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青是位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的女作家。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沦陷区,苏青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散文集《浣锦集》行销数十版,流传甚广,名噪一时。但是,苏青和她的作品终于被埋没了,从墨写的文学史中消失了踪影。今天或许是因为苏青这种女性边缘文学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女性书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她和她笔下的人物都是生于“乱世”之中的女人,她用生于乱世之中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抒写了乱世之中女性的“悲”歌,她笔下的女性世界在同时代作家中是独领风骚的,她的女性书写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左怀建 《社会科学》2002,(11):77-80
施济美是近几年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所开始关注的 4 0年代海派著名青年女作家。但其人生姿态与创作姿态均与当时典型海派作家如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不同。对于 4 0年代人性普遍异化、精神普遍退场、世俗普遍泛化的都市市民人生 ,施济美表示出深长的绝望与忧伤。其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坚持“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精神立场 ,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守望 ,成为对于现代人类生存的另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即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主要文体诗词曲赋与章回体小说被排除在文学史视域之外,而主流文体则是从西方传统而来的小说散文与新诗。这种传统文学形式的"断流"就其本质而言即后现代批评中的"替代言说"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与"旧文学"决裂后,传统文学的格律诗与章回体小说被认为是"旧形式"的延续而"不在场"。虽然部分文艺理论家与毛泽东等人都曾经提倡继承民族文学传统,但仍然未能使传统形式的创作真正进入"新文学史"的视域。正是这种传统形式的断裂使现代文学史成为持续接受西方新思潮与文体的宏大叙事,直至今日传统形式创作仍未能进入格局。新世纪文学史的书写不应再排斥传统文学形式如诗词曲赋戏剧和章回小说等,转型为全视域、体现源流通变关系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5.
区域文学史的重新书写,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逼近历史情境,挖掘文学发展演变中复杂的历史脉络.<江西文学史>抓住了江西文化发展的嬗变过程,以多种脉络交织的空间维度配合着历史叙述的时间维度和文学精神体验的维度,构成了一种多维度的、时空并置交融的立体文学史图景,打捞着历史的文学碎片,寻找着江西区域文化的价值认同,展现了江西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区域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原貌,从而揭示了江西文学本身的生命特质与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6.
论苏青散文的艺术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特殊经历而又颇多争议的女作家 ;曾经红极一时 ,也曾沉默多年。今天 ,苏青以她独具风格的文学作品再次受到人们的欢迎与重视 ,时间的流水并没有冲淡她作品所恒有的内在艺术魅力与光辉。本文试从苏青散文入手 ,分析其作品所具有的都市女性主义文学特征及其所拥有的深厚内涵与价值 ,进而以文为凭 ,肯定她对现代中国文学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隐形书写与女性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林白、陈染、徐坤、海男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义作家异军突起.她们一方面着力于女性自身经验的开掘,带有自传意义的女性书写构成了对传统规范文化的有力冲击和颠覆.另一方面,女性写作挣脱了主流话语强大的吸咐力,进行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书写,体现现实和历史中女性被湮没已久的真实生存状态浮出历史地表.她们关注自身成长经验和性别体验,以女性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表述功能尝试对世界的深度开掘,在创作上进行有力度的女性隐形书写.  相似文献   

8.
王志清 《河北学刊》2013,33(1):16-20
20世纪以来的传统诗赋创作,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而被长期排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流叙述之外。文学史排斥旧体诗赋,乃是五四文化偏至思想的延续,是狭隘文学史观的反映,也是文学史家自信缺失的精神恐惧。在"五四"时期,新旧文学的对立自有其缘由;但在21世纪的当下,文学史家仍然持现代与传统、新与旧的二元对立认识,以直线进化论的思维来判断文学的价值,形成了以新旧划线、以语言的文言还是白话来取舍的文学史撰写,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悲哀。这种机械、片面、绝对的价值判断,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误读和误解,严重妨碍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出正确、全面、辩证的价值认定。  相似文献   

9.
莫言小说创作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底蕴建立在其独特的个人经验和乡土记忆之上。童年时期的"创伤体验"是莫言成长记忆中的生命情结;从"诗书传家"的家族传统到"阶级成分论"的社会经验构成了莫言人生和创作中的历史记忆;以"高密东北乡"命名的故乡是作家莫言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的避难所。莫言小说创作是其童年经验与成长记忆、家族经验与历史记忆、乡土经验与感情记忆的三重变奏。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为沦陷区女性文学营造了特殊的政治氛围,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女性作家特殊创作心态的形成,"言"与"不言"之间的尴尬徘徊以及对人生"安稳"的向往与追求让她们重新发现了日常生活的"诗意".于是她们的书写游离于主流的宏大叙事之外,只是涉笔于相对狭窄的女性问题、遥远的人性问题、细微的日常生活问题.然而,女性作家还是将这些主题写出一派泼辣景象--对"日常""人性"的流连填补了男权传统话语中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空白,又通过剖析女性自身从更深层面控诉了封建文化对她们的压迫和奴役,在与社会主流背道而驰的同时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40年代女性文学也因为有沦陷区这一翼而更显丰富与多元.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的儿童文学创作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具有拓荒意义的重要成果,其儿童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度在于以儿童身份的确认作为创作的目的,其创作文本在主题和形式上表达的是真正的儿童意识、儿童声音以及儿童权利。陶行知通过完整的儿童世界的审美书写对儿童作为人的意识唤醒的行动推进,是从根本上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建立其独立的人格,是作家站在文学创作立场上对于儿童童年精神的一种艺术传达。文学家的教育情怀与教育家的文学情怀是陶行知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同质异构的两翼,共同构筑了其儿童文学创作的基础和特色,从生命、人生的角度看待童年,其笔下建构的理想儿童含蕴了为现代中国寻找健全人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2.
40年代上海沦陷区女作家苏青写了一部叫《结婚十年》的书,从此声名鹊起,红极一时。苏青的创作擅于从个人经验出发,以世俗家庭生活为主要题材,大胆细腻地剖析红尘男女的生存状态,尤其关注现代女性如何争取真正平等解放的问题,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她性格爽直大胆甚至毫无顾忌,挥洒自如的风格中显出一种豪迈磊落的气度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本文试图通过作品的解读探寻苏青创作中艺术特定的内在涵义。一、世俗化的审美情结。张爱玲这样描述苏青:“苏青是乱世里的盛世的人。她的本性是忠厚的,她愿意有所依阿,只…  相似文献   

13.
童年经历对萧红一生创作影响非常深刻,无论是对乡愁的书写,对"家"的渴望,还是对女性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独特思考,都充分体现出童年创伤性体验对她内心情感世界的深深触动,从而也导致她最后与左翼文学的关系日渐疏离,在生命旅程的最后带着全部的人生经验和生存压力艰难地返回童年的栖息地,使精神回归故土,创作出属于萧红的文学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作家的创作呈现出面对当下人生碎片的写实色彩 ,注重书写自我的个人感受与体验 ,强调关注世俗生活本色的叙事方式 ,延续着先锋派作家对文学形式的关注与探索。个人化写作、对文学内容的关注、对文学形式探索等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创作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15.
董以宁是清代文学史程上一位名气不大但人生形态、文学形态均颇特殊的人物。在其各体裁的文学创作中 ,结为《蓉渡》一集的词创作最为擅场 ,其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然详究其实 ,董氏除在“艳词”创作多发越处、为前贤所不及之外 ,其以《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为代表的“悼母词”更为词史补填了空白 ,系“不可无一 ,不能有二”之佳篇什 ,而董氏之词史地位亦可由此二者结合而认知。  相似文献   

16.
郑绩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26-132,138,159
苏青的写作,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气息,且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职员阶层所特有的。完全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来诠释苏青作品,会遇到多重迷雾。苏青的女性主义与市民文化形成同构关系,女性视角的市民职员写作,则基本可以概括苏青的气质,并较全面合理地理解其作品。苏青基于市民职员视角的创作在40年代的中国文坛,既有新文学上的进步意义,又天然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苏青其人其作,命运之多舛,盖由于此也。  相似文献   

17.
何旻 《云梦学刊》2014,(6):16-20
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一书,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脉络建构的历史节点之一。1930年代唯物史观社会史的输入和撰写潮流为文学史书写引入了眼光,《思潮论》以"阶级性"为主导,建构了文艺思潮和社会变动的双层互动结构,整合了文学史叙述。并以鲁迅和瞿秋白作为其叙述的支撑者。而对鲁迅的叙述,展示着这种文学史书写范式的可能和限界处。作为与所叙数次论争同时而异地的不在场史家,和源于生命体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李何林的书写位置影响了其书写风格——跳出人事纷争,单纯以"言"证"言";大胆评述,以理论统摄刚刚逝去的史事,做一颇具现代性的明了纯粹的结构。而《思潮论》自出版后几经浮沉,及其被承继的特性,折射着此类范式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18.
黄万华 《齐鲁学刊》2005,(1):104-107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王鼎钧以其丰富的散文创作推动着中国现代散文传统的革新,他的“人生说理” 散文以其人生体验和审美观照的完美结合而为后人推崇,他的“原乡”书写以其独特的“乡愁美学”传达出人生观照 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他的“宗教散文”以超越宗教的日常智慧让人体悟到一种“散文魔法”。这奠定了王鼎钧散文在 20世纪汉语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史期的"政治异质书写"有两种情形,主流作家的书写源于其对民间物质立场的忠诚及由此而来的意识形态紧张;非主流作家的书写源于其对"五四"思想文化路线的坚持.本文在既有"政治异质书写"理论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当代意识形态内部,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蕴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台湾文坛,有着"文化母亲"之称的陈秀喜与杜潘芳格,作为"跨越语言的一代"女诗人,是以女性诗歌书写开创了通往生命梦想和诗歌世界的道路。这种创作路向,或透过女性的日常生活经验言说,表现女性独特的生命意识;或在家庭场景中审视婚姻真相,揭示父权制枷锁的束缚,彰显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或透过女性之眼中的社会历史影像,关注现实变动,忧患岛屿命运,传达出人间关怀和社会意识。在女性书写的语言策略和审美方式上,则是透过女性诗心的审美路径,将女性生命体验与大自然的花草植物相融合,表达自己对于台湾乡土和岛屿人生的感情认知。当然,两位女诗人的人生成长和性格取向的差异,特别是杜潘芳格的客家背景与宗教信仰,又让她们的创作同中有异,诗歌风格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