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卓恩 《浙江学刊》2007,1(1):22-29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也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国民党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的过程中,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显示了较强的统一战线功能和思想包容性。但是,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国民党的日趋腐败和独裁,越来越多的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与国民党分道扬镳,对三民主义失望,三民主义的统一战线功能越来越弱,思想包容性的限度相应地日益呈现。本文所论的殷海光从三民主义到自由主义的演变,便是三民主义包容性及其限度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2.
三民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创立的政治学说。三民主义经历了一个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孙中山根据他切身的体验,在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将旧三民主义勇敢的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孙中山逝世以后,他的事业的真正继承者坚持并发展了新三民主义。那些只在口头上拥护孙中山的人,实际上已经背叛了他的革命主张。三民主义在其历史演变中,有着深刻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三民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其经验教训,对于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于  相似文献   

3.
试析邓演达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邓演达的政治思想孙平孙平,女,1955年生,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讲师。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邓演达是一位激进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积极追随孙中山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寻找中国革命的道路,他先后到...  相似文献   

4.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孙中山思想的核心。本文对民生主义不作一种哲学史观来研究,而是作为社会政治思潮来认识。社会主义在传入中国以后曾译为民生主义。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辛亥革命前后,人们也常常把民生主义解释为社会主义。从思想理论观点来分析,可以说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一种流派。毛泽东同志说,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我们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①。他吸取了民生主义的有益方面,摒弃了它的主观空想色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加以改造,产生了新民主主义,并且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从空想到科学,由传播到成为现实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5.
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建立,推动了革命迅速发展,从1925年五卅运动起,全国掀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革命高潮的兴起,促使阶级斗争尖锐化,反映到统一战线内部便是国民党老右派,即冯自由派和西山会议派相继出笼;与此同时,以蒋介石为头子的国民党新右派也逐渐形成。新右派代表资产阶级右翼的反动政治要求,蛰伏在统一战线中,从事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准备有朝一日扼杀革命。戴季陶主义是作为国民党新右派的思想工具应运而生的。 国民党改组后,戴季陶就反对新三民主义,奔走南北,进行反共、反苏、反人民的煽惑活动。在孙中山病逝后…  相似文献   

6.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意大利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理论家、当今欧洲公认的二十世纪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之一.他在墨索里尼时代身陷囹圄达十年之久.在法西斯的监狱中,他以巨大的意志力量克服了种种困难,写下了2,848页的《狱中札记》、约450封《狱中书信》.前一本书是他研究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理论问题的主要著作,他的思想不仅影响到意大利共产党的战略和策略,也在欧洲各国共产党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10):29-33
《共产党宣言》是对资本主义批判、对人类社会规律揭示、对共产主义追求的一部思想巨著。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及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着先导性的作用。将"四个伟大"与《共产党宣言》紧密结合,深入剖析,追根溯源,"伟大斗争"是《共产党宣言》揭示的历史性阶级斗争思想的延伸与发展,"伟大工程"是《共产党宣言》揭示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实现的保证思想的延伸与发展,"伟大事业"是《共产党宣言》揭示的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道路思想的延伸与发展,"伟大梦想"是《共产党宣言》揭示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思想的延伸与发展。进入现时代,《共产党宣言》对"四个伟大"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国共合作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这一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已成历史定论,但笔者认为,这一时期是新旧民主主义两种性质的革命同时并存、交互更替的时期.关于这种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第一次国共合作使旧民主主义革命得以延续1922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护法运动”遭到失败.不久,他毅然改组国民党,转而与共产党合作,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序幕.  相似文献   

9.
陈尧 《学术交流》2013,(1):39-41
孙中山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推翻帝制,在建立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时代性的政治哲学。他用实际革命经验,以进化论、知行观、大同社会为基础,结合三民主义的革命理论,构建了自身的政治哲学脉络。他的政治哲学不仅符合近代中国的政治需要,也迫切要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主题,彰显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孙中山力图完成中国时局的变革而总结出的政治哲学,是通过进化论来揭示人类自身的历史存在,是用三民主义来开辟大众的当下生存境遇,以追求大同社会为终极目标,深刻地体现了该思想的深邃性和前瞻性。他的政治哲学既是革命实践的总结,又是他实施革命抱负的手段,虽然有资产阶级的不彻底性,但却显示出不朽的光辉,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0.
自从寻求北京政府外交承认受挫而将外交注意力转向南方,苏俄便开始对国民党实施分化,企图在国民党内造就一支亲俄的政治力量。其具体做法是在国民党内划分政治派别并加强其“左”的倾向。作为国民党领袖,孙中山认同的是英美式的制度,但出于寻求俄援的现实需要,又在多种场合发表过亲俄言论。在内部关系上,孙中山执两用中,维持了党内的力量平衡。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急剧“左”转,这本是苏俄所期望的,但“右派”也因孙去世而无所顾忌,国民党终至走向不利于“左派”的分裂。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在国共合作中与共产国际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分歧,他认为保护共产党的独立性是国共合作的前提,主张两党“平行合作”,反对“党内合作”的形式。随着国民党右派分子对国共合作的破坏,陈独秀主张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为此与共产国际做了一定的抗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历史进化论是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是他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进步的观点。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了作者对孙中山的历史进化观的见解。文章认为:孙中山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是“后来居上”的思想,是他的历史进化论的核心。孙中山用“民生”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契因,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基本一致的。孙中山关于物质文明和心性文明“相待”社会才能进步的观点,反映出孙中山历史进化观的辩证思想。孙中山把“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看成是一个统一体的三个部分,他对工农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生产与革命中的作用问题的评价,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吻合的。  相似文献   

13.
梅学霞 《学术交流》2001,3(4):136-138
孙中山的建党思想是他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他组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到支持多党竞争、政党内阁,从"二次革命"失败后,他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到建立中国国民党,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学习苏俄经验,从而使他的建党思想得到完善、成熟,逐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国民革命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在民国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宋教仁是同盟会中最引人注意的一个人物了。他以提倡责任内阁制、建立国民党、进行议会选举活动而为人嘱目。对于宋教仁的这些政治活动,人们颇多议论。有的认为当时孙中山的“实业、教育救国”论为唯一正确方针,宋教仁不仅没有支持这一方针,其活动反而破坏了孙中山力求稳定的政治局面。有的指责宋教仁迷信议会斗争,不敢同反动势力作正面武力冲撞而采取“绥靖”的办法。特别是宋教仁建立国民党被  相似文献   

15.
王贵仁 《社科纵横》2009,24(11):92-95
在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人对唯物史观的态度经历一个变化过程:五四运动前后国民党人“热情传播”唯物史观;20年代中期孙中山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吸收与改造,提出民生史观思想;20年代后期一些国民党人把民生史观思想体系化,并与唯物史观截然分立,全面对抗唯物史观。促使国民党人对唯物史观态度转变的真接原因是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受国民党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所持的政治立场决定。国民党人在此期间学术思想变化与其现实政治立场紧密相连,是他们的现实政治立场影响了他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自孙中山去世后,中国国民党围绕领导权的继承问题,引发无数次的党内分裂。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其中地域观念在国民党派系冲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民党发迹于广东,也造就了大批粤籍党国领袖。孙中山生前在有意无意间扩大了粤籍党员同他省党员间的矛盾。随着国民党从广东走向全国,特别是蒋介石在党内权力的不断提高,蒋同粤籍领袖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纠纷逐渐演变成公开的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17.
邓演达是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领袖之一,本文试就他的农民问题思想的渊源、基本内容和在革命斗争中的实践略加论述。一、邓演达农民问题思想的渊源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状态。为了摆脱贫困落后的困境,不少革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很少有能认识到中国社会贫穷落后最本质的问题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失败,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把能够动摇封建统治根基的广大农民发动起来。尽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里面有个“扶助农工”,但他在革命纲领中,土地问题不是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内容,而是作为一般的社会问题提出来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只是一些原则口号,并未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有三大思想来源,即除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来源外,还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合理因素是其重要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如革命与建设的基本战略、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决定毛泽东思想本质属性的思想来源。中华民族的大同理想、斗争传统、爱国主义传统、哲学传统和孙中山倡导的“革命”观念、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实业思想中的合理因素,是决定毛泽东思想具有“中国化”特点的两大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9.
今天在苏联故土上仍有众多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前苏地区各国的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得以体现.与前苏联不同的是,现在前苏地区的共产主义青年组织与共产党的关系呈现多样化的格局,可划分为接受共产党领导、与共产党合作、与共产党对立这样三种类型.在乌克兰最大的共产主义青年组织--乌克兰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就接受乌克兰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共产党的青年助手.在乌克兰共产党的领导下,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组织人数稳步增加,已成为前苏地区一支重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团体.  相似文献   

20.
孟英 《唐都学刊》2004,20(4):131-134
孙中山是 2 0世纪站在中国时代前列的一位民族伟人 ,他终结了中国的封建专制 ,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大门 ;他倡行“三民主义”主张 ,开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 ;他传承先进文化 ,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