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环境法治观,促进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中国特色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生态文明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新意,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观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并制定出先进的环保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方经济在新时期的发展呈现出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导致地方政治生态、社会结构以及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并产生新的治理困境,地方政府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发展,行使社会管理的职责。本文着眼于地方政府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时面临的生态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以来,许多省区相继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生态省成为发挥资源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最佳选择。贵州省“生态立省”建设应当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因为生态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生态,同时也是社会生态,这就要求观念要从“资源型社会”到“生态型社会”转变。  相似文献   

4.
生态需求管理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福利纳入生态系统进行广角透视 ,可以发现 ,生态需求有五种形态分别对应不可持续和可持续两个发展阶段。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历史背景下 ,应加强生态需求管理 ,推进社会生态需求从低级向高级、从自发向自觉转变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的高度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发展问题的关系及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发展价值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与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交集即为环保志工。充分了解环保志工的特性,将有助于我国合理运用这一人力资源,利于生态环保领域公共事业的发展。以我国台湾地区太鲁阁、阳明山国家公园为例,对其环保志工进行问卷调查,用 SPSS 软件处理数据,分析志工的参与动机、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并探究不同社经背景者在此3方面的差异,最后针对环保志工的有效管理和长足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新加坡现代化发展五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正式宣告独立。建国五十年来,新加坡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从发展中经济体进入高收入国家,成为亚洲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国家。新加坡现代化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为,以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塑造亚洲最具竞争优势的城市国家,以国际经济中心为主体打造经济结构,以自由港经济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构建运行体制,以外国跨国公司建立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以发展目标为政策导向促进经济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新加坡卓有成效的经济与社会管理、以自由港为核心的开放经济体系、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引进外资与技术创新、国有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文化在中国逐渐兴起并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生态文化是一种以生态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我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既继承了优秀历史传统,反映了社会现实,又代表着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发展知识经济 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为主导,以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有机协调的系统发展模式。要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模式,必须尽快完成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的转变。发展知识经济与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发展知识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实现我国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它不仅为我国未来发展消除瓶颈,而且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实践活动的人民立场,以及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等文化意蕴,对推动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农村妇女状况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妇女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促进妇女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农村妇女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党中央进一步指明了农村妇女工作的发展方向,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制定的农业政策和措施,为农村妇女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农村妇女的发展出现了勃勃生机。文章从2003年全国各地区的相关调查材料入手,从农村妇女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社会状况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2003年中国农村妇女的基本状况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治制度的选择,是社会生态环境各系统在维护社会均衡发展基础上的必然耦合。当前超大规模社会的经济发展,不同性质的文化融合,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必然促使中国政治制度的适应性变化,并要求制度变迁应该及时有效地做出理论上的回应以指导实践。和谐社会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社会生态环境变迁背景下的理论总结和价值目标,是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性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已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认同.迁徙自由是社会发展与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与发展模式决定着我国迁徙自由法律制度的立、改、废.迁徙自由的法经济学分析,揭示了迁徙自由与社会经济政治协调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奠定了法律制度构建的经济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中国与其他参与国共同发展之路,它以中国"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让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为中国的开放发展构建了更深远的格局。但"一带一路"建设也给我国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在当前全球治理遭遇危机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之下,如何构造和谐的国际关系与稳定的国内环境,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打造良好格局,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内在契合性,因此优化我国社会治理的路径措施具有深远意义。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可以从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协力共筑稳定的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形成良好的社会情绪,提升社会制度的认可度、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等层面来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优化,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构筑有利的时空环境。  相似文献   

15.
对地理环境内涵、作用、意义进行了分析,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西北的开发应当把保护地理环境放在重要的地位,开发要以环境承受能力为限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自然环境、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为当代人也为后代人造就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法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一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为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是个新的法律问题。着重运用经济法来调整城市群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关系,将是中国城市群经济和社会发展法制保障模式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7.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对于推进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特定产业以及价值链为例,分析RCEP推动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途径。研究认为,RCEP的签署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和全球经济治理,具体来说,通过外贸和投资路径,有利于关税减让以及区域内经贸规则的统一,促进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往来,进而提高国内的生产和社会福利水平;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能够促进中国相关产业更好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巩固中国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产业链中的地位,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国内改革路径,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市场准入制度、营商环境、国有企业等改革,更好地形成有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内环境。  相似文献   

18.
辨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它仅表示一种总量的扩张,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效益低下、消耗过高、环境恶化、分配不公等许多问题;而我们所要的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出现的社会经济的多方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推进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把握好其中机遇.整体来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表现为:从发展观念看,人才开发思想为人力资源开发带来机遇;从发展动力看,科教兴国战略为人力资源开发带来的机遇;从发展趋势看,知识经济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所带来机遇;从发展方位看,入世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所带来机遇;从发展方式看,科学发展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所带来机遇;从当前任务看,构建和谐社会为人力资源开发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创新与强县发展:基于“浙江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成功实现社会转型的典范,浙江的强县发展又是"浙江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浙江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表明,地方政府创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促使浙江县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获得先发优势和制度落差,从而形成一批"强县".浙江地方政府创新与强县发展的互强互动格局表明,地方政府创新推动了强县发展,而强县发展又激励地方政府进行更多的创新,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环促成了浙江县域经济社会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