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逐步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但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定位的束缚,造成知识女性在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中的种种困境,因此,对知识女性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关系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在发展导向的家庭行为中,农村年轻女性婚后主动作出角色转变与行为调适,选择回归家庭。不同于已有社会参与视角中的年轻女性地位建构研究与家庭结构视角中的年轻女性角色嵌入性研究,年轻女性耦合进家庭结构是一种以经营家庭为目的的行为策略。年轻女性回归家庭行为,是以牺牲个人发展机会与个体社会角色为代价,获得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家庭发展的活力,同时,也为年轻女性赢得家庭角色和家庭权力,过着无压力的生活。然而,年轻女性的耦合性家庭参与是当下婚配市场、村庄结构与农业生产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现代家庭中个体与家庭的关系转变。  相似文献   

3.
罗国芬  陆静  李正明  刘丽华 《社会学》2008,(1):47-51,40
社会分层研究中,“中心化”的视角是考察在一定社会结构下人们想法和行为与社会结构的互动。通过对杨浦区“双千”家庭的调查,发现这些特困家庭作为社会行动者,在追求“中心化”的过程中面临不少困境,包括主观社会心态方面的焦虑感、高期望与难以实现的担忧,也包括受客观条件限制的过度角色化、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等后果。这就需要社会支持体系能够适时帮助这些特困家庭,促使他们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也有在社会结构中“中心化”的目标和改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成为一位“贤妻良母”是中国传统女人最大的社会理想。但是在今天,随着衡量女性的家庭与社会角色的标准日趋多元化,历史的进步使得女性的精神成长显得葡所未有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父母角色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角色之一,对子女、家庭和社会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对如何正确认识父母角色,准确定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父母角色的重构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妇女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由于社会的进步、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老年妇女的思想观念获得了快速的转变,她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正在增强。但是,作为中国现阶段非常重要的一员的老年妇女,其社会及家庭地位仍需要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中,笔者试图就老年妇女在家庭中的多重角色的扮演及其社会作用予以浅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期,中国的女性也正面临着自身的角色转变,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正在被逐步打破。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女性文学文本是不能忽略的事实存在,通过对十七年文学中五类女性劳动者、女战士、女英雄形象的具体分析来找寻女性与历史、政治之间的暖昧关系,探究女性在文本生成中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与女性个体之间的丝丝关联,引发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9.
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女性不同家庭角色的固定认识。在俄语谚语中,从俄罗斯女性的家庭地位、男性对女性的社会期望和俄罗斯女性的行为模式三方面反映出女性各家庭角色的定型形象,表现了俄罗斯男性对女性的诉求和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返乡农民工人数的不断增多,该群体的社会适应问题也越发引人关注。运用毕生发展理论将返乡农民工的毕生发展分为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三个阶段并进一步分析发现,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是一个从个人角色到家庭角色再到社区角色不断递进的适应过程,返乡农民工毕生发展阶段的青春期主要为个人角色适应时期、青年期主要为家庭角色适应时期、中年期主要为社区角色适应时期。解决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应当兼顾环境的改善和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父亲参与育儿的中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少子化、独生子女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代际的更替,中国和日本年轻人的社会、家庭角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同样表现在育儿理念、育儿方式方面。在实行女性终身就业制度的中国.育儿期父母往往依赖自己的双亲,帮助抚育年幼的孩子。而在日本,传统的“男外女内”的夫妻角色分工正在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日本已婚女性希望延续职业生涯,在工作与家庭角色之间寻求平衡。与此同时,科学的进步和优生优育理念的普及。使当代人对科学喂养、早期教育、父亲参与育儿等更为关注,并试图在育儿过程中加以履行。但是,现实生活中,社会的育儿福利政策、企业的工作环境、职业的竞争压力等都使年轻父母不可避免地遭遇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面对“两难”困境,除了家庭内部,尤其是夫妻间需要进行角色调适外,更需要政府制定和改善有利于育儿的福利制度,企业给予育儿期父母合适的待遇.社会提供更多缓解育儿焦虑的支持。本研究客观描述了中日两国父亲参与育儿的现状,而且试图发现影响父亲角色转换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并对此提出制度改善和社会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从社会中社会工作专业对“家庭照顾”的界定和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照顾”的涵义及两者的区别;从传统家庭照顾模式向现代新型家庭照顾模式的转变,来论述中国妇女在家庭照顾中的角色变迁,试图从理论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照顾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生非正常流失亟待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习得进入未来工作职场的专业技能,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为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我国有相当部分青少年在求学过程中,因为自愿性(学习困难、情绪困扰等)或非自愿性(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养育不当、教师歧视劝退等)因素而中途流失辍学。2002年上海5715名未成年社区青少年中,中途中止学业流失者占44.83%。这些青少年除闲居家庭社区外,更可能因缺乏一技之长与社会适应能力,而无力扮演好相应的家庭与社会角色,成为社会的高危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80后”以父母的角色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可是我们发现在他们成立的家庭中.他们作为父母的角色常常被其他群体所替代,特别是被孩子的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所替代,这种角色替代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80后”父母的角色替代现象的产生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因此.无论是“80后”、“80后”的父母还是社会,都应认识到这种现象存在的客观性,也应采取有效方法以规避此现象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交小辞典     
角色固着指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根据人们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待,适时地转换自己的社会角色行为,而总固守着某一个或几个社会角色行为,造成角色的混乱和迷失。角色固着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之一,因为每个人都是多种社会角色的集合体,在社会中不能随意地以某一个自我角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导刊》2009,(23):49-49
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  相似文献   

17.
徐蕾 《公关世界》2023,(5):108-110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其中的性别角色构建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透过广告我们可以洞见性别文化的发展。因此本文选取20世纪50年代起的日本广告,分析其中女性角色的变化。发现女性地位在就业、教育、家庭与婚姻观层面都得到了一定提高,但同时受到现实社会结构以及传统文化的限制,日本女性在社会中依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需要继续探究女性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性别平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近日,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当今美国家庭中,已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的收入高于她们的丈夫,从而对传统家庭的夫妻角色和责任提出了新的挑战,家庭角色也在悄然转换。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各地大约有1000万名职业妇女的收入现在已经远远高于她们的丈夫。按照这一比例推算,在目前每3名职业妇女当中,大约有1个人的收入高于她们的丈夫。相比之下,在20年前,即在1980年收入高于丈夫的妇女人数在每5名中还不足1人。这一数据来自于美国联邦政府近期所做的人口调查的一份数据。家庭收入的改变带动了家庭角色的转换。美…  相似文献   

19.
《职业》2012,(10):68
现代女性扮演着双重社会角色,她们既承担着工作的压力,也承担着大部分家庭负担。据智联招聘职场调查显示,77.6%的女性表示渴望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但62%的女性生活中工作占用的时间超过50%。伴随着女性在职场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女性也将获得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研究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倾向。为此,文章在界定研究生社会责任的内涵,分析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