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安妮宝贝的小说,以告别、流浪、宿命为题材,记录了都市中"灵魂漂泊者"的爱情与死亡、痛苦与挣扎.在手法上,安妮宝贝采用了现代派的表现主义手法,以阴郁艳丽的辞藻、诡异飘忽的行文来讲述故事.而在她的爱情与死亡的故事背后,实际上是她对人生对于一切的虚无与绝望,是对人与人性的不可信任.这是一种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的折射.  相似文献   

2.
导演李安在电影《色·戒》中,通过一段乱世情缘的铺陈,讲述了一个游弋在正义和情欲之间的人性博弈故事,在刺杀即将成功的时刻,人性中至善的爱的柔情使女主角将个人的情感置于民族大义之上。性欲蒙住了双眼,最终以她和她同伙的生命为代价演绎了一场旷世不了情。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夜色温柔》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小说从存在主义视阈对当时纸醉金迷的物质世界和堕落腐朽的人物灵魂进行了深刻剖析,揭示出那个物欲横流的荒诞世界对人性的异化和腐蚀,指出追寻自由才是人真正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文学创作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其代表作<钢琴教师>中,她通过笔下的背景、人物等,形象地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等核心思想,并以小说中的多重人物关系,艺术地阐释了存在主义哲学观念下人与人之间的"他人"与"地狱"的关系.存在主义哲学为耶利内克的社会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这一哲学思想也是她作品中浓郁的阴暗色彩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用"镜像"理论和存在主义哲学审读文本,认为女主人公执着追寻内心影像,以不求回应、常人难以理喻的爱,证实自我存在价值;指出了女主人公把一个不能承载重要负荷的人作为影像,注定她的爱情故事是凄美的。这一故事昭示两性和谐相处,让"人,诗意地栖居",蕴藏着人类生存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变革的特殊时期,乔治.爱略特在她的小说中冲破了传统宗教中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之间的界限,否定了上帝作为偶像崇拜对人性的束缚,力图使宗教信仰回归现世生活,回归真实人性。她认为真正的精神信仰存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生命实践过程中,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互相体认、互相关爱的情感升华中。  相似文献   

7.
《客人》是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加缪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主人公达鲁在与一名阿尔及利亚杀人犯一昼夜的相处过程中,始终用自己人道主义的行为方式及态度对待这名罪犯,使之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达鲁和罪犯都在自己的两难处境中,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进行了自由选择,并承担了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这样,他们都成了存在主义的英雄,使人性的尊严在荒谬的宇宙中发出夺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卡森·麦卡勒斯生活在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大行其道的年代。其创作受到存在主义哲学、尤其是丹麦存在主义神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深刻影响。本文主要探讨麦卡勒斯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的成因,分析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及宗教神学思想对麦卡勒斯创作思想和内涵的直接影响和表现,可以见出,在怪诞的文学形式背后,是卡森·麦卡勒斯对人类存在和人性的深入洞察。  相似文献   

9.
英国现代小说先驱福特创作的《好兵——一个激情的故事》(1915)是一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在人们的期待视阈中,该小说应该是讲述一个充满了激情雄性的勇猛战士的故事。相反,福特却塑造了在一个充满死亡、疾病、疯癫的荒诞世界里,人们在情感、道德和金钱的痛苦抉择中所经历的煎熬与无奈。这与存在主义哲学家基尔凯郭尔提出的荒诞、空虚、绝望、疏离等观点非常吻合,而作品中人物的"向死性""自欺性"也与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不谋而合。但正是在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中,体现了作者对自由人性的向往,对真实生命的渴望。因此,小说体现了福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张欣的小说《为爱结婚》,描写主人公在爱情与亲情的艰难选择中,心灵的苦痛与价值追求的困惑,使她最终从高尚走向卑微,从清纯走向世俗。这种痛苦的精神裂变深刻地揭示了在现代困境中人性是如何一步步被异化而溃退向末途绝路的,以此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价值关怀和对如何维护人性完善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1.
英国现代小说先驱福特创作的《好兵——一个激情的故事》(1915)是一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在人们的期待视阈中,该小说应该是讲述一个充满了激情雄性的勇猛战士的故事。相反,福特却塑造了在一个充满死亡、疾病、疯癫的荒诞世界里,人们在情感、道德和金钱的痛苦抉择中所经历的煎熬与无奈。这与存在主义哲学家基尔凯郭尔提出的荒诞、空虚、绝望、疏离等观点非常吻合,而作品中人物的“向死性”“自欺性”也与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不谋而合。但正是在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中,体现了作者对自由人性的向往,对真实生命的渴望。因此,小说体现了福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讲述了南方小镇上一位贵族老处女爱米丽的悲剧生活。本文从南方社会强烈的社区意识对女性人性的压抑、对传统的眷念与爱米丽追求个人幸福的个人主义表现之间的冲突来分析爱米丽的反叛人生。她强烈的自我和自主意识使她敢于自由选择,不屈不挠地与镇上的人对抗,为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所应有的追求幸福和爱情、自由和尊严的权利而做出大胆的抗争与反叛。  相似文献   

14.
方方是一位善于表现人性的作家,尤其对病变人性的剖析可谓入木三分.她认为人性所以产生病变,一方面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更来自于人的自身弱点,两方面都和"求我幸福"有关.要改变这种病变的人性,可以凭借理想、道德的力量,也可用爱和同情去感化,还可以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朱迪斯·赖特终其一生都在积极地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她看来,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充分发掘并使用人性中爱的力量.于是,"在爱中构筑和谐"便成了赖特诗歌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而对于爱,赖特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小说《呼啸山庄》可谓英国文坛的一朵奇葩.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更赋予了男女主人公双重的性格.凯瑟琳在林顿带给她的虚荣和希斯克厉夫带给她的真实感受与快乐中徘徊,而希斯克厉夫经历了歧视、人性的压抑和爱情的背叛后,变成了采取极端的爱和极端的恨来面对他的人生的方式.正是男女主人公独具魅力的双重性格特征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资产阶级人类的不平等,也由此导致了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特别注重对人物“生存情绪”的渲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情感的迷失、性的苦闷和困惑等“存在之烦”的描写,对女性(也是对整体上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的领会、关注和思索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王安忆善于刻画人物的那种无所不在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她试图在作品中通过话语交流和思想的沟通,通过人类本原的交流形式来缓解这种孤独.这非但不能消解反而加重了人物的孤独感.正因为孤独,人总是要不断地寻找“生存之根”,以寄托飘浮的命运.王安忆作品中所表达的这种对生存情绪的渲染和对孤独、寻找等存在主义哲学命题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存在主义思索和一定的存在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8.
《石头天使》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代表作。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位九十高龄的老妪在病榻上讲述她对过去的记忆。在回忆中她不断反思自我,终于参悟到过去那空洞无爱的一生是由于父权制观念所至,而人类的真正福祉则是人性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独具特色,完美地展示了那一特殊时期的人性的残缺。这种完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真实感受的抒写,将扭曲的人性艺术地、淋漓尽致地呈示出来,在残缺中绽放了美丽;二是用“爱”来疗救、弥补残缺的人性,最终使人性走向完美。作品在反思批判历史、揭露残缺人性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美与爱的存在,这也是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的最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萨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进行了解释。《人都是要死的》以文学的形式体现了这三个词的存在主义含义。运用“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语,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雷蒙·福斯卡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