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描述英语中的妇女歧视现象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申明只有解决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才能最终消除语言上的性别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2.
以英语语言为例 ,阐述了两性使用语言时在语调、语法形式和用词以及交际风格方面存在的差异 ,同时也探讨了英语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 ,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和歧视的根源 ,指出它们与两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对女性的偏见有关  相似文献   

3.
汉英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歧视并不是语言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而是特定的文化意识在语言中的反应。东西方社会中都存在着性别歧视倾向,因而语言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性别歧视现象。通过论述汉英语言中性别歧视用语的表现形式,分析其产生和持续的社会、文化根源,揭示了汉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都是社会、文化因素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从语义变化探察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的社会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不能脱离社会独自存在的。语言本身是没有性别歧视的,所谓的性别歧视语言是因为社会上各方面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歧视反映在语言中,即语言的使用者有社会歧视,才导致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可以从英汉词汇的语义变化方面看到其中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5.
文字是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本文从语言性别歧视问题出发,根据汉字的构成方式,分析了汉字中“女”旁字所反映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歧视现象的生理,社会和文化根源,由此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和文字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会影响到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必然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本文对英语中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产生歧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性剐歧视现象渗透在包括语言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共同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探讨了造成这种歧视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消除性别歧视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歧视现象归纳为三类:种族歧视语言、性别歧视语言和年龄歧视语言。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应增加语言的敏感性,避免使用歧视语言。  相似文献   

9.
性别歧视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还体现在语言中.虽然语言不能决定思想,但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想法.作者通过对比和例证论述了英语中性别歧视的现象并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成因,以期唤起人们的注意并改善语言中对女性歧视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性别歧视在英语中的体现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指在语言和语言使用中针对不同的性别而产生的偏见和歧视。本文主要探讨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一个自我标榜的民主和自由的国家,但是这种民主和自由是充满了悖论的。美国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现象。美国的白人观、黑奴制、黑人意识等三个因素互相影响,使美国的种族矛盾丛生。  相似文献   

12.
性骚扰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对于性骚扰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的行为,却存在颇多争议。由于其起源于性别歧视,因而被许多国家定义为性别歧视的一种加以规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性骚扰现象的复杂,如何定性能更好地保护被骚扰者的权利已引发很多探讨。本文将性骚扰定性为侵权行为,以为其规制创造更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我国文艺学、美学研究频繁使用的"本体"一词,它每每被和本质、本原、本源、本性、本身等近似概念相混同,遭遇着较随意的使用状况。为了推进新世纪有关文艺本体论的讨论,需要先对"本体"概念和上述近似概念进行立足于学理的语义学辨析。这项工作同时包括义理和词源两个层面。通过深入地辨析表明,本体论不是简单研究本体的理论,而是研究存在的学说,由于不同的思想立场,本体论分别形成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阳光》是老舍小说中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部作品。《阳光》的诞生标志着老舍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已由写作《月牙儿》时注重的社会批判而转向批判女性自身。对“新女性”的形象塑造体现了老舍对女性问题思考已经深入和成熟。《阳光》和《月牙儿》一起,互补地展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精神戕害。通过对“我们”的群像展示、对“新”外衣的质疑以及对黑暗男性世界的描摹,老舍试图说明经济因素对女性解放产生的负面影响。“新女性”形象对当代女性具有重要的警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对公众认知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结果表明:女性更关注工作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和职业隔离的性别歧视现象,女性仅对应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如女性的相貌、身高等要求、外来打工妹的应聘两个问题的认知率高于男性;女性对性骚扰性别歧视认知率与男性没有显著差异;公众对各种性别歧视现象的总体认知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社会解放话语中的"婚恋自由",自然是具有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重大意义。那么这种由男性启蒙者所定义的"婚恋自由",究竟是男性社会在自我主张其"欲望"之"恋"呢,还是他们自以为是地去替女性言说"性苦闷"?通观"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情爱文学,毫无疑问都是以"解放"女性为己任,肆无忌惮地去宣泄着他们自己的性欲冲动,却又让女性群体去为其喝彩并自觉地认同——男性"欲望"的空前"解放",是女性"悲剧"的最大根源;因为女性追求"爱情"的美好理想,早已被男性无节制的"欲望"所吞噬了!  相似文献   

17.
江阴方音近百年间变化较大。本文从声韵调方面对其语音的现状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井通过对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程度的对象所进行的实地调查和对众多历史资料的比较,发现该方言中的某些语音要素有明显的简化、合并的发展趋向。其主要表现在声调的减少、部分浊音声母的消失或混读、后鼻音的改变以及尖音、团音的逐渐接近等方面。文中还就两字组连读变调对现代汉语申述宾结构的词和短语的区别所起的作用等问题做了一些研究探讨工作。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语言,本文首先从造字、构词、语义等方面论述了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然后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成因分析。这种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并最终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实行“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但现实中劳动就业区别城镇与农村居民的二元化政策,使得各地在劳动法颁布施行后制定的旨在限制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就业的立法例阻碍了劳动法的贯彻实施。虽然2004年以来相继废止,但对其合法性以及形成的社会背景进行研究,可以看到中国城镇与农村人口二元化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政策改革的趋势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