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乃万物之灵,凭借人类的力量完全可以改造、驯化自然为我所用,一切环境问题皆可以依赖各种手段加以解决。二是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生态中心主义,它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否认人类凌驾于自然的特权,于是,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进而主张,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彻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对于这一结论,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批评和驳斥,围绕着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大论战,至今没有结束。如果能从建设性的角度分析环境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就可以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生态问题,归结到底是人的问题.在传统的生态文化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以人为本",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观念对立,强化着人类存在的反生态本质,从而导致生态的反向发展;二、"物我共生",主张"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消灭主体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所以,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与伦理问题.自然,两种不同的生态文化伦理,必然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后果,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人与自然是否应和谐相处,能否和谐相处,如何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和对待的大问题。人类担负着生态问题的巨大责任与义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目前面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明冲突论、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之问以及生态伦理的理论自觉,分别从多元文明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类社会自我意识的反思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再定义三个方面展现了同一问题不同方面的困惑,亦即表达了对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明所遭遇的内生困境的时代之问。面对上述三重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以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来寻求解决之道,破除了多元文化冲突难题、人类价值虚无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缺失,最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自然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支点之一,也是生态伦理思潮中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对自然价值的不同理解、界定将直接影响到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学是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并不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但强调人具有比其他非人类存在物更高的内在价值,坚持人的主导性地位,主张以维护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为价值尺度,对人类实践行为加以限制,人对自然负有间接性的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学者以价值问题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价值中心论,主张将价值审视的目光扩展到非人类存在物。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又经历了动物权利论的自然价值观、生物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生态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这一演变,逐渐将自然价价值从生命个体拓展到生态整体乃至整个大自然,从而为人类从更高的道德角度去关怀自然、保护环境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重建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现代化的推进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蔓延全球的生态困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它迫使人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历史和未来进行认真反思。社会生态论者认为生态难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应用引发人地关系的对抗,只有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以人为本",转变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技术理性统治形式,才能够重建社会生态平衡,进而重建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精神生态论者认为精神价值的消解引发自然生态失衡,只有通过精神自由的回归重建精神生态平衡,才能够推进个体生命秩序与自然生态秩序的辩证契合。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是辩证有机的"生态大系统",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可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对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乃万物之灵,凭借人类的力量完全可以改造、驯化自然为我所用,一切环境问题皆可以依赖各种手段加以解决。二是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生态中心主义,它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否认人类凌驾于自然的特权,于是,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进而主张,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彻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对于这一结论,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批评和驳斥,围绕着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大论战,至今没有结束。如果能从建设性的角度分析环境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就可以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探求文明并谋求发展进步的历史。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推进,当今世界遭遇严峻的生态难题与文明发展“困境”。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依共存、和谐共赢、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与持续繁荣的社会文明状态,而且是涉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变革的文化伦理样态,彰显出特有的伦理自觉性、生态持续性、整体有机性与和谐共生性。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批判继承与生态化的反思和超越,也是拯救自然并拯救人类自身的伦理启蒙和生态觉悟。  相似文献   

9.
生态难题日益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以系统论思维方式全面考察人类“自然观”的生态演化历程,历经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为人立法”、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人为自然立法”,应当寻归生态文明时期有机契合的系统“生态自然观”,是谓“人为自身立法”。其中,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确立是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时代的内在要求,为缓解生态危机并破解生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应当成为绿色文明时代的伦理共识和文明期待。  相似文献   

10.
关于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存在着两大不同经济理论体系的各种观点,自然资源的特点对两大不同经济理论体系的各种观点都提出了问题。劳动价值论和基于劳动价值论之上的各种自然资源价值观点与西方经济学和基于其上的各种自然资源价值观点都没有解决好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自然资源的价值是自然资源物质运动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互之间的互补运动的产物,是自然资源物质运动与人类经济活动的互补运动作用力在自然资源中的凝结。  相似文献   

11.
和平与发展问题即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它涉及到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全球性问题.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对这两大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两大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指出了生存和发展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并试图在总体图景上来说明人类这两大主题与人类自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理论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问题本质而言不是环境问题,而是科学问题、哲学问题、价值问题和伦理问题。我们必须重审人类文化,思考人类文化如何影响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探寻造成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反思生态文明的理论之基。  相似文献   

13.
深生态道德是一种有别于浅层生态道德的道德模式.深生态道德的价值转向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从自然生态问题中反思人类的生态道德,探讨深生态道德的价值特征转向、价值取质转向、价值伦理学转向,以试图建立深生态道德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态价值观是在批判地吸收以往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人类实践活动的新进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价值观。构建科学生态价值观,要尊重并珍视自然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动态平衡,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要讲求适度,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的生态价值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突出问题,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生态问题,已经摆在整个人类面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是近几年新兴的美学理论。它是美学的一个新发展,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它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自然美学的探讨。从生态美学角度看20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不仅可以拓宽20世纪乡土小说的研究领域,而且可以使20世纪乡土小说的研究具有关怀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和开放眼光。  相似文献   

16.
生态中心主义是 2 0世纪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深刻反思的产物。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系统具有内在价值的诘难是难以成立的。相反 ,生态中心主义及其内在价值观念的确立对于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钦在《学术论坛》2006年第12期撰文指出,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哲学思辨,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生态伦理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类自身,立足于人类的整体利益。人类整体利益包括两个维度,即人与自然维度上的人类整体利益和人与人维度上的人类整体利益。我们在建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时,不能撇开政治、经济利益背景,抽象地构建面对自然的“类”的生态伦理学,而应当研究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实践功能只有着眼于人一人的维度上的人类整体利益,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在人与人的维度上,协调同一时代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不同时代的本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在生态资源分配和利用中的利益冲突,促进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对生态问题的书写已经更为充分,更为繁盛,生态报告文学、生态诗歌、生态散文、生态小说等层出不穷,徐刚、于坚、李存葆、叶广芩等作家的生态文学创作使得中国文学的绿色之维真正复活。他们大都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尊重自然生命的内在价值,对现代文明展开了严厉的批判,呼唤着对人类未来具有根本意义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拥有自己的权利和内在价值。人类对于其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类应该突破旧的生态观,从生态伦理观出发,形成和强化生态自觉意识。因此,从生态伦理观出发,深入理解生态自觉的时代内涵,明确生态自觉的意义,初步探讨生态自觉的途径,对于人类从价值观和实践活动方面关怀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口的增长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全球气候变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一连串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国开始加强环保意识,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一系列新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这是站在人类发展的宏观历史视角思考生态与社会文明之间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