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是人们认识生活,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农村有着广阔的生活作文资源,教师如果善于利用开发,让学生充分观察、体验生活,进而为农村发展建言献策,学生会感受到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丰沛作文情趣,写出富有生气的作文。一、从农村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小学生作文应是学生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反映,只有储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有话可写,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一种态度(生活态度),写好作文,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营造写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3.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厌作”的情绪,对作文毫无兴趣,写作时是无话找话,完成任务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其实,只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生活、融人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与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1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写作文必须有丰富的素材,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能积累素材。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聚精会神观察事物,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并能在观察中吸取经验教训。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事物特征,要把观察所得的材料整理归类。缺乏素材的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只有将思维的镜头对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准包罗万象的大自然,日月星辰,山川草木,…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学生最头痛的就是作文了。为了解决小学生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小学生善于模仿、乐于表达、记忆力好、想象力丰富这个最佳时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回归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下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并把所见所想的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让真实情感自然流露。所以,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培养他们的写作热情。  相似文献   

6.
目前,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作文内容空洞、文风不正,肤浅、庸俗,模式化,缺乏真情实感的严峻现实,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惑和危机中。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传统的封闭式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现代生活大系统脱节,学生被禁锢在狭窄的教室里和有限的教材中,缺乏观察与积累,写作素材匮乏,导致原本生动自然、丰富多彩、情趣十足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一篇作文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现在许多中学生所写的作文则往往做不到这一点。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思维想象的空间狭窄。我以为教学过程永远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实践是写作的根基,实践是想象的舞台。我们只有正确引导学生投身于普通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的实践,在实际生活的实践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学会运用语言,拓展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策略是指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感悟,不断积累作文素材,这样,学生在作文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作者的体会是:学生留心生活点滴,积累作文素材;亲近回归自然,打开学生视野;参与生活实践,增长人生见识;加强情感交流,提高学生认知能;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知识积累。  相似文献   

9.
一说起作文。同学们就愁眉苦脸。为什么他们怕作文?原因在于:(1)头脑中是空的。没有积累大量的素材:(2)语言贫乏。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变学生“苦学”为“乐学”。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广泛地搜集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低年级的老师常常忽视了对学生作文方面的有力指导,忽视了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积累语言、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厚积才能薄发”,是历来作家的经验之谈。所谓“积”,一是生活的积累,一是语言的积累。只有生活积累厚实,作文才有素材;只有广采博取,如蜜蜂一样,采集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亦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写作体现学生的观察水平、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更反映其思想水平、审美情操和立场观点。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评讲学生作文等各个环节中,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要处处扣紧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培养语文素质与培养思想品德素质两不误。写好作文,首先得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教师应该放开对学生的禁烟,把他们从课堂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作生活中的有心人,用一双属于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看生活中的一切,用心去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感,这样不仅有素材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今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狭窄 ,生活单调又不善于积累素材 ,作文最痛苦的是无话可说 ,写作东抄西凑、内容苍白肤浅且雷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 ,让这一“火花”照亮他所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 ,唤起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 ,从而就有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3.
社会好比七彩的万花筒,色彩斑斓,多姿多态,而我们一些学校的学生几乎天天生活在“两点一线”(学校、家庭)范围内,阅历尚浅,生活面窄,导致写作素材匮乏,每写作文往往感到无米下锅。即使勉强作文.总凭过去积累的素材,吃老本,结果写来写去仍是那几件老掉牙的事,几个面孔熟悉的人。学生一写作文就感到枯燥,毫无兴致。因此,解决学生素材缺乏的问题迫在眉睫。老师除了指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勤于写日记的习惯外,还要引导学生投入到社会的大海洋中,积极去搜集挖掘富于时代气息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4.
一、大量阅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又是写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写作教学的质量。因为,要使作文写出新意,必须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教师应从学生丰富信息积累入手,指导学生多看书、多读报,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语汇,加深对生活的体会;此外还可以推动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会、辨论会、社会调查等主题活动提高认识能力。通过一系列长期积累知识和素材的活动,为作文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从来没有套路可循,目前的学生作文,主要问题是缺乏真情实感。本文从积累写作素材、激活写作欲望、精心指导写作、滋润写作激情等几方面,介绍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写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6.
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们看到的是矫揉造情、无病而吟的平淡之作,似乎学生的写作进入了死胡同。其实,只要融入生活,我们就能发掘到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指导学生写好观察作文,展现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歇。"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观察作文呢?  相似文献   

17.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归根结底,是学生的积累不够。那么学生的写作素材从何而来呢?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源于生活,哪里有生活,哪里就贮存着丰富的材料,只要你善于发现和挖掘;二是源于书本,书本上很多文章中的事物和语言,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提起写作文,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显然是学生在脑海中缺乏可供习作的素材,也就是平时没有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这个“材源”应来自于生活。所以说,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去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是积累习作素材的重要一环。因此,我校立下了生活作文的研究课题。并已被列为镇江市级课题。现结合我校的生活作文研究课题,谈一谈我的教学体会。一、表演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生活处处皆文章,我们学生的生活不是缺少美,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对写作的要求中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然而,反思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学生害怕作文,视作文为畏途,学生被动习作;二是作文教学重形式轻内容;三是对小学生作文的"思想性"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小学生只好编造一些假话、空话、大话来表现"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高考的话题作文,给中学生的写作带来了较大的写作空间,它减小了审题难度,降低了跑题的可能性。那么.在偌大的写作空间之中,如何把学生积累的生活素材、知识素材.快速组织起来,选择最能发挥学生写作能力的题材,快速进入写作状态,则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