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群体归因偏差及矫正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期社会群体对于社会认知和人的发展的归因偏差主要表现在过度归因于体制和政策、社会认识偏差、人情认知偏差、社会浮躁心态与社会牢骚等方面。因此,应通过克服归因从众心理,克服群体归因极化模式,提高元认知水平和强化自我控制等对策,使个体与群体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牢骚是个人对事物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牢骚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任何群体 ,大到整个社会 ,小到一个小组 ,都有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牢骚。牢骚作为一种批评方式 ,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根据牢骚的特点及可能产生的破坏作用以及可能隐含的丰富信息 ,每一个群体的领导者都应该重视并认真研究疏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歧视知觉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对福建省的312名中、小学留守儿童和461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不存在性别、留守时间和年级上的差异;(2)家庭收入较低的留守儿童的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较高;(3)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群体歧视知觉也能够显著预测其生活满意度;(4)个体歧视知觉和群体歧视知觉能够显著预测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积极情感,个体歧视知觉也能够显著预测其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在西方文化圈还是儒家文化圈,耻感都在个体、类和群体的生活中整体性地建构着“为我而存在的世界”.耻感所示之精神,是人(类)在多样化的生活视域中,以自身为对象建构的以个体意识、类意识和群体意识为主要向度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彰显了人在多样化的生活视域中的本体性存在方式:耻感所示之主体意识确证了人的本体性存在,耻感所示之“类意识”昭示了人的德性存在,群体耻观呵护了人的群体性存在.耻感意识最终积淀为民族文化心理的内在动力机制,并在不同时代统治阶级的丰富、发展和倡导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角色社会化是角色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青年编辑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年编辑角色社会化有利于解决角色冲突问题,有利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青年编辑角色社会化的可行性途径主要有两条社会教化社会及编辑角色群体为青年编辑角色社会化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个体内化-青年编辑角色个体自觉地接受社会及编辑角色群体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6.
个体与群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生不能无群,独立抑或合群,是个体存在的普世性需要.许多人在个体独立与群体归属之间,面临着二元困境.从个体与群体视角来探讨其中缘由,为构建个体自由之人格,独立之精神,以及个体与群体的良性关系寻求理论解释和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对其积极适应和个人发展有显著影响.文章研究范围涵盖社会支持的概念、划分、研究方法等内容.从提供支持的人数、来源、类型、影响等因素分析,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群体社会支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个体适应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多种社会心理学教材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应包括个体社会心理(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人际互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侵犯与利他),社会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从众与服从)和群体心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首领、群体决策、群体人格)四个方面;认为必须研究和发现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严密的体系;主张以社会化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淮阴师范学院汪浩研究员和韩同友教授合著的《周恩来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以下简称《领导集体》)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该书以领袖群体与领袖个体这个独特的视角为切人点,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研究了周恩来与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关系,开辟了从领袖个体研究领袖群体、从领袖群体研究领袖个体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的结果,荀子的天人思想极大地凸显了人类群体的尊严,但由于他对人道(礼乐)的过分强调,也消解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是在特定社会关系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进而能动地表现其独特个性的存在物。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社会(群体)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个性。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经济活动中群体理性倡导社会、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利益的统一,尤其关注企业营销行为不损坏生态环境和消费者权益,是近年来绿色营销兴起的思想根源.但由于群体理性与个体理性选择存在矛盾以及绿色营销正的社会外在性造成的成本收益分配不均衡等原因,我国绿色营销发展程度低.因此有必要引导个体理性向群体理性转移和融合,从思想上为绿色营销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地方性高校本科毕业生职业价值取向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职业价值取向作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本研究选取地方性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探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9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对部分同学进行深度访谈,通过spss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经济取向,而且个体问差异很小;(2)不同专业性质的应届毕业生在职业价值观的劳保稳定维度差异显著;(3)与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相比,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更少考虑今后工作的地域取向.  相似文献   

14.
社会意识从主体角度来考察,可分为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群体意识是人们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如团体、政党、阶级、民族等)的共同意识,是对社会群体生活条件的反映。个体意识是个体实践的产物,是个人特殊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个人的特殊环境、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的反映。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是可以内化的,但究竟怎样内化,其过程和机制怎样?研究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理论意义在于它是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共同关注的课题,体现了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其实际意义在于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探讨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具体途径。本文试图从信息论的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活动方式以及社会互动关系,对个体的道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积极的意义看,网络通过传播多元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信仰,引发道德冲突,促进个体道德思维的发展;通过创造"网络群体",扩大了个体交往的道德环境;通过创设的"虚拟现实"环境,帮助个体进行角色承担的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技术也对个体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研究道德的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旨在从人类道德的群体和个体(或社会与个人)两个方面更为详尽地考察原始道德的具体发生。移种系发生而不称群体发生旨在强调其初始的发生学意味,因为人类最初的共同体或群体—原始氏族、部落等总是以种某种自然基质差异的种族为前提的,以某种血缘联系为纽带的。道德的种系发生主要是指人类的一定氏族、部落或民族等人类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主要是指史前时期或野蛮时代)的原始群体道德意识、道德实践、习俗和规范的发生。所谓道德的个体发生是指原始人类个体的原始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发生。这种发生学的实证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基础、本质等理论,而且对当前国内在道德本质、起源、基础问题的学术讨论也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7.
研究型大学人才群体的优化以个体的优化为基础,人才群体优化又反作用于人才个体,促进人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研究型大学人才群体中存在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种核效应、纳同排异效应、杂交优势效应、开放效应、非均衡效应、梧桐树效应等八大人才生物场效应,每种效应对研究型大学人才队伍建设都有积极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采用群际囚徒困境差异最大化游戏(IPD-MD)和群际囚徒困境游戏(IPD)的重复决策设计,模拟具有不同冲突历史的群际冲突情境,探讨不同回报方式对个体在群际冲突情境中的决策动机及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不论群际间是否存在冲突历史,个体在模拟的群际冲突情境中都表现出了一致的决策动机和行为特点:在虚拟回报条件下,超越外群体的竞争动机主导着个体的行为,个体捐献更多的游戏券到组间公用基金以最大化群体的相对收益;在现金回报条件下,使内群体受益的利他动机主导着个体的行为,个体捐献更多的游戏券到组内公用基金以最大化群体的绝对收益。回报方式对个体在群际冲突情境中的决策动机及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学校长是影响教师(文中的教师仅仅指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学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教师对中学校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满意度表现出来.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广东省的中学校长普遍比较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差异较大.目前,仍存在重男教师、轻女教师,重物质支持、轻人文关怀,重群体发展、轻个体培养等问题.中学校长应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多层次、多渠道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群体推理的逻辑"研究群体如何进行推理,同时研究群体推理与群体中的个体推理的关系;许多领域(如认知逻辑、公共选择理论、科学方法论)中的学者在不同程度上探讨群体推理的逻辑以及探讨群体推理相关的问题如群体理性问题。这是一个富有前景的多学科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