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推行"十公开"制度,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针对高速公路建设的各个关键环节而提出的.本文从揭示推行"十公开"背景,做好"十公开"工作的自觉性入手,详尽地介绍了在高速公路建设推行"十公开"的内容及保证措施,概括总结了推行这一制度两年来所产生的初步效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十公开"制度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2.
董妍 《理论界》2011,(9):35-37
在我国,问责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念、规章建制还是操作层面上,都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和空间。问责从决定启动到最终决定的作出要经过诸多步骤,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步骤的信息都有公开的必要和可能。问责程序的启动应当伴随着信息公开,问责主体应当以主动公开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其作出启动问责的决定。问责过程应当是有限公开,对于问责的发展过程及阶段应当公开,但是对具体的内容不应当公开。问责决定(结果)应当全面公开。被问责官员复出要公开的是其问责的事情的处理结果及其将要出任职务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检务公开应当遵循“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基本准则。检务信息的特殊性决定了检务公开的例外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为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开”与“公开例外”的平衡,检察机关需要加强对“公开”与“例外”标准的把握,坚持例外先定、例外有限以及例外时限的原则。同时,在检务公开的过程中,还应当根据检察机关的不同职能,对检务信息的例外制定相应的救济措施,为实现检务公开的健康、深入发展提供有效的监督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推行政务公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政府行政行为透明度,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举措。搞好政务公开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提高政府公信力,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基层政府推行政务公开的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观念、形式、内容、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完善基层政府政务公开的观念更新机制、运行机制、救济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作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但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监督制约机制失灵乏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有些干部以身试法、腐败变质。对此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并下大力切实加以解决。 一、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要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作保证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加强了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发挥了监督制约机制的威慑力量,对干部进行了严格监督,…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成功地解决党内监督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党的建设的实践来看,目前党内监督还存在体制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理顺监督机制,健全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永葆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7.
政府无法满足改革中失利群体的补偿要求是改革受阻的主要原因。失利群体通常具有有关政府行为和政府补偿扭曲的私人信息,而政府通常无法掌握失利者群体的私人信息。因而,政府通常很难找到最优办法来补偿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失利者。当经济体制改革是连贯的,且政府是根据失利者群体的意愿进行补偿时,第一轮改革时的政府补偿有利于阻止第二轮改革时的失利者群体组织起来阻止改革,因而有利于推进改革。尽管政府把握失利者群体的私人信息,但政府对改革失利方的补偿机制不可行,则再好的改革也无法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环境拓展了审判公开的空间,使审判公开“选择权”的重要性越发突显.它一方面关系到社会公众是主动获取,还是被动接受审判信息;另一方面关系到社会公众获取“一手的”、全面的,还是“二手的”、部分的审判信息.互联网环境下审判公开“选择权”不仅有立法上的,而且有理论上的存在根据.以“利益保障说”和程序正义为理论根据,明确公开“选择权”主体,包括案件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旁听人员、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内容进一步分为传统公开方式、网络公开方式的方式选择权和庭审情况、裁判结果的具体内容公开选择权,人民法院在进行利益衡量后最终行使审判公开“决定权”.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审判公开“选择权”行使提出建议,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9.
隐私概念的不明和边界的模糊给执法和司法带来了困难,人们错误地将个人信息等同于隐私,导致在类似的信息公开案件中出现了相异的判决结果,损害了法制的统一和政府、司法的公信力。有必要对信息公开语境下的隐私概念进行剖析,找出其核心意义与"阴影地带"。处于"阴影地带"的特定事实是否能涵摄于隐私概念之下,取决于对社会的隐私观、立法目的及相冲突利益的综合考量。隐私权与知情权应该是对立统一的,要维持这种平衡,应以最大限度公开为原则,对隐私概念采取合乎意义的限缩解释。  相似文献   

10.
伍光红  曲墨 《社会科学家》2023,(11):113-118
互联网时代对司法信息公开透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法院系统积极应时而动,搭建了数个网络司法信息公开平台,产生了诸多的司法信息公开新形态,如庭审网络直播、裁判文书上网、审判流程公开、执行信息公开等。新形态的司法信息公开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推进司法民主、提升司法公信力及促进法治宣传,但同时也存在泄露个人隐私、放大诉讼瑕疵引发舆情效应、增加诉讼成本等“双刃性”问题。因此,要完善网络司法信息公开的立法,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明确网络司法公开的标准,重视个人隐私保护,建立司法信息公开的异议申请和反馈机制,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并平衡司法机关经费预算。  相似文献   

11.
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必然要求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仍存在很大不足,当前更是面临着新的形势要求。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要致力于理念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则要求凡奉行民主政治的国家必须对其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深化司法改革进程,构建权威、公正、高效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问题、恢复提升司法公信力已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农业的"十化"特征及其互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具有科学化、企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社会化、多功能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等"十化"特征,而且"十化"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校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如何从引进与流动、培养与培训、激励与约束、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构建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提出具体思路和相应措施,为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积极推行政策公开,鼓励人民群众依法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是我国政府面向新世纪从严严治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从实践上看,全国各地都在推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警务公开”“公示制”等多种“政务公开”的形式,建立起相应的“政务公开”制度,但在理论上缺乏配套的论证,这给政务公开走向法制化留下空白,不利于民主建设进一步推进,笔乾在此作一番探讨,以求抛砖引玉,祈求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十个结合”的方法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概括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十个结合",这在价值判断、矛盾处置和思想理念上突显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主体能动意识;体现了我党在实践中对唯物史观方法、对立统一方法、中庸方法、创新方法和系统方法的灵活应用;包括突显主体在内的多种方法论具有人民性、创造性、实践性和规律性等鲜明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7.
自2011年我国以中央政府为重点开展了"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以来,在"三公"消费公开方面存在公开的态度很消极、公开的内容不详细、公开未与惩处相挂钩等问题。要完善和推进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就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三公消费"公开;用严格制度保"三公"消费公开到位;加大"三公"消费公开的监督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
有人认为,鲁迅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一步步被推上“神圣的祭坛”,成为20世纪最显赫的文化偶像。在当下中国大众的意识领域,鲁迅的确可以被这样评价。但是如果回到鲁迅本体,而不是着眼于鲁迅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就只剩下一架空壳了。如果,鲁迅是因为被误解、被歪曲后走上“神圣的祭坛”的话,对鲁迅而言实际上是极不公允的。鲁迅固然伟大,但是这伟大不关乎意识形态构筑出的使命般的阅读空间。鲁迅对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招牌”非常警惕。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警惕中,他反而在去世多年后成了意识形态最浓抹重彩的一个。这种可能是…  相似文献   

20.
浅谈公安机关“警务公开”的意义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务公开”是我国公安机关适应入世需要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促进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行新形势下的“警务公开”制度,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和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警务公开”的意义和目的;二是针对“警务公开”活动,建立和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合理合法地协调和解决好“从优待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