“科学抽象”将经验上升为知识论本身,范畴的运动蕴含了资本运动的现实。在《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马克思坚持了对“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视,这一判断是基于MEGA2《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部分和对《资本论》第二卷理论体系的理解得出的。建立在“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相统一的结论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再生产理论能在更广阔的解释视域中观照资本再生产与当代国际资本循环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范围内研究,而只是在产业资本范围内进行研究的。马克思在分析两大部类比例及其相互补偿问题时,是以全社会只有产业资本作为前提,而把非产业部门的需要舍象了。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前提是产业资本,根据是什么呢? 第一,从马克思《资本论》体系来看。再生产理论主要是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述的。我们知道,《资本论》第一卷是以产业资本的个别资本作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第二卷的第一、二篇研究了资本的循环周转,其对象仍是产业资本的个别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第三篇中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时,运用抽象法和动态分析法,集中地考察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的过程,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运动中平衡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这里揭示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运动中必须平衡  相似文献   

8.
值此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基本建设投资与再生产现论的关系,作为学习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体会,以纪念伟大导师马克思。 一、基本建设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再生产?马克思下了一个完整的确切的定义,他说:“生产过程不问它的社会形式如何,总必须是连续的,要周期不断地重新通过相同各个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浪费,它也同样不能停止生产。所以,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只要是不断联系中,作为一个不断更新的流通来看,便同时是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第619页)。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中生产的物质资料总和,叫做社会总产品,它必须经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阶段,每经过这样四个阶段,叫做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过去后,又必须重新继续不断地通过下一个周期。这种周而复始、永不间断的过程叫做社会再生产。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中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观问题。其要害,是分析和阐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全部再生产理论的基础,就是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和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价值分成c、v、m的原理。这两大部类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各个社会形态的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最本质的内在联系。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是不是协调,归根结底取决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是不是协调。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固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综合性的比例关系,但它毕竟是属于分配方面的比例,而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则属于生产方面的比例,从生产决定分配这一角度来讲,从一定数量的积累、消费基金要有相应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物质保证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虽然《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由于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特殊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如果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那么,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般理论,就远远超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界限。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曾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看,斯大林的这一评论也是十分正确的。这里,我就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协调发展问题,谈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1.
在这里,我们所要涉及的问题,并不是要去研究如何合理安排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生产比例,相反,是要研究在生产比例已确定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其质量如何将对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有什么影响。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寻找我国国民经济出现比例失调的原因,对于正在进行的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也许是有益的。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按照产品的最终用途,把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的生产,并根据生产规模,又把社会生产区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通过这些科学划分,分析了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阐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十分重要的篇章。马克思在该篇中,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考察,全面地论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赖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科学地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深刻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中积累和消费等问题,从而创立了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的、崭新的、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具有资本主义商品价值关系的形式;但它同时揭示了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它的许多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再生产也是适用的。因而认真学习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特别是正确掌握和运用两大部类平衡发展规律,对于我们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考察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中心是说明社会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如何补偿和实物上如何替换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揭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划分 社会再生产过程,从生产规模上来划分,可以区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社会再生产运动,进行了科学的考察。无论是考察个别资本的再生产运动,还是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运动,都是从生产规模上把社会再生产区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如果再生产是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就是简单再生产;如果再生产是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就是扩大再生产。马克思说:“再生产只能有两种正常的情况,或  相似文献   

15.
党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有着直按的联系。它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应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从经济上阐明整个社会生产如何发展的理论。它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此如:关于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的原理,关于再生产过程是  相似文献   

16.
大家知道,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问题,既包括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关系;又包括两大部类增长的对比关系,也就是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谁快谁慢的问题.可是,有人却认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只包括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而不包括两大部类增长的对比关系。就是说,马克思没有提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问题。显然,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因此,有必要研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提到"环境问题",让人联想到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资源过度消耗以及生态日益恶化等系列现象和问题;在有了经济分析这个极为重要的工具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深入化、理论化和模型化。本文把现代社会生产抽象为物质、环境这两大部门共同完成的一个封闭系统,借助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部类平衡的思想,从理论上去剖析"环境问题"成因,并以中国为例,从实证角度去认识中国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物质—环境两部门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平等交换与不均衡发展的长期矛盾积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平衡公式为基础,运用微元法推导出两大部类积累率之间的静态关系,结果表明:两大部类积累率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对应关系,而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在积累过程中,两大部类必须根据这一关系进行同时调整,才能保证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石油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不断运动的过程。本文着重研究石油生产和再生产的特殊性及其主要比例关系。 一、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石油生产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与一般生产部门比较起来,除了都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再生产的统一这个共同的性质以外,还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其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刘艳玲 《社会科学》2022,(3):140-14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强调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然而对这一根源是如何被发现的,生产与消费间矛盾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以及这一矛盾如何周期性地打破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均衡条件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展开系统的论述。对此,有着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之称的日本共产党前最高领导人不破哲三,从马克思经济学相关的手稿入手,探寻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进一步将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理论相结合,明晰了简单再生产、流通过程缩短以及信用制度与经济危机的关系,深入解读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内核。不破哲三对马克思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理论的探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